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師、各位籙生、各位道長: 大家下午好!籙壇安排我做一個關於授籙的目的和意義的講座。我想,就我們道教的傳承來說,主要體現在學道與修道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們今天舉行的授籙儀式,由籙壇大師帶領眾籙生通過這個儀式來領悟道教的義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
我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家入了道門以後,要自己去修學、自己去體悟「道」的精神。這兩個方面都非常重要,籙壇就是這兩個方面的體現。從形式上講,籙壇是授受、傳度的場所,從意義上講是要大家領悟大道,上午三位大師所講《道德經》的思想與精神,就是引領我們去領悟大道的一種方法。
授籙是正一派一個重大而神聖的宗教活動,在全真派與之相對應的是傳戒。對於每一個正一派道士來講,這樣一個活動在我們入道、修道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通過這樣一個儀式,使我們先於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與航船。
一、正一道的內涵與發展
授籙作為正一派重大而神聖的教務活動,作為一個正一道士,我們就首先應當了解「正一派」為什麼要以「正一」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內在含義。我們知道,道教有兩大宗派,正一派從老祖天師立教開始,全真派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開始。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只是兩個道派的名稱而已,也就是兩個名字而已,並不一定有什麼內涵。其實不然,這個名稱就包含著我們所追求的意義。
「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如何「全其真」?就是要「行真功,踐真行」。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返樸成真」的「真」,也就是「道」的根本屬性。
那麼,「正一」是什麼意思?老祖天師當時立教為什麼要以「正一」為名?道經告訴我們,老祖天師得到太上道祖親授他「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說「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親授祖天師的,要在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因而正一之道從老祖天師立教之時就開始了,就成為我們入道、學道、行道人的目標了。
那麼,「正一」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雲笈七籤》中說:正一者,真一為宗。也就是正一是以真一為宗本的。道經裡面說「正」即「正以治邪」,正的反面就是邪,要以正的東西來克服邪的東西。「一」就是「一以統萬」,《道德經》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一切的根本的是「道」,開始的是「一」。所以「一」能統萬,「一」的根本就是「道」。因為「一」以「道」為本,是有形的開始。就像大地萬物,只要有了一粒種子,就會繁衍不息。但「一」背後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惟恍惟惚」的「道」。所以「正一」就是說我們所行的道是正道,是真道,目標是正與真。
南北朝時陸修靜天師曾告誡他的道門弟子說:「臨奉老君三師,謂之正教」,就是說正一道才是真正體現道祖精神的宗教,是一個根本的信仰,是「正信正行」的教化。
所謂正一,誠然也是針對邪偽提出的,因為在當時,老祖天師立教的時候,還有六天故氣即「巫覡鬼道」流行鄉里,熒惑百姓。道書上說當時是「人鬼交錯,精邪遍行」。《想爾注》中也說:「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因此,從引導人們信仰和社會文明發展兩個方面來說,都需要一種正教來引導大家,讓大家皈依正信,所以老祖天師立教,以正一為名,以真一為宗。
《二十四治?序》中講到,張天師的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育民」的正教。「伐誅邪偽」是要去除邪偽的東西,「整理鬼氣」就是針對當時「巫覡鬼道」流行鄉里,熒惑百姓之邪徑進行整治。也就是說,正一道的信仰是從三清道祖那裡來的,所以叫「統承三天」,以此來「佐國育民」,即有利於家國,有利於百姓。
