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機
一、 【緣起】
這次報告的起源其實很唐突,但是也很有趣。起初我們三人的構想,原是想利用某兩個有連接點的故事來做新文本的再開發,但經過數次得討論,都遲遲找不到滿意的題材;於是某天下午,便前往圖書館去尋找新素材,並且改變了內容核心:想以短小的中國神話或寓言為目標,來研發新文本。沒想到找了幾個小時,依然沒能達成共識;於是我們坐下來,重新討論基礎模型的範圍與種類,也冷靜的思考一下找不到共識的原因。討論的過程中,說到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在中國神話裡,這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恰巧成為這次報告主題的「導火線」。
說到「女媧補天」,我們談起補天的原因,最初出現在我們腦海中模糊印象是:「因為支撐天地的不周山被水神共工撞倒了,在與火神祝融的激烈打鬥中,敗下陣來的他憤恨不平因此怒觸不周山……」我們三個人靠著兒時的微薄記憶,七拼八湊得想把整段故事想起來,但是在一個無心的疑問下,使得報告的主軸漸漸有了雛形。儘管我們對「女媧補天」的原因有著似有若無的了解,但是對於「水火大戰」的原因卻一無所知。於是『共工為什麼要和祝融打架?』的愚蠢問題,撥開了這份報告的迷霧,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基礎問題,讓我們栽進「共工怒觸不周山」的世界裡。
從「女媧補天」到「共工怒觸不周山」,我們歷經了顛覆過去記憶、推翻既有認知、尋找其他可能、重新統合想法、跨本位重製的五個過程。在圖書館裡孕育出的想法與問題,就在圖書館裡尋找答案,幾個小時的翻書與整理,才真正找到了這次報告的核心與開發主軸。就像課堂中所學習的:先觀察已存在的舊文本,再用最簡單、最單純的思考去,並提出問題,然後根據問題來強化背景知識,最後使用重新定義的方法開發出新文本。我們以舊文本的故事主軸為經,背景知識為緯,再用新的角度與手法重新剪裁組合,將舊文本加以延伸,擴大新文本的領域,重新去解讀舊文本,進而產生不同以往的新文本。
二、 【方法】
1. 找出故事原型:誠如前面所說,當天我們對「女媧補天」的原因做出發想後,就開始去尋找資料,於是以《淮南子》做為參考。但《淮南子》中,卻告訴我們「女媧補天」與「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完全無關的兩回事,著實在我們心中投下了震撼彈,幼時不可靠的記憶,終於出現裂痕。原來,「女媧補天」並非我們所想的「共工怒觸不周山」,且依照《淮南子》的說法:被撞倒的不周山並沒有被修復,因而產生江河皆向東南而流的現象。在與基本認知產生出入之後,我們把問題的核心轉向「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在怒觸不周山之前,我們都知道他與「火神」大戰,因為戰敗憤而撞山,由此延伸出「為何大戰?」的問題,便轉而尋找「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原型。
2. 觀察舊文本:所謂的神話,是那些沒有歷史真相作證明的故事。古人利用「神話」來解釋「大自然的現象」,由口頭傳頌,流傳於世,也因此眾說紛紜。我們為了找出「共工與祝融大戰」的原因,去翻閱許多相關的書籍。後來發現:「共工與誰大戰?」是個謎題,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並非只有我們印象中的祝融,或說是顓頊、或說是神農…因此就以收集到的資料作統整後推測:共工最有可能是與顓頊大戰,並且也以「共工大戰顓頊」的說法最為大宗,至此,我們的傳統概念已徹底被顛覆。
3. 強化背景知識:因為長久以來的認知被推翻,因此我們開始尋找比較接近真實、比較合於情理法的相關文本與書籍來強化背景知識。在許多神話故事集與中國神話研究的相關書籍中,我們發現「共工大戰顓頊」的說法不但占大多數,並且出現了「世族背景」的歸納說法,還推算出神話世界裡的「神話年代」與「神話世族」:最早的時間點可朔及「女媧時代」,也就是女媧造人之後;而整個大戰的世族背景,則由「炎、黃二帝」便開始。屬於傳說領域的神話故事,開始有了線性的脈絡。參考了更多神話篇章、找尋更多神話人物的資料,試著歸納眾說紛紜的故事背景,推演出可能性較高的說法,並且以整個時代與世族背景做為基礎,連貫許多相繼發生或者衍生的其他故事和與之附會的自然現象,構築對故事整體性的背景知識。
