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救苦天尊起源甚早,又稱東極青華大帝、太一、太乙、泰一、泰皇,是先民對「道」的別稱,有「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號,簡稱救苦天尊。我國古代尚未崇拜三清道祖之前,已將「太乙」視為天界的至尊上帝,也是宇宙一切生命的發(fā)源。原始道教流派之一的太平道,奉祀「太乙」為主宰神。太乙救苦天尊誓願救度一切眾生,並且具有天界考核群仙、人界尋聲救苦、冥界救拔亡魂的三重功能。在《道教靈驗記》中,記錄了不少太乙救苦天尊顯聖的事蹟。
救苦天尊、大惠真人(智慧)、救苦真人(慈悲)合稱「東方三聖」。三救苦天尊與度人無量天尊葛玄仙翁、玄風(fēng)廣化天尊薩守堅仙翁,則並稱為「五救苦天尊」。每逢啟建各種黃籙科儀、冥陽兩利的場品時,都必須奉請以太乙救苦天尊為首的聖班降臨齋壇,方能正式行法,足見太乙救苦天尊的職司及尊貴。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jīng)》說:
「汝是吾之氣,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汝可秘之,不可盡述。是時老君聞天尊言,閉目定神,彈指叩頭,呪曰:
元元之祖氣,妙化九陽精。威德布十方,恍恍現(xiàn)其真。
三九揚風(fēng)出,徘徊離始青。恭敬生瓊液,奉之免渴飢。
萬靈當(dāng)信禮,八苦不能隨。積行持科戒,提攜證玉京。」
由此經(jīng)文可知,太乙救苦天尊即是元始天尊元元祖氣所化的「九陽之精」。
太乙救苦天尊職能簡介
道教中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guān)的經(jīng)典,有百餘種之多,撰成年代由六朝至清,各代皆有,而道經(jīng)《太一救苦護身妙經(jīng)》著墨最多,本經(jīng)說太乙救苦天尊可化身於天地人三界;在天居於東方長樂淨(jìng)土、在地獄薦拔亡魂、在人間則尋聲救苦,具有此三種神格。太乙救苦天尊的東方長樂淨(jìng)土,類似於佛教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jìng)土;而地獄薦拔則類似佛教的地藏菩薩;在人間的尋聲救苦,則等同於觀世音菩薩。所以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可以說是佛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三神的綜合體。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與德的化身
1.道之化身,道體之顯現(xiàn)
從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加以溯源,太一神的出現(xiàn),和道家的道體論有關(guān)。太一原是理體而非實體,介於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物之間。因此,在理哲上,太乙(太一)為道之動與道之用,是一切生化之源。道雖無形,但它卻是真實的存在。如《老子?二十一章》談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老子?四十章》則談到了道體的運轉(zhuǎn)與宇宙萬物創(chuàng)生的關(guān)聯(lián),其過程是由無而有,由一而二,由二而三,而至萬物創(chuàng)生。
在《老子?二十一章》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太極」和「一」之前則為道體,此段話即是說明「道」能「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據(jù)此則是由「道」而後有陰陽未判之「太極」,有「太極」而後有「萬物」。而「太極」即是《老子》的「一」,先秦子書中,通常稱之為「太一」。 《呂氏春秋?大樂》說:「太一生兩儀。」如此則「太極」亦可稱為「太一」,或稱為「一」。因此,宇宙萬物的化生,由道而生太極。太極再生天地陰陽兩儀,由於太極是生物之始,所以宋世周敦頤在「太極」上另加「無極」二字,以代表道體。
而根據(jù)《太一救苦護身妙經(jīng)》所云,太乙救苦天尊乃為元始天尊之分靈,可救度三界眾生,因其願力而無所不在、無所不住、無所不化,更能無所不度,有大神通能普渡眾生,因此,元始天尊即是無極之代表,太乙救苦天尊即是「一」,而「一」即是道,即是道源,即是「動力」。通俗來說:「太乙救苦天尊即是太乙,即是道,即是太極,即是道用。」太乙救苦天尊之任務(wù)主要是代替元始天尊(道體)救度眾生,行道用之實。
2.道之生命意義
