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擬人化】北の核実験 8P來源:
http://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55936132這次我們主要介紹的國際事件是從2016年1-3月的
『北韓第四次核武試驗』地緣經濟學理論是1990年代出現的新興理論,冷戰後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由美國戰略專家盧特沃克(Edward N.Luttwak)所提出一種解釋國際關係的新理論。
從國際關係中的相互依存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觀點看,國與國間相互依存關係,由於經濟利益糾葛,在經濟相互依存情勢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政治衝突,但隨著世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而國際關係中國家利益考量加強,安全合作與經濟競爭並行不悖,各國間趨向於相互合作。
而且,隨著科技進步與生產水準提高,各國的生產、消費、交換及分配活動趨向國際化,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在國與國間交往日益頻繁化,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趨勢十分明顯。各國間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的作用明顯加強,使經濟鬥爭也就更加尖銳,各國的目的不再是爭奪領土,而是搶奪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愛德華?盧特沃克(Edward N.Luttwak ),地緣經濟學理論(geo-economics)。他認為冷戰後國際經濟鬥爭的目標不是爭奪領土,而是搶奪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場爭奪主導權的鬥爭中,並不一定大國就必定勝利,具有很高國民素質的小國,如果能夠在新興工業中取得科技成功,也有可能主導世界經濟 。地緣經濟戰略的觀點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保護本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國家利益。因此,地緣經濟學戰略在目的上,更多地體現為在經濟上的國家利益,在方式上,經濟競爭取代了軍事競爭。
但是,由於地緣經濟戰略是已開發國家有能力進行激烈但公平的經濟競爭,而開發中國家沒有條件,也無能力推進地緣經濟政策,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緣經濟學事實上繼承了傳統現實主義。
這樣的地緣經濟戰略目標並不是將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到最高程度,而是本國獲得及維持在世界經濟中優越的地位,其中競爭即成為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在地緣經濟時代,企業參與到地緣經濟中來,企業與國家(政府)將密切的結合起來,企業尋求來自政府的支持,企業使用地緣經濟手段達到目的,而國家操縱企業自己的地緣經濟目標。
※由於北韓在國際社會上孤立與在經濟上對中國的過分依賴,加上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和地理相鄰、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與成功轉換為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在北韓的對內外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在對北韓的影響力基礎上,通過拉近北韓中國經濟開發戰略的合作夥伴,營造為自身發展經濟的周邊環境。因此,中國並不希望北韓開發核武器引起朝鮮半島緊張,希望通過對北韓經濟影響力,主導雙方經貿合作,將北韓經濟聯繫到中國經濟圈,以利於自身主導的東北亞地區地緣經濟合作。但是,因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北韓戰略和經濟利益,北韓採取慎重的態度。由此,雙方出現了分歧與矛盾,雙方的分歧明顯出現在北韓核問題與經濟合作過程之中。
從地理條件來看,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具有比其他國家更為密切的關係。朝鮮半島的西北面,由於與中國東北地區以圖們江(韓稱豆滿江/???)與鴨綠江為中心相鄰邊疆,地理鄰近,能夠以陸路交通運輸往來。同時,朝鮮半島的西南方,隔黃海與中國環黃渤海經濟區相望,兩邊最短距離為180km,約24小時的航程就可以達到兩方所有港口了。中國與朝鮮半島這樣的地理關係可稱為山水相連、隔海相望的關係。
由於與中國相鄰的地理關係,冷戰以來,北韓形成中國與西方勢力的緩衝地帶,扮演中國東北地域的國防屏障,因此,對中國來說,北韓安全與朝鮮半島穩定是中國地緣政治利益的所在。炘但是,21世紀初,中國地緣經濟戰略核心在於,著眼東北亞地區的發展需求、以及地緣經濟互補性下,推動多邊經濟合作,透過發展多邊合作,進一步促進經濟相互依存,並謀求為自身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獲取經濟利益與促進邊疆安全。
從此觀點來看,擴大與北韓經濟合作是對於中國東北地區發展與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中國促進圖們江流域開發,以謀求獲得地緣經濟利益。中國積極促進圖們江流域開發的目的包括振興圖們江流域的東北老工業地區的環節,進而,利用圖們江區域在地理上的優勢,確保東北工業地區成為所生產產品最便利於出口日本與美國的貿易管道。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北韓成為中國開發東北地域的地緣經濟戰略的主要合作夥伴。
