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一直在社運圈都是個頗具爭議的「現(xiàn)象」
從一開始
Albert Tzeng寫作的
25萬人的民主煙火到後面許多社運圈的人士開始認為「割稻尾」或是「難以有實質(zhì)影響」等批評
我決定找個機會實地觀察
但是由於重課不少,直到10/10號才有時間配合助教、教授的邀約前往現(xiàn)場觀察
=================
10/10號早上六點半
我們一行人從東海包車前往臺北
約9點多抵達現(xiàn)場
途中經(jīng)過了不久前才被拆除的華光社區(qū)
以及警察所架設的拒馬
沿途看到多半是著白色上衣(白衫軍的建議穿著)
發(fā)放公民旗幟以及手冊等物品
就這樣隨著《入陣去》以及《你敢有聽著咱唱歌》進到了隊列中
直到這邊都與我前陣子參與樂生抗爭以及反媒體壟斷沒差太多
但是一正式進到集合地點
定眼一看就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不同
「旗幟非常的少」
在以往我參與的社會運動當中
通常會有很多學校的異議性社團以及各種公共議題受害者的聯(lián)盟帶著旗幟出現(xiàn)
但是1985卻非如此
以往常見的華光、樂生、大埔、各個弱勢團體的代表旗幟完全沒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更別說所有常見學校的出現(xiàn)了
雖然這是可以預料的(1985的價值觀在這些人士的眼光看起來是頗具中產(chǎn)階級色彩的)
不過會出現(xiàn)如此顯而易見的差別(活動都還沒開始呢)真的有令我稍感訝異
總而言之
就這樣一路等到開始
首先不外乎就是代表人發(fā)言
接下來放了幾個自製短片
最後邀請部分人士上臺發(fā)言
並綜合各種社會議題
有幾個也是社運界的老面孔
但是很明顯的看出來
1985的確盡量避免被染色的任何可能性
所以你看不到所謂的「政治人物」在檯面上(但這並不是去政治化)
議題本身還蠻廣泛的
但是也是廣泛到可能令很多第一次參與者無所適從的地步
在這邊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出來
當講者的議題講得越深入(尤其是進到學術領域時)
下面的人就越難顯得不耐煩
這可以算是1985最開始被預見的缺陷
(當然對於這點我後面會稍微地用其他脈絡來解釋,這邊是社運界的普遍觀點)
相反的
如果講者本身只注重在詼諧以及使用較為意識形態(tài)的講法去操作
現(xiàn)場的氣氛就顯得不大相同
至於之後拷秋勤等音樂場域與身體之間的互動我就先不講述(補上兩個影像
在這段期間活動結(jié)束後
1985將大家?guī)杂蓮V場
在其中我們路過了黑島青以及公護盟
公護盟的主要訴求我並不清楚
但是在於一些要求事項當中我不是很認同(這的確是具有政黨色彩了點)
黑島青的部分就是所謂的「抗爭強度較高」的社會運動
跟警察衝突的可能性很高
並且受傷遭媒體抹黑(或是抹上任何顏色)的情形也很普遍
(當初那個所謂的
「開車衝撞」其實根本無中生有...而是警察為了要奪取車用擴音器,找理由取締)
到達自由廣場後
因為活動規(guī)畫不良
使得大多數(shù)的人必須在中午太陽曝曬的狀況下
「讀書」我就只當作難免會發(fā)生的意料外情況
(雖然我似乎因此中暑了,不過也可能那時是因為我看的是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
接下來我就沒持續(xù)參與了
簡而言之
這條線就是
抗爭強度低→
劇場理論↓ ↓
公眾人物→學術性低→難以發(fā)揮開化功能→嘉年華化的可能性大增
↓ ↓
↓ 易凝聚→以人數(shù)(即使多數(shù)參與者未被開化)來當作訴求的正當性→僅達治標效果
學術價值(抗爭緣由)可能被忽略
「1985是一個抗爭強度頗低的運動」
這點無論是1985或是社運界本身都認同的觀點
(很有趣的是,在我的立場,這種強度已經(jīng)低到不能再低的活動,依然有人認為過高)
但是這並不代表1985沒有其存在價值(但是後續(xù)影響依然有所疑慮)
相反的
1985的存在價值正是其「門檻低」、「抗爭強度低」
可以簡化、減少一般人接觸公共議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以及知識水平
(至少我們都知道,讓一個完全沒有準備的人第一次就要理解全貌,還要面對公權力的暴力行為是很殘酷的)
甚至可以當成其他社會運動的跳板(1985似乎也有意這樣保持他的位置)
「我們知道哪邊有那些問題,而且我們建議大家去多多關注參與喔」
他們試圖達到的效果就是這樣
但也僅能如此(這也是軍審法還被擋在門外的主要原因)
簡單的來說
1985利用了他的低門檻去「聚集」
然後利用「被聚集的人」試圖從中找出一些真正可以以此為墊腳石
「往上」參與其他活動的人(當然這其中必定要經(jīng)過很多啟蒙,1985有試圖去做,但是成效還沒出來)
藉此,向來人數(shù)一直都不足,強度偏高的社會運動或許也能因此受惠
不過
1985在活動中強調(diào)的價值(1985強調(diào)的是該活動的過程,而不是社會運動的脈絡)
也可能成為社運團體最頭痛的夢魘
公督盟很強調(diào)活動中的和平以及理性概念
是因為要維持低門檻
就必須要把持住這兩點
但是這會讓人誤解
所有的社運都該「和平」
而不和平似乎就等於「不理性」
丟鞋子好像很不理性跟警察發(fā)生推擠好像很不理性
翻牆佔領行政院好像很不理性
「為什麼你們就不能跟『我們』一樣,和平理性的抗爭呢,1985做得到,為什麼你們做不到。」
這就完全成為了社運的反動方
一場遊行是一種「希望被看見」的需求
而一場抗爭是一種「動手去改變」的手法
如果低門檻達到了
但是啟蒙效果卻沒出來
就會出現(xiàn)許多看不見「為何抗爭」、「情況緊急」的人民
反過來對於被壓迫最深的人頤指氣使
繼續(xù)想著下一餐到底要吃什麼美食
對著一堆號稱中立理性客觀的偽理性人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