《道德經(jīng)》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雖然可以被實踐,但其實質(zhì)並非行道之法所能完全囊括。道雖然可以被討論、命名,然其實質(zhì)並非言語所能形容。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在「一」之前,所謂「一」,即是所謂的本體論的「本體」、現(xiàn)代西方存在哲學(xué)的「存在」,此「一」者,即指萬物統(tǒng)一的本質(zhì)。「一」本身便不可思議,是故「道」是無可思議的判別之理。
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並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zhì)。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德,是道所衍生的一切事物的存在規(guī)律,為用,而太乙救苦天尊即是道體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生命意義。
3.道之修持原理
道教修持法門非只一途,而東方長樂淨(jìng)土修持法門實有其根據(jù)可行,茲於相關(guān)經(jīng)典所論當(dāng)修持之依據(jù)整理如下:
(1)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yǎng)性養(yǎng)命。但當(dāng)存思念誦聖號。看轉(zhuǎn)此經(jīng)。便得功行圓滿。白日昇天。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
(2)若有善男信女,發(fā)心施財,齊戒沭浴,轉(zhuǎn)誦此經(jīng),悔過愆尤,即使愆尤永釋,人鬼分離,產(chǎn)生無難,母子雙全,關(guān)煞無刑,生育成人,利益雙親,經(jīng)力弘深,祈福福至,禳禍禍消。天尊言,讎人冰泮,冤家債主,自消自滅,孤魂等眾,九玄七祖,四生六道,輪迴生死,出離地獄,即往東極天界,救苦門庭。救苦地上好修行,只有天堂無地獄。(《三官經(jīng)》)
道教淨(jìng)土並非只有一途,但最為方便眾生修持往生的途經(jīng)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東方長樂淨(jìng)土法門。太乙救苦天尊願力廣大,化生無量。道教徒在晚課中誦持的《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jīng)》中的十方救苦天尊即為太乙的化身,且每一化身都有一淨(jìng)土。所以道教太乙法門淨(jìng)土有十方,若得往生,便可常持天尊,永不退轉(zhuǎn),繼續(xù)修持,最終圓成道果。 (詳見《太上洞玄靈寶淨(jìng)土生神經(jīng)》關(guān)於道教十方淨(jìng)土和各淨(jìng)土天尊名號的描述)
道教十方淨(jìng)土和天尊名號:
1、東方淨(jìng)土仁愛世界,玉寶皇上天尊。
2、東南方淨(jìng)土慈和世界,好生度命天尊。
3、南方淨(jìng)土禮教世界,玄真萬福天尊。
4、西南方淨(jìng)土威范世界,太靈虛皇大尊。
5、西方淨(jìng)土義讓世界,太妙至極天尊。
6、西北方淨(jìng)土成化世界,無量太華天尊。
7、北方淨(jìng)土智德世界,玄上玉辰天尊。
8、東北方淨(jìng)土智積世界,度仙上聖天尊。
9、上方淨(jìng)土無量世界,玉虛明皇天尊。
10、下方淨(jìng)土載德世界,真皇洞神天尊。
名號詳解:
1、東方玉寶皇上天尊:「位列震宮,尊居卯位,執(zhí)掌風(fēng)雷地獄,權(quán)衡霹靂之威,行善者作於青篇,作惡者標於黑簿,考察無私。」
2、南方玄真萬福天尊:「位列離宮,尊居午位,執(zhí)掌火醫(yī)地獄,威專烈焰之權(quán),杳杳冥譴,莫破幽之燭,茫茫苦梅,難逢濟險之舟,生死殊途,輪目不免。」
3、西方太妙至極天尊:「位列兌宮,尊居酉位,執(zhí)掌金鋼地獄,威司考掠之權(quán),詮量功德,了無毫髮之私,報對冤仇,備極再三之間,善篇有記,罪積無差。」
4、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位居坎宮,尊居子位,執(zhí)掌冥冷地獄,權(quán)衡冰雪之威,城峙四同之鐵,欲出無門,劍生萬樹之傍,實觀有懼,眾生無賴,五苦難逃。」
5、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位列艮宮,尊居醜位,執(zhí)掌鑊揚地獄,威張煮潰之權(quán),七情六欲,難逃業(yè)境之分明,五體四肢,最苦風(fēng)月之持掠,死生判注,善惡攸分。」
6、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位列巽宮,尊居幽府,執(zhí)掌銅柱地獄,威專履足之刑,辯明善惡,如日月之無私,注判姓名,若風(fēng)雷之莫測。凡有眾生,難逃六道。」
7、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位列坤宮,尊居泉曲,執(zhí)掌屠割地獄,威權(quán)刀割之刑,無偏無黨,賞刑罰於多劫千生,難理難明,辨枉直於四甸九日,死生展轉(zhuǎn),功德定分。」