對於修道人來講,我們應該如何修行?「正一盟威」的「盟威」就是要與萬神訂立一個盟誓,共同來奉持這樣的正教。而作為入道修道者來說,就是我們要向神明發誓,奉持正教,不履邪徑,真一不二。唐代宗在一個贊張天師的贊文中說,「道心不二,是為正一。」也就是說,我們信奉道教,皈依在祖天師門下,應該是「道心不二」的。已經皈依道教的人,特別是通過授籙,成為道教的法師、大師的人,如果所做的事情不符合正道的精神,就不是「道心不二」,就違背了它的意義。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他的《道門十規》中特別強調的是「真一不二」。「真一不二」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說,我們所奉持的道教,太上道祖的精神是真一不二的,對信仰者以及對道教文化有興趣的人來說是一個真理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奉道的人應該「真一不二」,不能有邪偽的東西,應當真一不二。 道教正一道有三山符籙為其大宗,但三山都與正一之道有著非常密切的淵源關聯。南北朝的陸修靜天師既是上清派的第六代宗師,同是他對正一道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他自己的曾說自己是「祖述三張,弘衍二葛」。三張就是祖天師張道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二葛就是葛玄與葛洪。
陸修靜可謂是集正一、上清、靈寶之大成的一代宗師。另外,上清派裡面的潘師正宗師有一段話告訴他的弟子司馬承禎說:「我自陶隱居傳正一法,至汝四世矣。」陶隱居就是陶弘景,也是茅山上清的第九代宗師。所以,正一之道成為三山符籙的統一宗派。還有正一之道本來就是統承於「三天」的大道,信仰上一致性必然促進其形成為一個整體。 祖天師以太上之道立教布化,其最大的意義就是整理與整合了以往的傳統信仰,作為正一道士應該明白「正一」是有其內涵的,它不只是一個名稱。
正一道從老祖天師得太上道祖親授正一盟威之道開始,一直傳到今天,是貫穿於整個道教教團近兩千年歷史的。它能生存、流傳兩千年,也說明「道」是真一不二的,即永恆的精神的理想的信仰追求;也是福國裕民的,即有利於大眾,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道祖的精神、道德經的精神,不僅是道教的,而且是整個人類的。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學、藝術,甚至是現代科學,它都能給予你啟迪,讓你從中找到玄機,找到真理。
二、正一法籙的發展過程
正一法籙是從老祖天師就開始的,老祖天師得太上親授正一盟威之道,其中就包括正一盟威法籙。《赤松子章歷》中說,「漢代人鬼交雜」,就是因為巫覡鬼道流風嚴重,這裡的「鬼道」就是巫道。而且是「精邪遍行」,到處出現各種邪偽的現像,如妖精、邪魅等。太上為此親降於鶴鳴山,授祖天師《正一盟威符籙》,用它來救治人物。
《道藏目錄詳注》中也說,太上親授祖天師的這個秘籙是用來開教度人的。所以,傳授法籙既通過授籙是要來開教度人的。以什麼來開教呢?以太上道祖的精神、義理來開教。度人則自然是要實現道教的開教的目的。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三元傳度普說》中也說,正一法籙是太上親傳與祖天師的,所降的盟威諸籙,一方面「盟誓外邪」,一方面「內正一炁」,對外要驅除邪魔歪道,對內要修行自己。《天師教戒科經》中說:「修行正身,真氣來附,邪惡皆去。」我們按照正道去修行,自然就會有真氣來附到自己的身上,邪惡也就離你遠去,勤持於「內正一氣」之功,自然得成真正。
正一法籙的傳授,早的時候,老祖天師及嗣師、系師時期,曾設立二十四治,並在二十四治中取每年的三會日,即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為道民授諸法籙。《赤松子章歷》說:此日要上章受度法籙。以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名建功大會。旨在消災散禍,以祈景福,宣教正籍。由此,授受法籙便成為道教的傳統。
史書記載,北魏寇謙之曾在京城設籙壇為當時的魏世祖授籙。唐朝時很多文人道士,都受過籙,如李白等。宋朝時編道藏的王若欽曾經向皇帝建議,在京城建授籙院,想通過授籙院來培養道士,相當於今天的道教學院。
所以,授籙的傳統從老祖天師一直傳到今天。 道教的籙是有其含義及功用的。在《雲笈七籤?秘要法訣?明正一籙》中記載:「籙者,三天妙炁,十方神仙,靈官名號,與奉道之人修行。」這裡說的就是把上天的仙官、神仙的內秘與名號等不公開傳的內秘的書文傳授給奉道者,以方便奉道人去修行。通過授籙,我們就可以沿著這個升真的航梯,通過修行,最後成為仙宮的神仙靈官之一。因此,「籙」首先可以引導人們修行。
籙可以明證道位。明證道位有兩個方面:
第一,《三洞修道儀》中說「授正一籙,方可以為人章醮。」就是說受完籙以後才是法師,才可以去主持齋醮活動,因此授籙很重要。為什麼受完籙以後才可以去主持齋醮活動?因為受完籙以後,你才有神職神位。授籙是為了明確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有了神職之位,在主持宗教活動中通過變身,通到神仙那裡,這樣我們上陳表章才能上達到神明。
第二,道經說「生無道位,死為下鬼」。也就是說在生的時候就應有一個道位即奉道修行的神職之位,這樣死後就有了上升之路而不至於淪為下鬼。從表象上來說,授籙以後,我們就有了一個道位,在仙宮裡有了一個名號、位置,通過我們的修行,最後就能成真成仙,歸位到那個地方。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積功德的,你要度人濟世。反之,如果不做善事,你有那個位置也沒用,因為你「不正」,你奉的已經不是正教了。也就是說,這裡面是有修行要求的,如果我們不去行善修行,這條路就不通。
籙是如此重要、神聖,我們都想受籙,但籙是分為很多階的,如唐朝有七階,正一、洞神、高玄、升玄、洞玄、三洞、大洞。這在一般人看來應該是得受的品階越高越好,但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授受的品階有規範和要求。