4. 轉換視角:在翻閱許多女媧時代至炎黃二帝時期的故事時,有許多關於「黃帝」的故事,幾乎是耳熟能詳,甚至連教科書中都曾出現。但是,在探討「共工」的背景時,卻發現了不同於我們過去所學的「黃帝本位」視角,而出現了「炎帝本位」的觀點。我們總是將「炎黃子孫」掛在嘴邊,但對於「炎帝」與「黃帝」的關係卻不甚清楚,透過查找,我們找到「共工大戰顓頊」之因或許其來有自:乃從「炎黃相爭」延續而來,就連最為人所知的「黃帝大戰蚩尤」都是過程中的一部分。這才大幅轉變了我們「黃帝本位」的認知,也由於尋出了脈絡,便決定以「炎帝本位」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這個故事,當我們將有關「炎帝」支脈的說法加以統整之後,便出現了「炎黃相爭」的世族背景,由此切入「共工大戰顓頊」的主題。
5. 延伸舊文本、重製新文本:在視角轉變之後,由炎黃分天下的時期開始探討,是女媧時代之後,以成形的天地世界為故事發生地點。從炎黃二帝各分天下開始談起,至黃帝統治中原、炎帝歸難,於大戰蚩尤之後的「邢天與黃帝之戰」為切入點,開始了舊文本的延伸;蓋因「共工大戰顓頊」之因,眾家說法多含糊帶過,並未提及一個真正的理由,(甚至連共工與誰大戰都為之成謎),因此我們用「世族背景」重新假設,做出合於情理的延伸與設定,為大戰安上原因,讓這場爭鬥富有意義,而非單為「怒觸不周山」的前因;讓戰爭能夠有原因、過程、結果。再既定的結果:「怒觸不周山」之前,加入以分析、重組、創新,使得「共工怒觸不周山」一事,重製成為一個有前因後果的新故事。
三、 【預期結果】
在「炎帝本位」的思考之下,我們希望能由人性的角度去重述「炎黃二帝」之間的關係,跳脫出我們從小學習的「黃帝本位」與歷史觀點,去看待「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並且利用炎黃兩個世族的推演,來重新編排故事的人性層面,平衡「神性」與「人性」的比例;打破我們對「三皇五帝」的既有認知,就「炎帝一族」的興衰去探討,擴大對「炎帝一族」的認識,進而去探討「共工的人格」、「大戰的結果好壞」、「撞倒不周山的後果」。以「延伸小說」的方法去重現文本,在傳說與神話之間找處符合人性層面的地方,加入更多情感的元素去重新塑造整個故事的世界觀,讓各個角色更富有人情味,不只是單純的打鬥與破壞,而有更深層的目的達成與情感轉移,扭轉讀者對神話故事的整體印象,重新去想像「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重新定義「共工的角色形象」。
整體性擴大「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背景,更深入的去解析戰爭之中蘊含的意義,與「炎黃世族」間的情感糾葛,並且將其他角色與相關短篇故事加以組合,讓原本片段且散落的許多零碎故事,合併成為一篇有脈絡、有情感的新故事。策略在於使讀者能對片段的重點型故事產生聯結,進而重新構築中國神話故事的幻想空間,讓很多故事有了原由,而不是憑空出現的奇妙行為與不可解釋的現象;更讓遠古時期的神話多了「人性色彩」,透過情感的訴求,讓神話與現代人有更多一層的連接,便於對角色產生共鳴;期望能透過重新編製的新文本,觸發讀者對舊文本的興趣,讓許多神話被發現、被閱讀,使中國神話更廣為流傳,也引領新一代的讀者體會神話之美。
壹、 背景:從古典書籍中找出基本原型
一、《山海經》
在《山海經》第三<北山經>中提到:「(小侯之山)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注於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其可知古人將自然界之現象,與神話傳說加以結合,在這邊為「共工司掌北方水神之職」做了附會與註解。
又<大荒西經>有言:「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涇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此則將共工的國度做出說明,並且提及了西北方位、不周山、掌水源及禹為治水而攻國等神話因素。
而在<西山經>中則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說明了西方群山中,真有「不周山」並且對山中的景致、產物與四周地裡位置有了交待。