8、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位列乾宮,尊居陰府,執(zhí)掌火車地獄,威司運轉(zhuǎn)之權(quán),設(shè)衡石而考功過,平等無私,主夙人以判升沈,磨研有當(dāng),無私無曲,不順不逆。」
9、上方玉虛明皇天尊:「敕合乾元,德隆坤域,執(zhí)掌昔掠地獄,威張熾盛之權(quán),三百六甸之黜陟,事事難明,一十八地獄之經(jīng)由,人人戰(zhàn)栗,凡積愆於平日,必定罪於斯時,九地輪目,三途往返。」
10、下方真皇洞神天尊:「位尊幽都,名尊十帝,執(zhí)掌羅豐之府,權(quán)衡憲法之嚴,有生有死,兩分而入之機,無黨無偏,三等幽冥之持,他時所造,此際何逃。」
十方救苦天尊還化十方冥王、真君。
上述諸天尊的神性職守,已體現(xiàn)出地府冥王的職能。為了治理九幽冥府神鬼之事,十方救苦天尊還化十方冥王、真君。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廣真君秉廣大王,神居玄冥宮,神誕二月一日。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化冥府二殿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大王,神居昔明宮,神誕三月一日。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昔靜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糾集宮,神誕二月八日。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靈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宮,神誕二月十八日。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化冥府五殿最勝耀靈真君閻羅大王,神居糾綸宮,神誕元月八日。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化冥府六殿寶肅昭成真君卞城大王,神居明晨宮,神誕三月八日。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觀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神居神華宮,神誕三月廿七日。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化冥府八殿飛魔衍慶真君都市大王,神居碧真宮,神誕四月一日。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化冥府九殿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神居七非宮,神誕四月八日。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化冥府十殿五華威靈真君輪轉(zhuǎn)大王,神居肅英宮,神誕四月廿七日。
太乙救苦天尊(二):無所不度無所不化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jīng)》中,元始天尊告訴太上老君有關(guān)太乙救苦天尊聞聲救苦之事蹟。太乙救苦天尊,能隨聲救苦,化身無數(shù),或在天宮、或人間、或地獄;或化為仙童玉女、帝君聖人、天尊真人、男子女子等等,「尋聲救苦,應(yīng)物隨機」。
太乙救苦天尊救助眾生
兼及接引天界長生(淨(jìng)土)及地獄薦拔亡魂(度亡),太乙救苦天尊於十方三界,具有無所不在、無所不度、無所不化之職能。
1.無所不在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云:「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shù),物隨聲應(yīng)其間。」而在在《青華寶誥》中亦說:「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真環(huán)拱侍,百億瑞光中,玉清天寶尊,應(yīng)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千甘露門,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十方化號,普救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一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因此,太乙救苦天尊涵蓋於萬物,亦於萬物中體察人間,救度眾生。
2.無所不度
