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影片,叫做“勞動者的傷口”
網路上不容易找的到這部紀錄+專訪影片
我就大概敘述一下,關於這部影片的內容簡述
這部職業災害的影片紀錄的非常真實
當中有不少職災者的經驗談
還有為其爭取權益的人們在努力
也可看到勞資方之間的衝突
還有在推動職災法的過程曾經碰過的瓶頸等等
在這部影片中全都一覽無遺
由此可衍生的議題相當多
例如職災者受到傷害後,資方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
資方主要還是維護公司整體性的處理原則為主
而非為第一線員工們的權益為主
雖然片中處理的職員們是有協調的空間
但員工權益或許對整體而言只是其次
此時與他們相對立場的就是職災者與工傷協會的人們(工作傷害協會)
工傷協會是一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而形成的組織
相對於前者是不一樣的組織性質
正因工傷協會以服務對象為主體
所以在其服務內容跟工作方法
其原則也是以“為職災者爭取權益”為主
可以說是在精力上能夠完全投注在這個部分上
職災者也能夠在受到委屈時有個大力的推手
接著是關於職災者受傷後的社會適應問題
當成為職災者後
一般而言就會多了一個名稱叫做“身心障礙者”
而職災者則是因生理上的傷害才被視為身心障礙
在許多的行業中,往往資方較少願意雇用生理上與一般人有所不同的員工
或許資方為了整體公司營利之考量會對此非常為難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一種對職災者的變相歧視
由此現象可知,職災者在二次(或以上)求職的過程中
是有程度的困難,然而工傷協會也會為這些職災者去做求職上的協助
其中有位職災者提到說若被人看到會不會嚇到人?
他的回答很有趣
他說:「那就讓他看一點特別的有什麼關係」
這或許在職災者自身認知的心理重建上
是有個強而有力的強心劑
近年來也漸漸的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
也開始開展為這些族群進行就業跟生活上的協助
我覺得從這個現象可以察覺出
這幾年職災者的聲音絕對有被人們聽見
或許只是需要些時間繼續努力而已
關於工傷協會成立之初
以及加設分會後難以經營的情形來做個思考
80年代初期,工傷協會成立沒多久
也發動許多次的遊行
為職災法立法及修法不斷努力
然而這些努力雖辛苦也相當花時間
不過對於職災者而言也有著明顯的進步
不過就當中的一位協會成員所提及的
當時受限於環境與法律
難以使協會及職災法順利推動及進行
到了目前依然是面對相同的問題
或許可以去思考,這些問題的癥結點
似乎追根究底還是人們的社會價值觀
要能夠使人們的社會價值觀改變,在進行這些推動業務跟協會成長時
才真正能夠減低許多阻力。其次是關於加開分會後
最後卻為何會無疾而終,影片中提到,現實因素的考量
不外乎是資金來源及人才培養,雖然有熱忱有抱負
在其他資源無法相互協助的情形下,確實是難以經營
當時若有其他組織或團體願意為他們倡導
協助推動職災者權益爭取的行動及意念
或許協會在維持上能夠更久一些
甚至在資源連結上也有個協助的話
那麼對職災者更是一股無形且強大的助力。
工傷協會起初成立是國內職災者及其家屬聚集而成
逐漸才慢慢透過宣導、遊行、抗爭,改變民眾對工傷的社會認知
藉以凝聚社會大眾的力量讓協會有成長的機會
不過在上述關於加設分會的情形中,得知在資源上是有困難的
這是個可以延伸思考的議題
以服務對象而成立的工傷協會
資源上的困乏需要如何協助?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及培訓方式?
要怎麼使公司或機構能夠不依外貌及其生理功能來絕對雇用員工與否呢?
要怎麼做才能使社會大眾強化對職災者權益的認知呢?
無論社會階層、無論種族、無論性別、無論身分背景
這些議題都是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也是時時刻刻都發身在我們身邊的事件
絕對是個非可漠視的社會議題
身為準社工的我們,相信人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
相信人在足夠的資源下是有機會成長或改變的
最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一位職災者在游泳的畫面
這讓我有個想法,就是生理上因受到傷害而異於常人的人
他邁進的速度雖不及一般人
但最後達到的目的卻是與一般人沒有兩樣的
在這過程中他所需要的就是社會支持與協助
畢竟雖然身處在一樣的成長過程或環境中
他們擁有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傷痛及經驗
是我們值得尊重及敬仰的:)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網站
--------------
【職業災害 - 全國走透透】
(看不到影片點我)
職災的預防與事後對環境改善議題等
對相關政府機構、資方、受害勞工及其家屬而言
仍是一項不容忽視也須積極促成安全指標的公共政策議題噢.~.)/
-*-*-*-*-*-*-*-*-*-*-*-*-*-*-*-
今天又上了耶=__=)也是發完文的一瞬間就發現了
真是太牛B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