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閃電戰(又稱為閃擊戰)不可或缺就是能夠快速運送士兵的載具,
以當時來說除了輪型車輛之外就屬半履帶車最有名,
在美軍部分就已經介紹不少M3和其衍生型,
同樣身為該戰術之信奉者德國當然也有可與相題並論的載具,
那就是Sd.kfz.251半履帶車,全名是 Sonderkraftfahrzeug 251,
說起這臺載具是在1937年由軍方委託負責研發新型的中型半履帶裝甲人員運輸車輛
也因為其開發公司被稱為哈諾馬格(Hanomag)
這臺載具是使用3頓半的Sd.kfz.11(見下圖)為設計藍本
在1938年開始先行試產,並在1939年夏正式命名為Sd.kfz 251並投產,
一般而言它有22種的延生型,都會用/數字來表示,
這臺是未改造之車體編號就是1(所以最後的型號是23),
關於延生型這部分後續會陸續介紹,這次重點擺在以它為主的四種變體
首先1939年生產是Sd.Kfz.251 Ausf. A(見下圖)
早型生產型被分配到第一裝甲師服役,
主要特徵就是車頭開閉式的引擎檢查窗以及散熱百葉窗,
車身兩側各有兩個觀察窗,車組成員兩名(比M3少了一名)並可以搭載十名步兵,
武裝是MG34/42機槍兩挺
1940年生產的是Sd.Kfz.251 Ausf. B(見下圖)
一般來說外型和A型一樣,只有取消了車身側面的兩個觀察窗,
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這兩者有何差異,此外車上機槍架很簡陋,
不過皆能自由活動,沒想到經過實戰測試之後軍方馬上要求改造,
於是B型在年底就停產,
取而代之的是Sd.Kfz.251 Ausf. C(見下圖)
為了強化車體防護力,C型整個大翻修,
首先將車頭的散熱百葉窗移動到側面並安裝防護罩,
此外也將其裝甲板的形狀改成單一斜面裝甲
而且在履帶的部分進行少許的變動,
前方之機槍架也安裝防盾(能活動的範圍就受限了),
它的產期是1941~43年,其後又開始進行簡化設計,
把散熱窗和其防護罩取消,觀察窗也改成望縫,
而這個簡化生產變體這就是遊戲中的D型,最特別是其車尾(見下圖)
一般來說C型(包括前二型)看起來都是ㄑ字型的斜面裝甲,
只有它是一面平直,其目的就是要增加空間,
不過基本上D型從外觀來說已經明顯不同,就側面來說只留下踏板供車長、駕駛手上下車,
原本有空隙的地方都包緊,基本上是不難辨認,
順便一提遊戲中就是使用Sd.Kfz.251 Ausf. D,
此外美軍在戰爭後其大量擄獲這種半履帶車也將它和M3比較一番,
沒想到竟然出現上下分歧的評語,
首先美軍裝甲步兵指揮官非常認同Sd.Kfz.251將其散熱窗移到側邊,
因為這樣可以讓引擎處於被裝甲密封之狀態,
反觀M3只要士兵忘記關上散熱窗的前裝甲,就很容易被小口徑武器引燃,
不過美軍官兵發現這些Sd.Kfz.251越野和機動性比M3更差,
特別在是充斥著泥巴或是雪的劣質地形,因為M3有前車輪滾能夠克服,
加上的德系載具都有不能大量生產和複雜維修之通病,
重點是M3比Sd.Kfz.251多出20%的空間,不過這並不代表著前者比較優秀,
就因為如此戰後美軍便開始研發全履帶車輛,
最後要補充一點雖然Sd.kfz.251是為了用其填補裝甲車輛不足部分,
不過其產量所有裝甲師中從來沒令人滿意過,除了少數受到優惠的裝甲師之外,
舉個例子正常來說一個裝甲擲彈兵團下屬的三個營理當裝備這種裝甲車輛,
實際上只有一個營能夠達到標準,另外兩個營都是配給輪型車輛
這也凸顯德軍後期戰力始終沒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Sd.kfz.251/1半履帶車(熱鍵:H)
武裝:MG42機槍X2
遊戲說明:當機槍有人操縱時非常適於對付步兵,能夠運載最多13人
一般來說滿車就是這種情形
會以先進去班為主,不過軍官並不會被覆蓋,
還會把上方的棚布掀開(之後就不會蓋上去了),
另外這種載具目的是用來運輸步兵,機槍只是應急故沒有穿甲彈可用,
而且搭乘時不能使用特殊能力,但工兵攜帶的火焰噴射器還是能攻擊,
可是反坦克武器就不能發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