道經(jīng)《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jīng)》記載:「東極宮宮中,有尋聲救苦天尊,大慈仁者,發(fā)弘誓願,普救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但能迴向,一念皈依,注想尊容,稱揚名號,尋聲赴感,應(yīng)念垂慈,一切苦中,無不救護,是故名號救苦天尊。」
3.無所不化
太乙天尊有無限化身,四處救苦救難。據(jù)《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shù),物隨聲應(yīng)。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y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師,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fēng)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yīng)物隨機。」《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zāi)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wǎng)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另外,太乙天尊誓願廣渡亡魂,使其往生太乙天尊所居的「東方長樂世界」,故業(yè)障深重地獄亡魂,咸求「太乙天尊」超度。相傳民間的《拔度血湖寶懺》即是太乙天尊傳授。
東方長樂世界
依道經(jīng)《三官感應(yīng)妙經(jīng)》《淨(jìng)土篇》所言,東極天界救苦門庭有一「長樂世界」,此間只有天堂之境,無地獄之聲,乃是眾生救苦地上修行之處,能脫四生六道生死輪迴,出離地獄,永離苦難,徑往人天,超生淨(jìng)土,快樂無量,來去無掛無礙。此地即道教徒靈命修習(xí)歸根復(fù)命之處-「東方長樂淨(jìng)土?東極妙嚴宮」,亦為自古至今道教修行者精神或靈魂寄託之所在。
道教稱為東方之教,始於「日出東方,草木逢春,生生不息」之意涵,東方乃萬物生髮之機,順應(yīng)自然之衍變,周而復(fù)始,運行不殆,這也是道教徒對生命的一種看待,藉由修習(xí)太乙救苦天尊法門,將靈性與之契合,進而超越生死無常,永得精神信仰的寄託,在此之際,大惠與救苦二位真人亦擔(dān)負協(xié)助太乙救苦天尊救世之職責(zé),除此之外,如欲進入「東方長樂世界」,亦必先修習(xí)與天尊相應(yīng)之悲智雙運法門,進而與道契合,並能發(fā)揚天尊「利而不害」之精神。
經(jīng)典依據(jù):
1、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yǎng)性養(yǎng)命。但當(dāng)存思念誦聖號。看轉(zhuǎn)此經(jīng)。便得功行圓滿。白日昇天。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
2、若有善男信女,發(fā)心施財,齊戒述浴,轉(zhuǎn)誦此經(jīng),悔過愆尤,即使愆尤永釋,人鬼分離,產(chǎn)生無難,母子雙全,關(guān)煞無刑,生育成人,利益雙親,經(jīng)力弘深,祈福福至,禳禍禍消。天尊言,讎人冰泮,冤家債主,自消自滅,孤魂等眾,九玄七祖,四生六道,輪迴生死,出離地獄,即往東極天界,救苦門庭。救苦地上好修行,只有天堂無地獄。 (《三官經(jīng)》)
3、過此境界,東極宮中,有尋聲救苦天尊,大慈仁者。發(fā)弘誓願,普救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但能迴向,一念歸依,注想尊容,稱揚名號,尋聲赴感,應(yīng)念垂慈,一切苦中,無不救護,是故名號救苦天尊。廣勸眾生,勤加禮念。復(fù)次三洞經(jīng)典之中,濟苦拔亡,然燈為上,五方八極,地獄幽牢,存陰極之鄉(xiāng),長夜之境,死魂囚閉,不見三光。冥暗之間,經(jīng)諸拷掠,宜造一燈樹,然九巵燈,自初終亡,至於七七,燈光相續(xù),下照九幽,覩此光明,即當(dāng)解脫。
又以繒彩,造遷神寶磨,長四十九尺,或作小幡七首,懸於長竿,任風(fēng)飛颺,萬罪皆滅。又紙墨縑素,書寫此經(jīng),散施學(xué)人,流傳讀誦,亡魂超度,地獄寧閒,福善所資,慶延後世。其有珍玩服飾,平昔資財,廣施寒棲,濟卹貧乏,此之功德,亦類於前,黑籍落名,地司除簡,神升淨(jìng)土,隨願往生。利佑子孫,斷絕殃疰,巍巍福善,難可稱量。是故應(yīng)當(dāng)勤心諦受,宣行付囑,普度人天。 (《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jīng)》)
4、若有眾生,心中悟解,一心正念,護淨(jìng)受持,善行讀誦此經(jīng)者,及為存亡遠行,疾病一切,舉心迴向,彼此滅罪萬劫。夢想之中,常見三寶,逢善知識,在處受生,恆值快樂。 (《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jīng)》)