<海外西經>:「形天與帝至此(奇肱之國)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神化了黃帝和與之戰鬥之人,而「邢天」的形象在這裡有了刻畫,記錄了片段的故事。
二、《淮南子》
卷三<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b>在此看到了對日月星辰與自然地形的神話化,把自然現象的造成歸於神話,是神話常用的基礎模型。
卷四<地形訓>:「何謂八風?…西北曰麗風(又做不周風)」、「八肱之外,乃有八極:…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共工、景風之所生也(八風所生之神)」此卷對許多自然現象(風、山、水、獸、物產等)做出了歸類,其中又與八卦方位、自然五行有所關聯,並創造出各方神明,雖為神話,卻以八卦五行做為基礎,可謂為古人以自然五行與八卦加以衍生出的神話新文本。
卷八<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冥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b>明顯的將河水氾濫之災歸咎於共工,也對當時洪水氾濫、人民逃難的情形做出描寫,形象鮮明。
三、根據《山海經》的描述,推出炎、黃兩個神話性的世族脈絡。
<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娶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font>這裡完整交待了黃帝到顓頊的其中一支血脈,黃帝尚有駱明等子嗣,此僅節錄顓頊一支。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耕,炎居生節竝,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同樣節選摘錄炎帝傳至共工的一支,其中炎帝之女-女娃(後為精衛)在這邊先不加以深入探討。
四、共工與顓頊的刻板印象
從黃帝本位的視角來看,眾多流傳的神話之中,都將共工塑造為極其殘暴、形像兇惡、人面蛇身紅髮,並且處心積慮想篡奪黃帝世族天下大位的角色,而與他相關的神話,幾乎與「水」相關,眾多神話當中,經常提及他的臣子:相柳,《山海經·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箤补ひ蛔宓拿鑼?,多寫為人與動物融合,多為可怕的面目與軀體,且又力大無窮、性情殘暴,在以黃帝世系為本位的神話故事中,共工等人是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更是挑起戰爭的禍源。但是在其他民族的神話中,共工的形象並非一直如此,不但是少數民族的大神,在《山海經》更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的記錄,足見他也有受人尊敬的一面。
而顓頊,乃三皇五帝之一,對他的認識,從歷史課本得知:他是一個遵循法制的君王,使得天下太平,並且讓百姓能遵循自然,從事生產,是個安邦定國的仁君;但若去觀察以炎帝世系本位切入的神話故事時,則會發現,顓頊似乎不像課本說的那樣美好,他有著專擅、妄為的一面,也由於他掌一國大權,位居高位,更推測他也有霸道的個性;當然,對神話人物的解讀,會因為時空與故事背景有所差異,而這也就是這整份報告的再創核心價值。
貳、 主題:
一、參看舊文本的不足
長江後浪推前浪,朝代之間的興替交換本就是自然之事,但是戰敗的一方卻往往要承受許多苦楚,史書由勝利者所寫,是非曲直亦由勝利者所定,戰敗者往往只能啞巴吃黃蓮,嚐著不只戰死沙場,死後還得背上黑鍋的苦果。共工正是這種敗者為寇定律下的犧牲者,相傳當時因為共工大戰黃帝陣營諸將失利,一怒之下,便使勁一頭往不周山撞了過去,導致人類在一夕之間遭到滅頂大禍。黃帝因為擊敗「邪惡」方的共工得到萬民景仰,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黃帝果真正義?共工又真是那麼邪惡?從傳統文本中,我們可以得知黃帝方面的種種主張和意見,但是共工呢?共工難道沒話要說?誰又能保證共工不是有冤難伸的一方呢?然而傳統文本卻絲毫未讓共工有替自己平反的機會,就這樣替他扣上一個惡名昭彰的帽子,人人都知道黃帝的正義主張,但又有誰可以看出共工的苦?