※雖然中國和北韓兩國自1950年就已經開始經貿往來,但是在90年代之前,兩國之間的貿易都是屬於小規模的等級。1959年,中朝兩國貿易額約為1.16億美元,之後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但中間也有下降波動的時期,1980年,兩國貿易額達到6.7億美元,而整個80年代平均貿易額也只有5億美元左右。總體來說,在90年代之前,蘇聯才是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國,當時的中國在北韓的貿易上所處的地位並不是十分重要。這情況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才有顯著改善。
中國與北韓之間,連結著道路與鐵路運輸網,以道路與鐵路為連結的兩方交通網,使得中國東北地區與北韓的人流與物流交流能夠更為經濟與迅速的進行。雙方建構遼寧省丹東與平安北道新義州、吉林省圖們與咸鏡北道穩城間的道路與鐵路,確保了人流與物流相互交流的管道,並且在兩項便利的交通網及運輸基礎上,在丹東與圖們,發展雙方之間的邊境貿易。雙方之間的交通網與邊境貿易是在鄰近的地理關係基礎上所形成的。由於這樣的地理優勢,北韓對中國貿易70%以上的數量集中交易與北韓鄰近的遼寧省與吉林省。
從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考慮出發,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是同時強化與南北韓政治經濟合作關係,將朝鮮半島建設為中國經濟利益與經濟發展友好的周邊地帶。從此角度來看,目前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關鍵任務正是解決任何來自北韓政權不確定性的因素,因為北韓問題可能引起朝鮮半島現狀的改變,這對中國將政治、經濟力量集中在發展經濟產生阻礙作用。
※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與北韓的狀況直接相關,尤其是安全問題直接導致朝鮮半島動盪,涉及到中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環境,因此,針對北韓問題,中國與北韓謀求保持合作與溝通,勸勉北韓拋棄邊緣政策,謀求經濟建設而民生安定。但是,北韓在許多問題上越來越獨立。北韓認為,發射導彈屬於國家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將導彈問題做為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北韓藉由保障國家安全的名義,試射導彈與進行核試爆,對外誇耀自身軍事力量,以脫離政治經濟的孤立。但是,北韓這樣不顧中國立場的突發性行為導致南韓、美國及日本的憂慮與公憤,使得中國在美日韓與北韓之中形成困難,使和平與穩定無法扎根於朝鮮半島,乃至對中國地緣經濟戰略產生侷限作用。
正是如此,中國希望北韓政治與經濟狀況穩定,以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對北韓問題的立場正是讓北韓政權渡過政治經濟的難關,同時,強化與北韓政治經濟合作,使得北韓配合中國所主導的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為此,對北韓關係上,中國修復雙方之間傳統友好關係,擴大經貿合作交流,並且對北韓提供經濟援助,以有助於北韓渡過經濟難關,進而勸勉北韓效法中國改革開放的做法,謀求可以自立更生,或至少脫離貧窮。
隨著中國積極推進雙方關係的改善,兩國關係面臨了新轉折點,則在2000年6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進行訪中,這是繼1989年金日成訪中後第一次北韓領導人訪中。由此,雙方重新進行了雙方之間的領導人相互訪問,也重新開啟了雙方領導人會談。
在金正日訪中期間,在經濟上,金正日進行上海產業視察關心中國模式改革開放,在政治上,中國表示希望南北韓雙方改善關係、歡迎與支持南北首腦會晤。由此,雙方再啟動政治經濟溝通,修復了傳統友好的雙方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藉由此高峰會談,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自身對北韓的影響力,此後,中國對北韓提供經濟援助大幅增加,主要提供物資是機械設備和零件、原油、航空用汽油、輕油、自行車、米、豆、豬肉、農藥、食品包裝紙等必需品。
※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方式是秘密進行或是由民間自發進行的,而民間自發進行的援助是無法統計的。在表面上,中國向北韓在人道主義方面上提供年均1.2億美元的原油、糧食及發展設備。但是,中國對北韓經濟援助主要方式是採取不定期性,有以當雙方高層訪問對方之時以禮物形式,或是當北韓遭遇意外事件之時以緊急救護物資形式提供北韓。
北韓嚴重缺乏燃料與民生必須品狀況下,這些經濟援助不僅對北韓經濟穩定發揮巨大作用,而且對雙方之間改善政治關係產生肯定作用。其後,金正日進行了2001年、2004年、2006年、2010年以及2011年等5次訪中。尤其於2011年5月訪中時,金正日謀求獲得中國領導集團對金正恩接班他的職位的承認,顯露了北韓政權必須要依靠中國的政治支持,以維持其政治安定狀況。
中國對北韓經貿戰略主要有三種意義:
- 雖然北韓經濟發展緩慢,但是北韓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雙方在貿易領域具有很大互補性,在相互投資方面也有很大潛力,進而中國與北韓兩國相互懷有特殊的友好感情。這些對為雙方之間擴大和深化經貿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拓展新市場的機會。