5、若當(dāng)來男女,臨終之時,先當(dāng)懺悔一生已來無量重罪,次為受誠,設(shè)齋行道,造像寫經(jīng),及諸功德,布施常住,供養(yǎng)出家,各隨分力,唯多為佳。閉眼之日,即生淨(jìng)土,不入三塗。 (《太上洞玄靈寶淨(jìng)土生神經(jīng)》)
6、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shù)如沙塵,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聲救罪人,罪人實可哀,我今說妙經(jīng),念誦無休息,歸身不暫停,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超度三界難,徑上元始天。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jīng)》)
7、太上道君曰:今日男女,受戒畢已,持是戒根,轉(zhuǎn)神入妙,生清淨(jìng)國,坐大蓮花,觀聽法音,永無退墮,證成真道。 (《太上洞玄靈寶轉(zhuǎn)神度命經(jīng)》)
太乙救苦天尊(三):人生諸苦來自與德不一
在道藏三洞四輔十二部經(jīng)中,每言到接引、拔度、超渡之事皆要仰仗太乙救苦天尊,因祂是元始祖旡所妙化之九陽之精,故元始天尊謂老君曰此聖最尊最貴,最聖最靈,可說得到並具有最無上之道心,其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yīng)物隨機,最能代表道之真心,真慈真仁,以大慈悲心、平等心來救度眾生得以離苦得樂,令他們凡有所求,必能如願,如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福得福,求定得定,求道得道,求仙得仙,求度得度,只求你能誠信,必有靈驗。
只要眾生持念,思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自然以心印心與太乙道力相印,實時感應(yīng),始萬邪不入,萬禍不侵,萬難不生,誦之萬遍,福祿綿延,吉祥萃泰,壽命永保遐年。在世能抱自己之一與太乙救苦天尊之一相印,即能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清靜無染,因心淨(jìng)而國土淨(jìng)。臨終前不忘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則實時被接引往生「東極長樂世界——東極妙嚴宮」,永脫生死輪迴之苦。
太乙救苦天尊是生命符號的象徵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一語出自道教的《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所謂「齊同慈愛」,就是「物我兼容」,對自然萬物和所有人類有著同等的慈愛之心;而所謂的「異骨成親」,就是將對親人的愛擴大到無血緣關(guān)係的他人身上,即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此乃太乙法門所要強調(diào)的重點,這就是太乙救苦天尊大悲、大智,無量慈愛精神的終極精神。
《道德經(jīng)》的「天道無親」觀點亦與此相融,而此精神也就是儒家的忠孝仁義倫理綱常、墨家的「兼相愛」思想,與及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精神。佛教重視慈悲,並把它解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說:關(guān)愛他人,對他人慈悲,不一定只是因為他是有血緣關(guān)係的親人;把他人的身體等同自己的身體那樣悉心照料和愛護。這其實和基督教提倡的「愛人如己」精神是相通的。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理念,也體現(xiàn)了道教特有的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乃至萬物的大愛精神。
其一,在生成論層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徵著元氣。
道教認為元氣是萬物的本質(zhì)結(jié)構(gòu)、變化動力、生成機制,為道之用,「通天下一氣爾」。道既是萬物生化的根源,也是萬物運化所必然遵循的規(guī)則。所以,萬物皆是道生氣化的必然。作為道教生命觀中的一種生命形態(tài),神仙的來源與構(gòu)成也遵循著道生氣化的生成原則。道經(jīng)中有關(guān)先天之神、後天仙真、道教民俗神的由來都說明了這一點。