經書中早就說,「初門不可頓受」,初入門的時候不能馬上就去受籙,按照現行規定,必須要三年以後才能初授籙,受太上三五都功經籙。「若修奉有功」,才可以升授,升到「太上正一盟威經籙」,然後是「上清三洞五雷經籙」。但是必須有功,有功才可以升籙。「上古真人尋按經籙,唯受一二階,修行便登上真。」所以授籙不在進升的高,也不在進升的快。有的人一入道門就要授籙,有的人沒有功就要授到三洞五雷經籙,雖然名得到了,但是沒有功行,是會適得其反的。所以經中說「不明修行之由,於身未能有益」。
而其要「道在用心真」,我們修道,心要真,即真一不二,如果再加上「而又正修行」,以正的道路去修行,這樣才能「契合於道」,與道合真,「其應如神也」,這樣才會有神來感應。所以授籙不在快、高,而是要按規定來循序漸進,有功有行才能「更升」。
受籙是要促使人「戒律情性,檢束身心,止塞衍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怎樣才能做到?很多經典裡面都有這樣的內容,比如說,《度人經》裡面有「十不」: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恨,這些都是這樣的要求。《道德經》裡面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些都是很重要,很高的要求。
另外,道經裡面說,受籙也要受戒,先受三戒、五戒,再受八戒、二十七戒,我們現在是受五戒、九戒,就是讓大家通過戒律撿束自己,止塞邪偽是非,制斷誘發惡的根源,使我們向善的方面、契合道的方面發展。
最後,授籙還是一個促進我們學習的過程。在授籙過程中,我們要誦《道德經》、《度人經》、《三官經》,還要講經說法。傳統上授籙則還有規定,除了要有功德之外,與積學也有聯繫。受正一盟威籙的籙生,必須通正一部的經典。升上清五雷經籙,就要通上清部即洞真部的經典。其所授的籙與對你的要求是成正比的,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一樣,中學大學、碩士博士都是有要相應的學識水平要求的。因此,這也是促進我們學習的過程,有助於我們學習經典,提高宗教素養。
三、授籙的目的和意義
從以上的梳理中我們知道,通過授籙可以使奉道之人皈依真正,精進信仰,精進修行,度已度人,從現實來說也有利於道教加強自我管理,促進道風建設,提高道教素養,概而言之為:
第一,歸於真正,以此來精進人生精進信仰。歸於真正,從信仰來說就是皈依真正之道,也就是要「真一不二」、「道心不二」,「內正一炁」要達到「真」,清靜是我們修行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清靜才能達到「正」,天地才能正,人才能正。浮躁的污濁的,是不清靜的東西,所以它不「正」。道祖說「清靜以為天下正」。我們要皈依真,返樸才能歸於真,「樸」就是要與那些異化了的東西分清楚。異化了的東西不是樸的東西,不是本質的東西。什麼東西異化了我們的樸呢?是外在的名、利、錢、財、色。這些東西我們當然要用,但是不能讓它們改變了我們向正道的心和原有的真性。我們要找回原來的真我,生下來的那個自己,所以要「復歸嬰兒」。這樣才能精進信仰,提高信仰,我們要信仰、要追求的是真道、正道,而不是那個過程。我們當然有很多俗務要應付,因為人不能脫離現實社會,我們要去應酬,但是我們也要「常應常靜」。
第二,精進修行,不斷提高素養。授籙是給你指明與建立了一條學道修真路,這個路怎麼走,要看你的修行。給你提供了一條升仙的路,但你不去修行,這條路就沒用。如何修行?內功、外功都要修行。內功就是要學習自己的經典,通過經典去領悟「大道」的真理。另外,通過修行,我們的心才能靜下來,精氣神才能足,身體才能好,使之達到「內正一炁」,我們施出的法才能靈。外功就是要做福利社會的事業,要做善事,積功累德。我們要注意樹立起道教的良好形象,形象上也可以彰顯一種正氣。我們說「道在心中」,但如果你什麼都表現不出來,怎麼來表現你心中有道?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僅是氣質,你的外在威儀都能體現出你是否心中有道。
第三,明證道位,達到度己度人的目標。《度人經》中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授籙的目的就是奏達天庭,給我們一個神職道位。給我們這個位置是為了「為人章醮」,為人章醮也是度人,是以我們的修行、內功、經典去度化人,也就是說明證道位的目的就是要度己度人。首先度己才能度人,就是要使自己得度名列仙真,成仙得道。誰來度你呢?道祖、祖師來度你。另一方面是自己度自己。積功累德也是在自己度自己。度人也是度己,不度人就度不了己,他們是相輔相成的。積功累德,是要度人才積有功德。度人在現實社會來講就是要幫助人、教化人,引人向善。《太上感應篇》中講要「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矜孤恤寡」等。度人既有精神信仰層面的也有現實社會服務的。從現實來講,我們要特別重視道教如何來為現實社會和現實人群服務,不管是宮觀,還是個人,不服務社會,你自己積不到功德也就不能得度,我們的正教也得不到弘揚。因此,必須與信眾增進聯繫,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得到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關懷。比如我們救助一個上不起學的學子,那是多大的功德!他讀完書也是要給社會做貢獻的,他得到了幫助,心裡就會有一種感恩,今後也會去做好事。這就是傳播一個善的種子。度己度人,道教要多做服務社會的好事情。能夠一下捐幾百萬做個工程當然是大功德,但好事情更多地是在點點滴滴中體現,在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