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8
我今天讀了松浦彌太郎的書。
幾天前我為了寫一篇日常推理類的小說,小說的內容扯到了松浦彌太郎這個作家,是關於所有臺北市立圖書館的松浦彌太郎的書都在同一天被借走的故事,主角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奇怪的現象,展開了一連串腦力激盪。我向來喜歡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故事,日常式的推理正好適合這種故事的發展條件。
這篇故事的構想讓我聯想到米澤穗信的「古籍研究社」系列,我就拿此作為藍本參考,寫出了這篇「松浦彌太郎的集體失蹤」,雖然我覺得古籍研究社系列過於平淡如水,導致我寫作的感覺也有點平乏無味(事實上小說貼到網路上也無人回應),但我自己的寫作過程是蠻開心的,寫的字數有明顯的進步,我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有這樣創作的感覺,甚至更多。
我是在今天才第一次翻起了松浦彌太郎的書來看,剛好今天被鎖在家門外,只好去鼓山圖書館晃晃就找到他的書來看。明明拿別人的名字當作靈感參考,卻現在才讀了人家的書,還真是不負責任的啊──我從很久以前就聽過松浦彌太郎的名字,他的作品常常被放上網路書店的廣告連結,內容幾乎偏向那種生活品味的書,我閱讀書籍幾乎只看小說,尤其是那些翻譯小說,翻譯小說又以日本現代小說居多,這種生活品味的書雖然不是不看,但我總覺得這種書籍大部分都是在描述類似的東西,而且在今天以前,我一直都是不會刻意去察覺生活的細節的人。
開始在乎生活周邊的小幸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概是在「小確幸」這個詞出現的時候吧,據說那是村上春樹發明的詞語,不過我看了很多村上春樹的書卻始終沒察覺到這個詞,看來我果然是不擅長去觀察細節的人。松浦彌太郎的書其實就是在描寫這種生活的細節,或著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那種類似「小確幸」,給自己留一點放寬的空間,去和別人談論著一些小小的夢想,把握住當下的感覺,重要的事物反而要刻意保留,這類的生活的一點幸福感覺。
在去臺北唸書之後,我成天被過度的生活給擠滿,整天都是被壓縮著的,就算沒有什麼事情,也會自己去尋找麻煩,我熬夜、上著無聊的課、去不想去的社團、被朋友牽著鼻子走,一到假日就想往外跑,因為宿舍髒亂的讓自己厭煩,可是即使到了外頭那些擁擠和吵雜也使我厭煩,我活得一點都不快樂。回到高雄後,暫時的假日讓我感到很輕鬆,卻又開始在乎如果當完兵去找工作是不是就又會失去這種輕盈的感覺,我好像一直活在煩惱中,看來我真的活得太累了。
我太過急躁,我有太多想完成的事情,但幾乎越是努力就一事無成,我看了「那些嶄新的理所當然」,松浦彌太郎也說曾經的自己也是如此的活著,汲汲營營的在尋求新的事物,卻什麼都沒有去體會,松浦彌太郎說過人不能有太多的選擇,有太多的選擇反而會失去目標,高中輟學的他來到了美國,被迫在當地學習好英文,後來回到日本開了夢寐以求的二手書店,那時候的他沒有太多的選擇。
我的心是紊亂的,總是在自己設好的囚房裡頭打轉,我因為有太多選擇,可是內心又覺得不管哪一個都很麻煩,所以活在什麼都不去做的狀態中,就這樣畫地自限。松浦彌太郎卻說,美好的細節其實都藏在麻煩的事情裡,當你努力去實行的時候才會有所價值,他還說當生命中遇到了選擇,就刻意去選擇比較困難的那一種,他說比較困難的那一條路,才會讓你打起精神,而且事實上困難的那條路並不真的比簡單的路更難上多少,即使真的失敗了,也可以當做某種挑戰去承擔(雖然我覺得如果我自己失敗了,我大概會自我厭惡很久吧,我有時候給自己要求太高)。
那本書還有提到所謂的「約定」,人們之間常常會有大大小小的承諾,那些小小的承諾常常被忽視遺忘,但松浦彌太郎卻說希望能把握住每個「約定」,他說「約定」是為了讓人「高興」。我們被派好什麼任務,往往會被限制著什麼時間完成,如果只是單純只是在為了履行時間前完成這件事情,感覺就像是被逼迫的,如果是為了讓人高興,就可以更努力去做,而且就不像是被什麼給強迫了一樣。小小的承諾更是如此,如果和別人打招呼只是隨便應付,虛應一應,久而久之這些打招呼就毫無價值,甚至可能會讓人反感,確實而且珍重的跟人打招呼,用活力的聲音和爽朗的笑容,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活得比較幸福一點。
讀了松浦彌太郎的書,給了我一種很舒服的感覺,他的書很薄,文字排版也很清楚乾淨,我有時候會為了讀厚重而且密麻的小說而感到痛苦,感覺就好像在被迫硬吃下一本書一樣,但松浦彌太郎的作品看完了反而好像心中某些東西被清理了,很多煩惱而且在乎的東西好像不再是那麼重要了,然後我才體會到自己的內心太雜亂,我定期都會用CCleaner清理電腦多餘的垃圾,還有多幫電腦桌面做整理,但我似乎忽略我有太多的垃圾在自己的裡面,今天好像得到了某些部分的解放,感覺真的很好。
我想要再去看看松浦彌太郎的書,高雄市立圖書館有很多他的書,找個機會把全部都借來看看吧,索性來讓高雄市的松浦彌太郎來個集體失蹤,好像也是很不賴不是嗎,說不定會讓誰也激發靈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