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曰:「大梵者,元始大梵之氣,合離以成音也。天真皇人昔書其文,敷譯洞章,申以解說,凡有四事。一者以梵音名此物,二者還以梵音標梵名,三者以一神為兩神,四者以兩事為一事也。」故道教咒語中的梵音、梵唱類,許多似來自佛教,故該書中亦說:「西域,天竺之音,多與梵音同,而中國音異。」
關於隱語,該書解釋曰:「隱語二字者,大梵之音,與地上不同,而有用與不用,故隱顯之事生也。隱者隱秘,不顯於外也。此中亦有隱顯。今但言隱語者,有二種事。一者書是梵書,音是梵音,而隨地上之用,用地上之音顯其外,大梵之音隱其中,以此物覆梵音,梵音蘊不用,隱在於內,故言隱語,以明應變之事也。二者今以一字之中,含眾多事義,若直就一字而求事義不可見,自非解決,其旨不顯。故言隱語,以明玄奧之理也。隱語之中隱義也。」也就是說,這類咒語貌似世語,實蘊梵音,辭句雖簡,含義甚豐,必然加以詮解,才能明白。
其三之謂「無量音」,包含有二種意義。該書曰:「一者變通無量,二者變化無量也。變通無量者,內音中天真皇人雖止解為中國之正音,然此音之用,通無量國土、異方殊類,皆得名物,各得其解,音通無量,故曰無量也。第二教化無量者,既異方殊類,各名其物,皆成善語,普得妙義,無有限極,無有惡言,周化無量,聲備五文,故曰無量音也。」
概而言之,大梵隱語無量音是來自太空深處的神秘之音,它內隱諸天上帝、魔王百靈的名諱,通天達地,漢夷皆庇,變通無極,教化無量,故具有超常的靈力。正如《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所說:「天地之根宗,元始之妙氣,鳳篆龍章結為真文,靈音梵唱分而為咒,元始上帝見無相之理,傳要機於道君,濟救群迷,敷敭至道,非世上之常辭,皆諸天之隱諱。上士行之,可以飛躡玉京。中士行之,可以遷居仙室。下士行之,可以住世延年。」
大梵隱語無量音共二百五十六個字,分屬三十二天,故又名諸天內音,或元始靈書中篇。從字面上看,這些內音咒語確實難以理解。故道教的學者們,曾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釋。如諸天內音首句:「亶類阿薈,無惒觀音。」此為東方第一黃曾天內音。明張宇初注:「亶者,坦然廣遠之貌。類者,玉京山下工樓之名,上承玄都宮。阿者,玄都中阿那之神,掌樓之監,主大梵之氣,氣數交周,則阿那鳴樓都之鼓,以集眾真,上朝元始。薈者,帝君游臺之名,以其薈蔚華秀也。無者,太無也,言太無之中,自然能生真聖。惒者,日月門戶之名,言天中日月會於惒門。觀者,觀覺也,是天帝之諱。音者,八字之音,能誦之者,則真人乘金輪以開冥,玉女揚華幡以披劍,觀覺主長夜之箓,四真拔九幽之苦,七祖披朗,朽骸還生。」
再如東方第二玉天內音:「須延明首,法攬菩曇。」唐李少微注:「須延者,玉完西北闕名也。大劫數交,須延而開,玉真上聖於是而回。明首者,元始之都侯也。元始開運,則都侯啟道,梵氣倏忽自朗。法者,法輪罪福之場。攬,覺也,是天中帝君之諱,主度魂更生。菩者,菩提也,執九色之麾;曇者,曇頤也,把十絕之幡,並上元真人也。人能常誦洞章,則法輪引籍於司命,攬覺度魂於更生,菩提轉九色以輪運,曇頤旋十絕以停椿,天地得之以不傾,萬物得之以長存也。」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短短的八個字,竟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如此,故被道教尊為第一要語,並由之衍化出「上清天中玉宸大道隱語靈音」、「清微金科玉篇」、「禹余靈書玉篇」、「大赤靈文中篇」、「太一元精中篇」、「日精陽明中篇」、「月華陰景中篇」、「扶桑青陽玉篇」、「素景耀靈玉篇」、「十方聖境秘篇」、「碧霞玉文靈篇」、「降真召靈中篇」、「神變氣化玉篇」、「赤符丹光玉篇」、「明體貫氣靈篇」、「諸真寶諱首篇」、「八景神合內篇」、「七星降襖玉篇」、「元始神符玉篇」、「南宮延生秘篇」、「北都除殃玉篇」、「保胎護命靈篇」、「斬馘不詳玉篇」、「解釋幽牢洞篇」、「攝氣還和玉篇」、「化屍受形玉篇」、「煉氣變仙玉篇」等。
此外,屬於隱語之類的,還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隱諱隱名;三十六天、三十六帝的「玉宸隱諱,玉宸隱名」;二十四天、二十四帝的「碧落隱文,碧落隱名」;六十四天、六十四帝的隱諱隱名,以及十方神王,五帝大魔、至靈上真的隱韻隱音。
所有這類咒語,均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是言辭簡略短小,但含義艱澀難懂,如無道教中人解釋,外人是很難理解它們的奧義的。第二是咒中往往包含著許多道教神真的名諱,道教理想中的內境福地,道教修煉或召神所用的術語,第三是這些咒語絕大多數不僅可以誦,用於內煉外修,通神達靈,而且還可以做為符籙使用。如《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十曰:「天真皇人曰:引祝說之辭,皆四會之氣,八會之音,自然之章,行之者上天遙唱,三界設禮,萬神束帶,侍衛靈文。隨節服御,祝說咽氣,百日諸天記錄,地官削簡。八年神真自降,體生玉光,洞達幽虛。坐睹自然,死屍更生,返胎還人,輪轉不滅,生死得仙。」這種以咒為符,或佩帶以護身,或內服以煉養的方法,道書中叫做「佩服內音品」。這是將咒術、符法內煉、氣法等相結合的法術,道教中人亦廣泛地加以應用,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