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
從2011年夏天開始,我所使用的相機是親戚贈送的Nikon D90。在那之後的一年多以來,我用這部相機拍下了三萬三千多張照片,這段過程我學到了相當多東西,但也漸漸的感覺到D90的性能是相當不足的。加上去年底的時候和幾個同學決定要在不久後的春假到日本旅行,因此開始萌生換機的念頭。當時的升級目標其實是D600,但是我現有的3顆鏡頭都是DX鏡,如果升級到D600的話勢必需要重新添購超廣角、標準變焦、望遠焦段的鏡頭,這個方案的開銷過大故不可行。
幸好Nikon在二月下旬終於發表了D7000的後續機種:D7100,這提供了我一個相對來說便宜很多的升級選擇。於是我向贊助我學習攝影的親戚提出升級器材的請求,順利的獲得首肯後就把D7100帶回家了。同時根據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的觀察,由於D7100取消了低通濾鏡的設計,使讓畫面的解像力獲得顯著的提升。然而,光是機身的解像力提升還是不夠的,因此這次也添購了新的鏡頭:SIGMA 24-70mm F2.8 IF EX DG HSM,以取代之前所使用畫質較差的Nikkor 18-200 VRII。
其實我把相機買回來之後就出去測試了,所以只補拍一張箱子的照片意思一下,而且實際上Nikon的相機包裝都大同小異,這邊就不贅述內容物了。
燈燈,新夥伴登場!
依照Nikon千位數機種的命名方式,D7100即是D7000的後續機種。在外觀上來說,和D7000的差異大概只有形狀變的圓潤、一些按鈕的位置稍微改變、模式轉盤加上鎖定鈕如此而已,我想不論是從D90或是從D7000升級上來的使用者應該都可以馬上熟悉操作方式。
以往獨立出來的對焦選擇器鎖定開關,現在和方向鍵整合在一起了。LiveView的啟動鍵以及其拍攝模式也整合在一起,而啟動錄影的按鍵則跑到快門的旁邊去,這些設計和D600如出一轍。
左側功能鍵的部分相較於D7000來說,在最下方多了一顆「i」鍵,可以更改資訊顯示中的設定,或是在LiveView狀態下進行一些設定的變更。
D7100的LCD螢幕是採用RGBW四色陣列,白天在戶外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螢幕上的畫面。122.9萬點的螢幕使畫面看起來非常細膩,可以增加判斷準焦與否的可靠度。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沒有保護蓋的設計,有點擔心萬一意外發生時,螢幕會不會很輕易的就掰了...
視野率100%的觀景窗,當開啟1.3x裁切格式時還會多出一個框框。此時51個對焦點幾乎是填滿了整個框框,對於追焦連拍應該幫助很大。
Sigma 24-70安裝在D7100上,剛好可以整個水平放在桌面。82mm的口徑看起來很有份量,不過因為跟機身差不多重,所以慣用手的右手直接拿機身就算很穩定了。之前用D90的時候重心常常是往鏡頭靠,因此變成需要讓左手出比較多的力,穩定性較不佳。
外觀的部分就介紹到這邊,在開始談照片測試之前還是先提一下D7100的規格重點。Advanced Multi-CAM 3500DX對焦系統提供51個對焦點,其中包含15個十字形對焦點,中央點可在最大光圈為F/8對焦。感光元件移除了低通濾鏡,讓畫面保留下更多的細節,畫素也提升到24MP。
之所以特別提出來上述這幾個規格特點,不外乎是因為自己最關心的就是這幾個部分,畢竟會讓我想換掉D90的主因即是對焦和高ISO。因此APS-C格式的感光元件塞入了24MP畫素,高ISO的表現能夠產生出什麼樣的水準是我非常在意的課題。
※以下測試皆使用標準風格檔,高ISO降噪設定為Normal
1. 1/125s, f/2.8, ISO-160 (1.3x crop)
這張照片是以1.3x裁切格式拍攝的,不過裁切後畫面還是保有相當高的細節,回來用電腦看的時候真的嚇了一跳!
2. 1/60s, f/6.3, ISO-800
這天臺北的天氣整天都是陰沉沉的,所以我也不奢求拍到色彩豐富的照片,但忠實紀錄現場的氛圍也是很重要的。
3. 1/200s, f/2.8, ISO-200
這張是想測試Sigma 24-70的散景和銳利度,而心得嘛... 當然是很滿意XD
4. 1/800s, f/2.8, ISO-250 (1.3x crop)
D7100搭配Sigma 24-70這個組合拿來拍花花草草真的很棒,成像很銳利,色彩也很合口味。遇到70端還不夠長的情況下,開啟1.3x裁切模式之後,瞬間變身成為等效140mm的焦距,如此一來便能拍攝到位置比身高還高的花朵了。
5. 1/100s, f/5, ISO-400
前面提到感光元件移除了低通濾鏡,其實這種作法是有副作用的。拍攝具有重複細節的畫面,例如:磚牆,這類的主題時可能會產生摩爾紋和偽色,不過下面這張照片看起來似乎挺正常的,我想D7100應該是不太需要擔心會遇到摩爾紋和偽色的問題。(點圖可以放大)
6. 1/50s, f/3.5, ISO-1600
接下來搭乘捷運前往第二戰場:信義計畫區,我想在那裏測試夜間街拍的表現。不過當時時間還早天還未黑,所以就先在捷運站裡面稍微試一下,當下看螢幕即感覺到ISO-1600是絕對可用的。
7. 1/160s, f/2.8, ISO-200
在路上看到正在表演才藝的狗狗,趕緊切換到連續對焦和高速連拍模式。因為我以前幾乎沒有嘗試過拍攝移動中物體,所以大部分的構圖都糟透了,但幾乎每張都有成功對焦在目標物上。
8. 1/100s, f/2.8, ISO-1600
終於即將進入夜晚,ISO設定到1600開始在街上到處拍。
8. 1/60s, f/4, ISO-1600
路邊再拍一張,到這裡我已經深深的對D7100的ISO-1600感到信賴,四月初的日本之旅我可以勇敢的在晚上手持拍攝街景了!
9. 1/80s, f/4, ISO-3200
如果真的有需要的時候,ISO拉到3200也還算堪用。這個階段沒有出現過多的噪訊,降噪也沒有抹的太過火。
10. 1/60s, f/3.5, ISO-3200
以往在這種光線之下,D90基本上只能選擇上腳架來拍攝,路人都會留下殘影。不過現在能用手持拍攝,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11. 1/250s, f/2.8, ISO-5000
然而當ISO來到5000時,由於雜訊量增大,降噪的抹除強度也跟著提升,即使縮圖到寬邊為1024px還是能看出細節被抹的很兇,ISO-5000基本上已經不能歸在可用的程度了。
12. 1/160s, f/2.8, ISO-6400
這個階段降噪當然是抹的更兇,不過要是我的35mm F/1.8G沒有壞掉拿去修的話,也不用把ISO拉到這麼高了Orz...
13. 20s, f/22, ISO-100
最後換上T116,來到這個大家即使沒去過,至少也會看過照片的老梗地點做個長曝的測試,實地測試就到這邊結束了。
14. JPEG 1.3x Crop 連拍buffer測試
15. RAW檔連拍buffer測試
16. 夜間錄影測試 (1080p, 30fps, ISO-1000)
17. 夜間錄影測試 (1080p, 30fps, ISO-1000)
更多測試照可以到我的Flickr相簿瀏覽,內容將會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