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總有一些傻子,
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來追求自己堅信的價值;
導演蘿拉柏翠絲透過《第四公民》所捕捉的,
正是一位這樣的人物。
愛德華?史諾登 (註 1),美國人,
於 2013 年 1 月寄了一封加密信件給蘿拉,
自稱是「第四公民」,
並表示自己持有美國國安局 (NSA) 的機密資料,
內容披露美國政府對其人民、甚至世界領袖的監視計畫。
蘿拉柏翠絲 (註 2) 同為美國人,是一位紀錄片導演,
一向致力於以影像揭露美國政府不願為人所知的行動。
收到信件後,她開始安排與這位「第四公民」會面,
與會人包含美籍記者格蘭?格林華德 (註 3),
及英國《衛報》(註 4) 記者 Ewen MacAskill (註 5)。
整部電影除了一些前因後果的交代外,
主要篇幅所記錄的,
便是在香港美麗華酒店這為期八天的會面。
看電影前,我完全不知道《第四公民》是紀錄片,
也未曾關心史諾登所揭露的「稜鏡計畫」(註 6),
看完後卻對整起事件深深著迷。
著迷的原因,
除了事件本身點出了至關重要的議題外,
更歸功於導演的拍攝手法 --
是的,這部電影沒有劇情片的懸疑刺激,
是的,這部電影充滿了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
但《第四公民》珍貴之處,還在於其真實性及未知感。
影片如實紀錄了史諾登的身影,
在面對巨大國家機器威脅時,
他的信念、他的緊張、他的擔憂,與他的堅定;
這種真實性是安排好的劇情難以達成的,
更是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也正因如此真實,觀眾完全無法臆測劇情走向;
大眾對於揭密事件會有何反應?
史諾登將面臨何種命運?
這種未知感緊緊抓住觀眾的情緒,
使我們也不自覺地跟著史諾登一同緊張、擔憂。
當然,史諾登的作為備受爭議,
他不僅盜取國家機密,甚至成了「洩密者」,
將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秘密公諸於世。
但透過《第四公民》的如實記錄,
我們不難理解史諾登行動背後的原因 --
當國家安全已經無限上綱到對國民隱私的侵害,
我們是否還能容忍這種行為?
雖然政府辯稱該計畫僅是取得資料,
不會妄加使用 (除非國安局判斷你有犯罪嫌疑),
但是當如此大量的資訊在人民毫不知情的狀態下落入政府手中,
我們又該如何相信這些知識不會反過來變成對付人民的利器?
我們該如何、在甚麼樣的狀況下限制政府,
才能避免其權力過度擴張,甚至走向獨裁?
這個問題極其龐大且複雜,
唯有全體國民透過公開的討論,方有可能達成共識。
而史諾登所做的,正是提供美國人民一個公開討論的機會。
儘管他必須付出龐大的個人代價,
儘管光只是揭露秘密,還不見得能阻止政府權力的擴張,
他都不願見到自己的同胞墮入無知。
知識即力量,一旦政府可以任意擷取私人資訊,
沒有人能保證這些資訊會被用在哪些地方;
反過來說,一旦人民「知道」政府正在進行這項計畫,
便掌握了監督及制衡政府的機會。
就這點來說,史諾登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美國的建國精神 --
為了保障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們建立政府。
而政府之正當權力,來自人民的同意;
一旦政府濫用職權,人民便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政府 (註 7)。
史諾登之所以願冒極大風險將稜鏡計畫公開,
僅是為了一個信念 --
政府應該保障人民的隱私,而非侵害之。
雖然「隱私權」不包含於生命、財產,及自由權內,
但隱私及自由實則是一體兩面 (註 8);
原因很簡單:
即便沒有犯罪意圖,但若是有人時時刻刻監控著你,
你還能毫無顧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嗎?
答案雖可能因人而異,
但政府的義務即是平等地保障所有人的權利。
諷刺的是,堅守美國精神的史諾登最後以叛國罪名遭起訴,
而允許國安局合法監控其人民的法案,
反而命名為「愛國者法案」(註 9);
這些事實充分展現了政府與人民的力量有多麼不對等。
不過,史諾登畢竟未曾奢望能改變政府的作風,
而是希望藉由自己的揭露,
讓美國人民能有「知」的權利。
那麼美國輿論對此事有何解讀?
該節目指出,在事件發生的兩年後,
已有 46% 的美國人不太在乎此事;
而奧利弗在時代廣場隨機訪問路人的結果更顯示,
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史諾登是誰。
那麼難道史諾登的努力是否徒勞無功?
我想並不盡然。
包括《第四公民》獲得 2015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殊榮、
約翰?奧利弗對史諾登的訪問,
甚至導演奧利佛·史東 (註 11) 正在籌備拍攝其傳記電影 (註 12),
都是再次將史諾登揭露的訊息攤開在陽光下。
由於了解到一般民眾在議題理解上的困難,
約翰?奧利弗甚至想出一種能引起關注的說法 --
藉由詢問史諾登各種監控計畫能否取得民眾的「老二照片」,
來解釋計畫內容。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不正經,
但確實是讓普羅大眾能快速了解整起事件的捷徑。
雖然無法確保每個人了解之後都會持續關注,
但 -- 該做的已經做了,對史諾登來說,
「剩下的就是你們的事了」
雖然史諾登堅信自己並無特別,
也一直排斥整起事件因他個人身分而模糊焦點,
我仍在其身上看到美好的價值;
那是一種對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實踐信念的無所畏懼。
正如他在訪問末尾所說:
若我們因害怕而犧牲自己的價值,
那表示我們其實沒那麼在乎這些價值。
個人評分:7 (推薦)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其他延伸閱讀:
筆者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