御召艦【山城】
1927年7月,昭和天皇為視察大分縣佐伯的聯合艦隊訓練以及對小笠原諸島與奄美大島進行民情視察而踏上行幸之途。雖然在1924年擔任攝政的時候,有以戰艦「金剛」做為御召艦視察艦隊訓練的前例,但是做為天皇這卻是第一次乘坐御召艦行動。
早在6月,聯合艦隊司令部(第一艦隊兼聯合艦隊參謀?近藤信竹中校)、侍從武官(今村進次郎少將)、宮內省、海軍省之間就已經開始行程的磋商。
這次的行幸之所以由「山城」擔任御召艦的理由,雖說只是推測,在1927年度隸屬橫須賀的戰艦「長門」擔任第一艦隊兼聯合艦隊旗艦,而「金剛」則是以第二艦隊旗艦的身分出動中,因此當時沒任務在身的「山城」才會被選上。
PS.「榛名」隔年1928年昭和天皇即位御大禮特別觀艦式中擔任御召艦一職。
而擔任預備御召艦的「扶桑」在這趟行幸的路程中首先於橫須賀待機,接著單獨往佐伯灣移動,到了行程結束後便返回吳港。但是關於這點有人提出觀點說這裡的「預備艦」應該是做為「供奉艦(負責護位御召艦,發生萬一情況會當作備用御召艦使用)」伴隨同行。
PS.供奉艦從第四驅逐隊換成扶桑的情況,經費似乎增加了3萬元(當時)的樣子。
另外關於新造空母「赤城」的艦內巡視的行程,是後來臨時被追加到佐伯的行程上的。
「赤城」是在該年的3月竣工,8月1日以聯合艦隊的附屬艦的身分被編入艦隊,不過能這麼快應該是因為有指示說不要拖延,迅速將她編入艦隊的樣子。
◎引用資料『昭和2年 海洋生物調査御召艦「山城」』
想出頭天的話【禮號組】
海軍與所有軍隊裡,大致上都可以粗分
為下達命令的軍官、傳達命令的士官、以及執行命令的兵卒三種階級。
而海軍兵學校是為了培養以對士官兵下達命令為職責的菁英領導階級,所開設的學校。既然這是個培養海軍軍官的組織,那麼其教育內容也就會很具體的與一般學校有所差別。
※最初海軍兵學校是設立於築地,但由於築地兵學校太靠近東京鬧區,太多聲色誘惑不利於培養軍人,且有擾民之虞,所以將學校遷往較為鄉下的廣島縣的江田島。其實海軍官校設於鄉間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美國海軍官校所在的安納波里斯、英國的樸茲矛斯也都是偏僻的鄉下港口。
首先是入學的條件,當時的日本西學還不普及,所以是採取不問學歷,只要能通過入學考試,就可錄取。筆試的內容差不多相當於國中一年級程度的考題,而體育技能也會加以考核,只要不是太笨、體能也不致太虛弱的正常人都可以入學。
但事情可沒這麼簡單,海軍兵學校是當時所有少年腦海中憧憬的第一志願,每年的錄取率只有四十幾分之一;甚至還有第一次報考因為體能測驗分數過低被刷掉、第二年回來把身體鍛鍊成猛男身材的猛者重考成功的案例。
※關於裡面提到的「自選時間」,這段時間是用來讓學生們探索各自感興趣的東西(沒做限制),是學生們唯一的自由時間。
海軍兵學校的教育內容,大致上可以分類成「學科教育」與「軍人訓育」兩大類。學科教育主要的科目包括數學、英語和軍事學;而訓育課程內容則包括精神教育、體育與各種勞動作業。兵學校學生透過學科教育提升基礎的知識教養水平,並在訓育課程中學習實作的技術與精神,而成績也是兩大科系的期末測驗分數平均採計,這種分數高低將會直接反映到學生們的座號與寢室分配,同時畢業時的排行高低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升官任職的速度。兵學校學生們戲稱其成績順位為「吊床號碼
(ハンモックナンバー)」。
PS.雖然排名順位稱做吊床號碼,但並不一定代表兵學校的學生真的睡吊床哦
這種「吊床號碼」制度,使得海軍兵學校的同期學生之間產生了你死我活的競爭立場,往往由於這樣的成績順位,使得同梯之間在戰場上作出了悠關人命的種種命令與判斷之差。
而海軍對於「吊床號碼」制的重視,也反映到人事任用的原則上,分數越高則越容易分配到司令部勤務,分數越低則越容易被扔到海上勤務,或是俗稱的「拖車馬」───去基層幹吃力不討好的第一線業務。然而,現在的軍史研究者也都對此提出批評,指出「吊床號碼」制度是使日本海軍的組織結石化的最主要罪魁禍首。
實際上,「畢業席次
(吊床號碼.ハンモックナンバー)」排行較低的放牛班學生,其中有很多人物雖然久不升遷(通常到上校就停了),但卻在真正的實戰到來時大放異彩建立奇功的案例。換句話說,升遷除了看畢業排行外,實力與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海軍方面較為著重機械操作的能力,也就是重視數理系的部分,因此理科出身頭腦派的軍人占了大多要職。然而在搭乘艦艇的現場,諸如戰鬥以及突然的氣象變換等...經常被迫在預料之外的情況進行隨機應變,因此待在前線的軍官則會比較需要當機立斷的能力。做為經典案例的木村昌福少將(41期),雖然在兵學校以吊車尾的成績畢業(118人中排名107),但實戰中卻表現亮眼,在基斯卡撤退戰率領一水戰奇蹟般的全身而退。
◎引用資料『日本海軍兵學校、海軍飲食、與輪值介紹』
日本海軍主要效法的對象是紳士國。在紳士國的理念中,他們認為軍官在身為「軍人」之前更是一名「紳士」,所以海軍兵學校才會有這樣的全人教育。
內文中提到兵學校的教學內容有外語課程,實際上日本到了戰爭中期後,很多學校都因為意識形態,拒絕教授英語這種敵性語言。但海軍兵學校因為校長井上成美的堅持,所以即使在這樣的風氣下仍然保留了英文課。
※日本海軍上將 井上成美,是日本海軍當中少見的「外語專家」。他藉著外派的便利,掌握了英語、德語。美日開戰之後,井上成美任職海軍兵學校長,力排眾議,在軍校中繼續當時被視為「敵性語」的英語教育。戰後,日本軍隊解散,貴為前日本海軍大將的他,也因此投閒置散。後來,井上成美在隱居地橫須賀市的長井,開了一間英語補習班,教授兒童英語。
當然,海軍兵學校也不是全無缺點。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的吊床號碼的問題外,課程上也還有個大問題:儘管課表上有這麼多理工課程,但經過分科教育後,分散下來的實務技術課程就剩得不多了。
例如戰前最紅的水雷、航海、 砲術科就很少教授輪機之類的課程,更不用提其它的冷門科目;如後勤(主計)、通訊等……
偏偏這三大熱門科系的畢業生很多都會出任艦長,而且也很容易升遷,結果造成艦長高官們很多不懂許多船艦新技術。
反之,美軍在這方面就很注重軍官的技術學養,例如尼米茲自己就是潛水艦戰術,生產,兼技術(柴油機)的專家。而且美國海軍航空艦隊指揮官或航母艦長也都至少要上飛行課程,很多人;例如公牛海爾賽也都上過飛行課程。這種做法或多或少影響了美海軍對航空兵力的接受與運用。
至於日本方面其實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因為種種大人的原因,一樣一直到井上出任校長時才修正這些教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