太乙救苦天尊的來源與形質(zhì)構(gòu)成也遵循著道生氣化的原則。在本質(zhì)上,太乙救苦天尊源於道。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借元始天尊之口稱:雖然萬物萬靈遵道而生,各有示現(xiàn),有形之相似乎不同,但他們在本質(zhì)上並沒有區(qū)別,都為道所化生,與道同體。太上老君、太一救苦天尊等先天尊神,都為像徵道的元始天尊所化生,是道之別名,不同處在於各有所司。在形質(zhì)上,太乙救苦天尊象徵元氣。經(jīng)文中,元始天尊告訴太上老君:「此(太乙救苦天尊)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天尊則元氣是也,法身無相,積氣成真,為天中之尊。聚則成形,散復(fù)為氣。
可見,太乙救苦天尊以先天至陽元氣為形質(zhì)。道教中,元氣是混沌狀態(tài),陰陽兩具,自身俱備生化之能力,為造化之基。因此,太乙救苦天尊具備了化生各種形象的形質(zhì)上的理論依據(jù),其「化身如恒沙數(shù),物隨聲應(yīng)。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y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fēng)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鄭所南也以為:「然則太一天尊,非實居?xùn)|方也。東方乃天地之生氣,託言東方為現(xiàn)化之境,以溥生生之恩焉。」
「我命在我,不屬天地」。
其二,在形神論層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徵元神。
道教生命觀的形神論認為,個體生命由形與神組合而成,形神之間是形宅神主的關(guān)係。神可分為元神與欲神。「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zhì)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神是生命的本質(zhì)。它表現(xiàn)為先天一點靈光,人之個體生命降生之際,「靈光入體,與母分離」,嬰兒才具有生命活力。嬰兒除食母乳,別無所知,為元神用事,這正是含真抱樸的狀態(tài)。
但伴隨生命成長,元神漸漸被欲神所覆蓋而不顯,日常用事均為欲神主事,生命流程相應(yīng)循環(huán)在生老病死中。如果能將欲神拂去,換以元神主事,人就把握住了生命的本質(zhì)。 「元神見,則元氣生」,生命體形神相依,健康長壽乃至得道成仙。道教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元神,魏晉道經(jīng)《西升經(jīng)·邪正章》說:「偽道養(yǎng)形,真道養(yǎng)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並提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道教生命論中主體性的問題得以彰顯。
太乙救苦天尊在個體生命中相當(dāng)於元神。 「世人惑於形像,泥於高遠,謂太一天尊必在九霄之上東極宮中,殊不知,太一天尊即是自己元神。《藏經(jīng)》云:自己天尊,何勞仰望;自己老君,何勞外覓。《救苦經(jīng)》云: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其泥丸仙者,即太一天尊也。非居我頂上之一元神誰歟?或者不悟,竟指我即是太一天尊,均成證繆。」
這段解說表明: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元神的別名,以身中神論,則為泥丸仙。元神、泥丸仙必須在生命體處於清虛狀態(tài)時才能通感。正是基於對元神與泥丸仙的這些認識,在主奉太乙救苦天尊的煉度儀式中,鄭所南根據(jù)高功自身修煉境界,將祭煉分人為祭煉與天然祭煉, 「人為祭煉者,大役於眾則遊乎紛華之場;天然祭煉者,泥於一則歸於造化之根,若達於天然祭度者,則不度自度」。天然祭煉正體現(xiàn)了馬西沙教授所言的道教煉度儀式「有煉有度」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內(nèi)煉元神能達致的一種生命境界。
其三,在心性論層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徵中和。
在道教文化中,數(shù)字作為文化符號,常常帶有像徵寓意,它不僅用以計數(shù),還表徵事物的某些特徵。道經(jīng)記載,太乙救苦天尊的誕辰為農(nóng)曆十一月十一日。如果我們對這兩個十一數(shù)碼進行符號剖析,會發(fā)現(xiàn)它內(nèi)涵生命寓意。
首先,十一月在中國古代曆法中為一年之始。 《史記》卷25《律書》說:「十一月也,律中黃鐘。黃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這是說,十一月如同代表陽律的黃鐘,其時陽氣聚於下,陰氣盛於上,萬物萌聚於黃泉之下,它像徵十一月物候與氣象剛剛開始萌發(fā)的自然規(guī)律。在中國傳統(tǒng)干支紀月法中,每個月的紀月地支均固定,其中十一月為子。子位於十二地支之首,代表一年之始。故而,太乙救苦天尊誕於十一月有表徵生命之始的意義。其次,太乙救苦天尊還誕於十一日,十一為五、六之合數(shù)。
