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很奇怪只知道一種資優生,其實資優生有兩種,一種是坊間常聽到的資優生,入班年紀往往是國中、高中,另一種則是另類特教班,教授IQ高於某個數值的人類,入班年紀應該在小學,本系列的資優生全部指的是後者。(老實說這種班或許相當罕見,我還沒在網路上遇到其他這種班的人,也有可能是不屑說吧。)
坊間所說的資優班通常分成數理資優、語文資優,他們入班的年紀往往是國中、高中,強調的是該類別的成績要相當優異,該班的成員大多會參加各種比賽,並獲取名次,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類型的資優班,但臺灣人似乎大都只知道這種資優生,這點讓我很不解,因為就我看來,這種分班分式,純粹是為了學校各自利益,而出現的能力分班,和幫助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好吧,我看完維基得介紹,所以只能無話可說的改變認知,本系列所說的資優班可以說是另一種特教班,只是教授對象不是啟智或殘疾學生,而是IQ平均值高於某個值數的人類(請容許我放棄用天才兩字來做名詞),如果愛因斯坦生在這個時代,那麼他就會進入這種資優班。
我從資優班學到的科目分別是電腦、自然、數學、國文,進入年級有點忘記了,應該是小二、小三,至於成績我是不怎麼認真的唸書,所以只有全班中上遊,至於那些有好好唸書的人,都是全班前六名的。
聽起來沒什麼,不過當年是十二個人分兩班,很巧的是我這班的資優生似乎沒認真的唸書比較多,所以成績分佈差很大,有很前面的,也有我這種混水摸魚得,另一班則很可怕,前六名永遠都是資優生,據說某個父親看小孩很努力的唸書,唸書唸很晚,結果都考不到第六名,所以一怒之下來學校抗議,或許還動用某種力量,總之我們之後就不是以六人做單位分班,而是看各自班導願意收幾個資優生,就配幾個資優生,似乎是某種不討喜得貨物。
我還記得資優班入學考中有一題很有趣,那是資優班老師一對一考試,老師隨便扔出幾張圖片,要考生看圖說故事,當然那些圖似乎是從報章雜誌上的四格漫畫剪下來得,不過沒有文字,只有圖片,我當年測的時候,只覺得這是什麼低能題目,沒花幾秒就解決了,但後來無意間從教室外聽到某考生吱吱嗚嗚的答不出來,那時才知道人真的是有差別的……
照某人對資優生得認知,專注度、耐心度是資優生的精隨,假如以此做推論的話,我覺得御宅族才是最強的,他們可以花N個小時看完整一套幾十集的動畫,還記得所有細節、暗示,而那些資優生只是不看動畫,看課本罷了,然而我所知道的資優生,從來不追求背誦,追求的是理解,只要能理解那種東西的原理,無論怎樣的變化式都是虛招,舉一反三沒什麼,可以歸類出萬用公式才是精隨。
用另一種說法來解釋,他們懂得深入閱讀,在他們的眼中書是活的,是可以對答、辯論、歸納、整理、修改的,所以花較少的時間就能達到別人同樣的效果,他們並非不用努力,只是他們的努力不限於課本,由於能分析出原理和本質,所以可以任意把不同類型東西混在一起使用,像是從繪畫方式中領悟寫作方法、從料理手法理解到人心、從數學方程式中看到生命意義……等,然後做出一些超乎常人想像的東西,最後被人類賜予『天才』這種怪物名號。
我不是想說天才有多厲害,而是想說人人都能成為天才,因為天才只是有能力看到原理和本質,可以對物體進行分析、歸納、修改、測試,那麼如果人人都看到,那天才什麼都不是,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不會做、不明白、不瞭解的事,再說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只要能發揮出自己的獨特性,就算是天才也只能為這種人喝采。
為什麼我要特別對此做解釋啊?這只會讓我再次想起某些不愉快的事,希望不會出現第二個要我解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