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節錄的一些關鍵句:「沒有「數據」支持而相信宗教,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是「非理性」。但十八世紀的政治家及哲學家Edmund Burke會答你﹕剛好相反,無神論才是非理性,兼且違反人性,因為人在構造上是一種「宗教的動物」(religious animal)。
Religious animal的意思是﹕宗教式的激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即使不再相信有神存在,這種激情並不消失﹔相反,人們會將信仰的激情轉投到別的地方,例如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又或者一些以偽科學為包裝的社會運動。對這些一切,人們可以表現得非常狂熱,雖沒有宗教之名,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世俗化宗教信仰。」
首先,我覺得我有義務要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立場。這年頭,要帶風向之前沒有說一下自己是哪一邊的都會感覺有點不太對勁。我,覺得科學不是宗教,但在某些地方可以是一種信仰。
好的我們可以開始說這篇文章。作者的立場在於說不管有沒有信仰宗教,人類還是會把這些東西轉移到別的東西上面,所以總的來說還是在信仰宗教。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在說那個哲學家)偷偷替換了很多概念以至於我略感不快把這篇文章加入書籤,今天看到並且打完文章之後就可以正式把書籤刪掉了。(換句話說,如果想要讓我印象深刻,只要些一篇邏輯有點問題的文章就可以快速地達到目的)
首先,反駁「上帝與科學並存」這個敘述失敗了並不代表這個敘述成立。再者,科學家中無神論者較有信仰者多的數據也不需要代表著「你應該不要有信仰」。
再說了,只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估計都不會用其他人的決定的數據去決定自己是否應該要有宗教信仰。
在文章中段,作者寫到生活中需要數據去解決問題,但是到信仰面前用數據解決的話,還能算是信仰嗎?在這一段裡面,「數據」這個詞被作者暗自換了意思,又或者都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刻意引導到了不對了方向。
事實就是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當然經常要「數據和邏輯」去解決問題,但在宗教上,真的可以這樣嗎?如果要不斷去尋找這樣那樣的「數據」,才能決定是否應該相信上帝,最後就算信了,這還能稱為「信仰」(faith)嗎?
在這裡的「數據」可以這麼解讀。
1.前後兩個都解讀成「可觀察的事實」
2.前後兩個都解讀成「別人累積出的事實」
3.前面指的是「可觀察的事實」,後面的是「累積出的事實」。
各位可以自己先套進去想一想,然後我在下面說明一下。
---------------------------------------------------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我們把用詞代回去可得【如果要不斷去尋找這樣那樣的「可觀察的事實」,才能決定是否應該相信上帝,最後就算信了,這還能稱為「信仰」(faith)嗎?】。如果你因為一些可觀察出來的事實而去信仰上帝,那我其實覺得這才是真的可以去信仰的宗教啊......
那麼看看第二種狀況,帶回可得【如果要不斷去尋找這樣那樣的「累積出的事實」,才能決定是否應該相信上帝,最後就算信了,這還能稱為「信仰」(faith)嗎?】我覺得這就是現在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宗教或者信仰在搞的事情啊......哪個吸引人進入宗教或者使人忠實於宗教的動機不是統計學出的結果?(這邊補充一下,如果你因為很多科學家信仰宗教所以加入宗教〔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如此〕,這是一個統計學的結果,並不是一個亙久的事實)
進入第三個假設,就可以發現作者把概念給換了,也就是說就算後面的結論出來了,也沒有辦法證明是正確的。不會因為引用了政治家兼哲學家的話所以可信。
---------------------------------------------------
「Burke說,“宗教乃是社會的基礎,是一切善和一切慰藉的源泉。”【121】“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動物,能知道這一點乃是我們的驕傲。”【122】英國的教會體制是智慧的,人是受托者。“沒有宗教就全然不可能使人民清除對私欲的種種迷戀。”【126】 」
大概是這個樣子......作者對於這個哲學家的看法的解讀相當的......不知道要用什麼詞,只能說「瞎」吧。
「有神或無神,我們都是「宗教的動物」」這篇文章最後用「真正找答案的地方是在你的心裡。」這種小學生式唬爛結尾坐收,實在是扯的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吐槽。
於是我就寫了這篇文章。
如果你要我真的找出一個可以信仰的東西,我會回答是科學,至少現在是如此。但矛盾的是,根據演化論,我的宿命並不是改面或者拯救世界,而是盡可能的大量繁衍......
哈哈。
太久沒發文的感覺,現在用詞好生疏。前天看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雖然看不懂但還是翻完了......再次對純文學感到失望。
如果有化學高手跟生物高手也請給我一些學習這些東西的技巧,或是網站,今年要開始進行大量的專有名詞吸收,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