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龍與虎、聲海與拜耳
今年三月初時,在忠孝新生捷運附近的三創園區 5F,難得與南部上來的友人初次會面,當面寒暄之餘,趁機品評 Sennheiser 及 beyerdynamic 兩大德國雙雄的旗艦動圈續作,想當然爾是 HD800 S、T1 2nd Generation,大家應該熟悉不陌生。
在告別三創之後,前進至音悅音響,因友人對於
Theta Digital 經典款 DAC 抱持著強烈興趣,該名設計師 — Mike Moffat 甚至跨足 SCHIIT 擔綱數位類比轉換器的電子電路開發,R2R (Resistor ladder)電阻堆砌式架構的
YGGDRASIL 世界之樹是其最新設計的極致作品,迥異於現今主流的Delta-Sigma DAC,特別採用醫學和軍事用途的 20bit ladder DAC chip,每聲道兩組 Analog Devices AD5791 實現平衡架構,數位及類比電路採雙變壓器獨立供電,可以發現是用心設計的家用器材,更多技術詳情不加贅述,有興趣請詢問谷歌大神。
此番搭配同廠的
MJOLNIR 2 雷神之槌二代,因旗艦耳擴 RAGNAROK 諸神的黃昏於臺中店動態展示,整組系統達到十三萬臺幣,價位著實不斐,然而拜耳旗艦未能加入戰局,只在三創園區5F 的億而創有得體驗,幸好都有 HD800 S 作為參考耳機。
當天訊源皆為友人的 FiiO X3 (同軸輸出),播放數張古典交響數位檔,由阿巴多指揮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以及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比才卡門序曲,兩款德系耳機的 Burn-In 時數未知,耳機線均是原廠線材。
億而創系統
FiiO X3 / Coaxial Out
ASUS Essence One / Phone Out
Sennheiser HD800 S / 單端
beyerdynamic T1 2nd Generation / 單端
音悅音響系統
FiiO X3 / Coaxial Out
SCHIIT YGGDRASIL / XLR Out
SCHIIT MJOLNIR 2 / Phone Out / 4-pin XLR Out
Sennheiser HD700 / 單端
Sennheiser HD800 S / 平衡
無可磨滅的古典基因,Sennheiser HD800 S
Sennheiser HD800 S 儼然是黑化版的 HD800,「S」在德語中意指黑色(Schwartz)之意,並非常見的Super 後綴命名,預料是一副改款之作,興許聲海參考 HD700 的聲音調性再稍加改良,保留原始HD800 的大格局框架之下,盡可能呈現樂團演奏的完整風貌,並且融入昏黃色彩感,其音場規模依然寬大且深邃,論及空間感與開闊性遠勝於 HD700,當聆聽古典交響的氣勢展現恢弘,各聲部樂器彷彿撒上一層淡淡金箔,微微閃耀著亮晃晃、金燦燦的光澤感,音色鑑別度極高,不妨用高輝度來形容 HD800 S 的聲音明亮度呈現。
儘管我非常懷念極為理性、還原度極高的 HDVD800 官配套裝,卻難以抗拒 HD800 S 的迷人音色,再加上 HD800 S 似乎針對易驅動性改善不少,即便是兩萬元級的 ASUS Essence One 也能推至適中水準,它款高阻專用耳擴的泛用性應該更棒!
有一點不得不提,在音悅嘗試 SCHIIT YGGDRASIL、MJOLNIR 2 實際驅動 HD800 S,經過片刻交叉比對,我和友人卻是深感失望,基本解析力和細節未能完整呈現,特別是樂器缺少飽滿、充盈之感,微細節表現欠奉,僅留線條框架而無血肉,猜想是 YGGDRASIL 並未針對同軸輸入最佳化,否則訊源與音源皆一致,奈何怎不如 ASUS Essence One 來得細緻完滿?
無論是音響系統或者耳機系統,影響聲音環節著實不少,同一套器材的同軸、光纖、USB 都可能有所差異,更遑論是在電源處理各異、煲機狀態未知的環境之下聆聽了,加之該款器材搭載USB Gen 3 全新模組,故我認為同軸並非 YGGDRASIL 的真正實力,當天測試僅代表一種搭配可能,畢竟是十萬元級別的 DAC,怎麼說都該給予更多機會,期待往後可以如實地品評YGGDRASIL 的原始風貌。
全面依舊的正宗德味,beyerdynamic T1 2nd Generation
舉例來說,該套系統之下的 T1 2nd Generation,聲音表現猶如 135 片幅單眼搭配長焦段鏡頭營造的「景深壓縮感」一般,那分外細緻的樂器主體輪廓,之於欣賞古典樂的動態起伏表現,彷彿舉重若輕地還原演奏張力,自聽過後難以忘懷,如果是兩聲道喇叭系統,該是多高等級才能達到相同等級呢?
幾回聆聽之後,請恕我使用前輩的名言一用 ; T1 2nd Generation 如此詮釋即是「正宗拜耳」的校音特性使然,撇開少部分的代工型號不談,beyerdynamic 中高階耳機的風格一脈相承,即便盲聽我都有信心能夠完整分辨,而無論任何曲風、任何音樂皆能詮釋得宜,全面性無須多言。
去年在臺中源音音響深刻體會過,回家後特別撰寫
【聽感記敘XV】Chord Hugo TT 試試聽聽、聽聽看看 in 源音,從文末得知,完全推好的 T1 實力究竟是如何地恐怖,那樂器形體以至於質感都能清晰呈現,彷彿是看見樂器而非聽見(移情作用),完整地羅列在聽者眼前,此時在三創聆聽的 T1 2nd Generation,雖然明顯不如源音的旗艦配置,卻也達到可聽的水準了。
然而,T1 2nd Generation 現今價位與 HD800 相距不遠,尤其遜於最高位等級的 HD800 S,興許能列入今後耳機升級的口袋清單之中,前提是擁有滿足 T1 這般阻抗變動劇烈的特殊驅動需求的擴大機了,再加上高解析力、資訊量豐沛的 DAC,盡可能挖掘潛藏錄音之中的完整細節,私以為得是 Hugo 以上等級的數類轉換器才能滿足了。
後記隨筆與題外話
日前方才更新
淺談耳機的聲學設計 & 技術探討 一文,兩大德國品牌延續舊有技術加入新型設計變革,面對逐漸 M 型化的耳機市場,訂定相對合理價格,且上一代依然好聲無虞,預算緊湊的朋友們何不考慮 HD800 及 T1 前旗艦呢?直至現今標準來看,兩款前旗艦仍然歷久不衰,絕對值得聆聽與嘗試。
本期試聽隨筆到此結束,睽違四個月之久好不容易重新撰文,下一篇「聽感記敘」系列連載再起會是何時呢?我也非常期待。往後本系列不會每篇都發表於各大論壇,而是以現時發表網站為主,如有更多建議與交流心得,歡迎至下方回覆,不保證聽感與各位相同,但絕對是當下的真實紀錄,請大家多多支持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