人生諸苦來自與德不一
太乙救苦天尊之所以具有拯濟生命之「苦」的功用,其秘訣正在於此。人生諸苦來自與德不一特別是成年後的生命處於心有所念、動有所著、晝有所想、夜有所夢的狀態(tài)。 「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驅(qū)役魂神,不閒一息,此乃處世之人,生身受罪於無間地獄,濕淪泊沒,無有出期,茍非得道,孰能免離,若此罪人,實可哀也。」也就是說,道經(jīng)認為人之欲神陷溺於身形感官羈絆中的生命狀態(tài),無異於身處地獄,而太乙救苦天尊能拯濟這一切苦。
如:「火翳者南方地獄之名也。眾生常為慾火焚心而色翳目,故曰火翳。觸目動心,地獄即現(xiàn)。既悟真詮,性天朗澈,一念湛然,所謂火翳者,皆化為清淨(jìng)之域也。」「劍樹乃地獄名也。眾生競名利,爭人我,與物相刃相摩,交談如矛戟,對面如寇仇,見受劍樹之獄也。至人體道,含洪光大,為而不爭,胸中之荊棘悉化玉樹騫林也。」道教以為,地獄為一種心理幻化之相,「認幻緣而有獄」。開悟正性,堅持與德為一就不存在地獄這一幻相。
太乙救苦天尊用無上大德度脫死之能勢
太乙救苦天尊用無上大德度脫死之能勢。死亡本是生命的一種形態(tài),是精氣神耗散完畢後的生命解體。但如果堅持與德為一,精氣神可逆化為先天元氣,並不斷積累而成為生命解脫時的能勢,最終生道相保。鑑於此理,道經(jīng)提出:眾人之死是最大的罪與厄,「一切罪莫大於死罪,一切厄莫大於死厄」,並以人們在死亡時的不同身心反應(yīng)為對比,說明與德為一和與德不一之間的區(qū)別。道經(jīng)稱,聖人是身內(nèi)生身、陽神脫質(zhì)之人,其死稱為「神仙」。賢人是在世間時,能夠明心達性、性無所著、不與物交之人,他們以生為寄,以死為歸,死亡對他們而言是複歸生命之本,其死稱為「復(fù)」。
這兩種人都堅持與德為一,他們身心悠然自在,即便貴為君王,也不及其樂。而眾人在世時則是與德不一,魂夢念想,常與物交。這樣的人死亡時,由於能勢不足,精氣神無法順暢分離,就好像生龜脫殼、螃蟹入湯,非常痛苦。而且死亡之後,境界黑暗,如同半夜裡的禽蟲飛鳥,不知所歸。他們往往跟隨日常用事的習(xí)性在不自覺中化生,「蓋心之所化而不得不化也。亦猶至暴者化為猛虎,或為傍生六畜禽蟲之類,及再得為人,皆謂之物也」。基於這種理解,眾人之死被稱為物。鄭所南認為太乙救苦天尊能救苦的根據(jù)在於:「人之生也,耳馳於聲,目馳於色,念念之間,以萬事分其天真之一,故眾生死而為長夜之魂。悟萬化,還其天真之一,故太一天尊能救幽魂之苦。」
正是由於與德為一的養(yǎng)生功用如此顯著,所以《太乙救苦護身妙經(jīng)》稱:「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經(jīng)文所述太乙救苦天尊的別稱,也可理解為其養(yǎng)生功用的展現(xiàn)。如果我們堅持與德為一,就能成仙得道,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堅持與德為一,就可以化解諸多困難,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世呼為大慈仁者」;當(dāng)生命淪滯於地獄時,如果堅持與德為一,就可以獲得元氣而如同陽光照耀冰凍,復(fù)其本真,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當(dāng)人們被不正確的思想左右時,如果堅持與德為一,會如同聽見獅吼一般消除妄見,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人們遭遇疫癘怪病時,如果堅持與德為一,可以辟除病魔,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所謂洞淵,為道教中瘟部神名。如齋醮中有洞淵齋儀,主要與治魔辟邪有關(guān)。正因為太乙救苦天尊蘊含有濟生度死的養(yǎng)生功用,無怪乎道教稱其為「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經(jīng)典包括: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jīng)》、《太上三生解冤妙經(jīng)》、《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jīng)》、《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jīng)》、《太一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慈尊升度法懺》、《太上青玄太乙救苦拔罪法懺》、《太乙救苦天尊濟度錫福寶懺》、《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寶懺》及其他各式黃籙科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