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11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許多人到外國去留學,已經不是罕見的事情。在古代日本有所謂的遣唐使,就是一群送到大唐學習知識的留學生,那些留學生往往在日本都已是德高望重的學者,追求知識不遺餘力,在那個時代,光是要渡過東海就已經是危機重重,除此之外,他們被要求必須在大唐待上長達二十年的歲月,必須在日本就存下多達二十年的旅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前往留學。到了交通發達的現在,想要前往國外從事各種事情,語言不通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文化上的差異也是最主要的鴻溝,但除此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金錢花費方面的問題,每個國家的生活水平不同,國家內的不同區域甚至有明顯差異,有些人前往異地後,反而變相成為為了生存而拼命打工,時間耗費在非主要的目的上,有的人去了美國就一直在麥當勞打工,結果學會的英文也就不過那些術語,甚至有人澳洲打工,花光了盤纏,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就這樣回國,成為一場另類的澳洲之旅。
甚至事實上整個國內仍有許多的人,受限於生活壓力和各種各樣的理由,很多想圓留學之夢不能成,可能甚至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認識國外之文化,大多活在自己的視野中,很多人學的英文還停留在高中英文老師的教授的水準,而無用武之地,當然,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代,想要了解外國文化並不是困難的事情,圖書館有各式各樣的翻譯書可以借閱,但我始終以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人卻因為各種理由無法跨出第一步,就永遠只能有那樣的世界觀裡面,受限了發展,實在非常可惜,在很多意義上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富裕人家能將孩子送到外國讀名校,形成階級複製,而窮苦人就永遠待在本地,在無特殊條件下很難以翻身。
我曾經在日本的漫畫看過所謂的江戶村,也就是將江戶時代的光景搬來現代的村莊,常常是許多電影拍攝的場景,同時讓日本國人理解江戶時代的文化。至於在韓國有所謂的英國村,直接切割了英國的地景到了韓國去,也有賣英國商品,是屬於給當地人做為觀光性質的場所,假如說我能將大多數人留外最常去的美國和澳洲、日本做為一種整體環境的切割到臺灣的話?那是否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留外的環境給予當地學子呢?假設說我把臺北松山區畫為外國村的所在地呢,首先我先用金錢雇用外邀特定國籍的人像是美國人來到美國村,美國村的人在遵守臺灣律法的情況下,在當地從事他們在美國的工作,這個村莊有餐飲業、有娛樂業、有交通業,一切文化都跟美國無異,差別在於這在裡是臺灣,以教育做為目的,在美國村的人規定只能說英語,而定期臺灣會送班級的學生來到美國村可能居住一個月的義務教育,甚至更久,就成就了一個英語文化教育的場所。
在這樣的村莊,學生們必須遵守美國村的規則,當想去麥當勞買一個漢堡時,他全程都得說英文,當食衣住行都必須有英語的問題時,英語自然會成為他學習的關鍵,同樣的道理,因為這裡是將美國的文化直接切割過來的村落,也可以快速學習到美國人的文化、用語和習慣,留學村能減少學生各種壓力,首先像是金錢花費還是以臺灣為主,買一個漢堡的價格跟臺灣差不多,除此之外,因為是就近的留學,學生在經過一個月的學習隨時都可以返家,之後只要支付少額的門票錢隨時都可以進來留學村,在一個月內所學的英文也有十足的長進,可以快速的跳脫英文課本上那些實際上用途有限的知識。
留學村的概念有幾個很大的問題,像這樣的類似的美國村至少得雇用千人的美國人,這些美國人相當於除了睡覺和休假的時間都在工作,必須支付足夠的金錢才能維持這個村莊,建造這樣的村莊也需要很高的成本,畢竟必須將當地給徹底美國化,光是道路名稱都必須全面改寫成英文,許多的細節都不能馬虎掉,如果搞錯了狀況,就會變成臺灣的外國村,那就和觀光景點無異,美國村在很多層面上必須作人數控管,首先光是說國語的人就絕對不能超過說外語的人,或著至少必須強烈要求留學村絕對只能說外語,否則就會破壞原本留學村的精神,試著想想去了澳洲打工的那些人,結果發現當地全都是華人的窘境,可能必須找一群糾察隊之類的人物,發現有人說國語就強迫罰錢之類的,這方面還要一個思量。
考慮土地方面也是個問題,要搞一個美國村可能至少要臺北一個區的大小,要從哪裡弄來這個土地是個非常難的問題,如果地理位置搞得太遠,那就失去了一開始設計留學村的概念,臺灣地狹人稠,不像美國開車跨越一個州就要好幾天的時間,當然可以轉換思考──比方說弄一棟「留學大樓」,不過這可能會破壞當初文化承襲的立意,這方面的問題也許得運用一些科學技術來解決,目前暫時無解。
留學村成本的花費到底多昂貴我並沒有一個概念,不過這裡可以做為前往外國留學的一個踏板,比起一開始就衝去國外念語言學校,實際上更有效用,畢竟要到國外都是所費不貲,金錢壓力是非常龐大的。在有些學校似乎會要求全部的學生只說英文,這也算是一個留學村的概念,但那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語言上的學習,學校是封閉的環境,所學所用脫離不了上課的知識,學生們基本溝通不外乎仍是使用國語,有些人在臺灣是英語文法專家,卻發現老外說話根本不管文法,很多事情事實上在運用時都有很大落差,語言只有在和文化結合的同時才有其意義。
這種概念還有個問題,不過是屬於未來以後的問題,在現代交通發展越來越發達的現在,也許以後搭飛機到美國去可能只要一小時,全球化也開始讓眾多文化消弭,美國喝的星巴克和臺灣的星巴克並無大異,留學村的概念可能會隨時會隨交通發展被取代,除非以後人類和外星人建交,可以考慮讓外星人住在外星人村,以後美國人和臺灣人的差異會越來越少,到最後變成只有人類意義的單一的名詞,這是不可迴避的。
我認為英語留學村能成為一個過渡期的有效工具,可以保證所有臺灣受教的學子都有機會承受外國文化和外語的洗禮,外語學習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技能,雖然懂翻譯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有效的把外國知識帶來臺灣,但我認為對於外國文化不該只是單方面的承受,而是主動去碰觸才是。
以上是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