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有點模糊,我把重點寫出來好了。照片節錄自書籍【地56號教室的奇蹟】第92頁。這是關於一群學生設計出來的,關於人們閱讀習慣的調查表。以上答案越多Yes的,就代表你越喜歡看書。
第一個問題:
你是某曾因為老師教得很無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書,而在上課時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書?
第二個問題:
你是否因為邊吃飯邊看書而被罵?
第三個問題:
你是否曾在睡覺時間偷偷躲在棉被下看書?
----------------------------------------------------------------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國中,當時還想做一個物理學家,對於教育這些有的沒的東西實在沒多留意,畢竟當時要考見鬼的基測。為了分數嘛,總是得要低頭一些。但幸好我的語言邏輯比一些老師要好一些(在一些人的眼裡是差一些),總是可以在題目上面的語意上做出各種離奇的解讀,進而占用上課時間,也讓自己的生活不要那麼無聊。
不過除去那些事情,我是個愛看書的人無誤。幾個禮拜前我看到那個量表的時候,我的鼻子有點酸,視線有點模糊。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多年來的信仰或者努力被人認可了一般。你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孤獨的了。
我看著那三個問題,想著那些年的自己。你辛苦了。我要讓這個世界的孩子都能有書可以看。或者說,都有自由選擇自己受教育的方式的機會。
最近看的教育書還有一本華人教導學齡前幼兒的書,裡面洋洋灑灑列了百多條項目與活動,看著就覺得怵目驚心。我相信在那樣的教育下孩子勢必會成為一個為人稱羨的人子,但我只是存粹對那些複雜的過程感到不適。不過各位讀者們也不要因為一些程序就反對古老的道理或者某些看似專業的東西(或者說不要光從表面就否定)(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東西)。
我昨天還把【劉炯朗讀三字經】給看了,裡面說的東西都很輕鬆,給國高中生看正好(也對我來說正好)(?)。裡面提到一些東西例如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類的東西都是小時候爸爸朗朗上口的。我小時也聽不太懂,只當是順口溜,不過也記了下來。現在反覆咀嚼,也能感受到他的一番用意。
我到了美國讀大學之後,所謂的「打開了自己的視野」代表的不只是我比別人多搭過幾次飛機或者多看過了幾個景點。而是我能夠去體會到這兩個世界的不同。
但讓我感到神奇的是,我覺得我在臺灣的教室裡面所學的東西,卻也不是盡然沒有用處。下面舉一些例子。
語文:我看到了歷史的轉變、讀書人的思想的變遷、文字學、一些對於文句的表達等等。
數學:邏輯辯證<=不,其實沒有,我的邏輯辯證都是在其他媒體中學到的。在臺灣的教室裡我基本上沒上過幾堂數學課。(補充一下我現在真的很認真上數學,會作筆記!)
英文:這挺矛盾的,我好像就在學校裡面學到了背單字的技巧。但是我上的國小跟高中都有外國老師(此外也有去補一點東西啦),所以聽跟說也打下了還不錯的基礎。
社會:我學到的社會科大多都是填出來的東西。但是我有次在學校(美國)裡面的問卷結果裡面發現,我是樣本中可以把幾個國家正確放到他在地球儀上的前10%。又,我的一個美國朋友表示我比他還要了解美國的政治運作。也許,這也是一些填鴨的好處吧。
又,我會知道世界上有洋流,可以大概說出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世界的發展史等等,課本跟考試也許可以拿到一丁點功勞吧。
科學:那個給我一個夢想,卻又不讓我走向那個夢想的,就在這裡。印象中我也沒有上過幾堂科學課,幾本上這些東西都算是背科,都是自己看也許會快一些的東西。我在小一的時候就看了數十集科學教學影集【
怪頭博士】(我想我還是會給我的小孩看那個)(同時推薦繪本【魔法校車】),所以學校給我的東西估計就是教我怎麼算題目吧。
寫到這裡,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今天沒有接受這些東西,反而是在更自由的幻境之下學習呢?我會不會更好?
生命沒有如果。我會這麼回答。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也不知道如果我今天沒有學習上的負擔,我是否還會對於課外的知識有那麼多的渴望。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我的學習是一種對於學院派感到不滿的叛逆(就是那些老老實實上了大學的同胞們啦XD)。如果我今天也是個在體制內混得很好的人,我還有這樣的能量去做這樣的事情嗎?
生命沒有如果。
我能做的,就是讓我的孩子,如果我有的話,讓她能看到這個世界有希望存在。
我是愛看書的人,對此我很感謝我的家人在家裡塑造出的氛圍。媽,Linda親口跟我說要幫我寫推薦信;爸,我最近開始對王陽明有興趣了;妹,我再一個月就回家啦,考試辛苦嗎?
--------------------------------------------------
看書不難,拿起來,坐下,一個小時就過去了。連我這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都可以辦到了,你怎麼不行呢?
P.S:我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十多個「東西」,好像該練練文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