- 由於北韓因多方面原因幾乎游離於區域經濟合作之外,牽扯中國對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構想。因此,中國通過加強與北韓的雙邊經貿合作,推動北韓經濟的好轉,使北韓積極參與中國推進圖們江流域的開發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員,使得北韓配合自身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戰略。
- 擴大與深化與北韓經貿合作,建立雙方全方位的睦鄰友好戰略合作關係,在六邊會談上進行密切合作以及共同因應日本極右勢力的各種挑釁和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保持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環境,以營造自身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
正是如此,中國考量雙方關係對中國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重要性,積極加強與北韓經貿合作,取得了迅速的發展。雙方經貿的迅速擴大,固然與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有關,但兩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也是重要因素。
雙方經貿結構具有彌補彼此經濟缺乏的互補性,也就是說,中國為北韓提供生活物資與石油等戰略物資,而北韓向中國提供礦物資源。因此,隨著兩國關係的改善,雙方經貿也隨之日益擴大,從2000年至2008年為止,雙方之間經貿總額從4.8億美元增長到27.8億美元,增加將近6倍。從近年雙方經貿交流來看,中國對北韓出口是以有關於北韓產業發展的原油、機械設備與其附件等以及生活用品的項目為大宗,而從北韓進口是以礦物性產品為大宗。
※中國對北韓的直接投資是從2002年開始增加的。2002年7月1日,北韓政府為了克服經濟困難,重振經濟,實施『7.1經濟改善措施』,賦予了企業一定的經營自主權,在採取提高物價、工資、匯率,廢除配給制,鼓勵農業生產等措施的同時,開始積極引進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也在中國政府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對朝鮮展開了直接投資。
北韓雖然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的鐵礦、銅礦、無煙煤、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和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但是仍未能擺脫從90年代初至今的經濟困境。中國歷經2O多年的持續經濟增長,在技術、資本、市場等方面已形成了明顯的相對於北韓比較具有優勢,而在國內市場礦產資源的供求關係卻日趨緊張。對北韓的直接投資,不僅有助於確保中國急需的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而且也有利於建立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體系,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同時,北韓的很多礦產資源都分佈在中朝邊境地區,這對中國投資企業來說,便於機器設備、零部件、原材料、生活用品和電力等物質的供給和生產品的進口。因此,中國企業以資源和潛在市場開發為目標,以補償貿易方式為主,進行了對北韓的戰略性投資。
通過雙方經貿交流,中國提供北韓經濟建設與北韓住民生活穩定所需要的戰略物資,同時,中國謀求確保東北地區建設所需要的礦物資源與拓展新出口市場。雖然雙方在投資方面顯然不對稱,但中國通過投資北韓來確保礦物資源,而北韓通過引進中國的投資來引進外資。因此,雙方經貿交流關係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及潛力。
雖然中國與北韓經貿總額增加為34.65億美元,但這只有中國2010年度對外貿易額2兆9,522億美元的約1000分之1.2,幾乎沒有對中國對外貿易貢獻,但是,中國對北韓地緣經濟戰略意義在於,中國通過北韓依賴雙邊貿易,先佔北韓進口市場,以及加快長吉圖(東北地區的長春-吉林-圖們江)地區開發,連結東北與北韓羅津港交通網,以確保東北地區海外進出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北韓與中國貿易交往當中,北韓對中國出口的成衣保持著穩定的地位,呈現雙方之間的產業分工現象,中國企業擴大對北韓成衣加工生產,中國對北韓供應紡織原料大幅增加,而雙方之間的成衣貿易成為北韓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這顯示雖然領域有所限制,但雙方之間已經開啟了產業分工。
但是,雙方經貿發展造成北韓過分依賴中國經濟,這些對北韓經濟產生正負面的影響,從正面影響來看,第一,雙方的貿易對北韓經濟成長產生巨大的作用,第二,北韓引進中國物資來彌補北韓物資不足,這有助於安定北韓物價,第三,在北韓經濟停滯之下,中國對有關雙方經濟合作部門的投資與契約加工生產,維持與提高北韓的生產能力。
從負面方面來說,雙方經貿發展繼續增加北韓對中國貿易逆差,使得北韓因國際收支逆差而外匯缺乏更加嚴重,並且以第一級產品為主的北韓對中國出口,降低北韓出口價格彈性,潛在著引起貧困化增長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朝鮮對外貿易結構特徵及其對中朝經貿關係的影響』
資料整理道最後,請大家來一起喊~1~2~3!
?:.?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總覺得這個當口號意外的帶感呢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