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事件的真相,除了要有抽絲剝繭的推理能力和井井有條的分析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寬廣通透的視角,不能只由一個面相看待一個事件,否則就會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真相也許也會隨之隱藏在看不見的死角之中,因此多方面的看待剖析和探討理解,對於瞭解一個事件是有絕對的必要性。而文本敘述的正是一個事件,所以文本跟事件有著根本上的同質性,因此讀者接收文本上的訊息時,總會因為作者自己挑選的主觀視角,而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孰是孰非、孰善孰惡、孰美孰醜等對立面的看法都成了既定概念,然而如果單以作者所選定的角度來看待一個文本,那對於瞭解一個文本的程度,肯定是有所不足且偏頗,如同我們這次所選定的主題「共工怒觸不周山」,如果只根據現有文本的視角來探討分析,那就會主觀地認定「共工」是非且惡又醜的一方,但是誰又知道「共工」原來竟是羌族所信仰的至尊神,如果「共工」真是一個品性如此敗壞的神祇,那麼羌族又為什麼會將其奉為上神?而「黃帝」在現有的文本中,往往扮演著美善光明且正義的一方,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難道勝利的一方就必定是正義的一方?歷史上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如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以蜀漢劉備作為主觀視角,而將曹操塑造成一個薄情寡義且老謀深算的奸雄,然而若從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來看,卻又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共工觸倒不周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就讓我們從其他文本來探究「共工」的廬山真面目。
首先要必須指出的是早在西漢之前的遠古時期,中國便已經有了夏、商、周三個王朝,先後依序輪替。然而這三個王朝都不是個一統中原的統一國家,而是眾多小國的集合體,因此夏、商、周三朝充其量只能說是三個在某個時間點雄霸一方的國家。然而這三個王朝擁有高度的文明,同時也發展出各自的神話。但是夏朝是否確實存在?目前尚無法確定,但是隨後的商周兩朝卻已經獲得了證明,是個早在西元前17-11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此外,誠如前述,既然夏、商、周都不是一統神州的國家,那麼也就是表示存在於中國的勢力也並非只有這三個王朝,回溯至當代,中原有不少人口都是現在所謂的「少數民族」,即非漢族,諸如苗族、羌族、南越之屬,這也顯示在對於中原的影響力上,這些民族並不會落於漢族之後,既然影響力不小,文明發展自然不會有太大的落差,自然也有各自發展而出的神話系統,可是這些神話系統既然非出於同一民族之手,當然會有些差異之處,但是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將數個民族的神話系統作了融合和彙整,在這樣大前提下產生的神話,疑問之處自然不少。
回歸正題,黃帝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神明呢?如果從現今的角度來回顧,黃帝無疑是中國最通俗普遍的一位至尊神,在中國神話之中提到的天帝,十之八九指的就是黃帝,其通俗的程度由此不難窺知。可是事實上,黃帝的歷史似乎沒有這麼古老。黃帝這個詞彙首次出現在文獻上,約莫是周朝即將結束的戰國時代(西元前453-221年),這個時代神仙思想正當道,而黃帝的出現和神仙思想息息相關。此外,以陰陽五行的論點中,黃色是中央的代表色,因此在種種因素的堆疊和助長下,黃帝信仰得到極佳的發展環境,是故此信仰從戰國時代中期就已經開始普及,最後逐漸發展為目前為人所知的天神黃帝。
如同以上的情形,一旦往後的時代出現新的至尊神,便會對某位神明有所不利。「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根據白川靜的著作《中國的神話》中之記載,祂本來是商朝的至尊神,然而商朝最終為周朝所滅,使得舜的神話隨之被打了折扣,變成一個屈居於黃帝之下的神祇。書中還舉了一個更極端的例子,那便是此次主題的主角「共工」,前述說過共工本是羌族的至尊神,而由剛剛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遠古時代的中原,並非是漢族的獨裁天下,因此共工的神話系統有足以和黃帝相抗衡的實力和權威,但是後來卻因為羌族在和苗族以及中原漢族的戰爭上失利,政治上的失勢,隨之徹底反映在神話系統的融合上,彙整的過程中,加入了政治上的考量和私心,導致共工在漢系的黃帝、大禹神話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神。
由以上的考證中,可以得知由於神話是眾多真實或虛構事件的集合體,而且在來源殊異的狀況下,進行了整合,導致在融合的過程中,不管事件究竟是真實還是虛構,都有可能因為其他的外力因素,諸如:政治角力、戰爭狀況,而出現了大相逕庭的情形,如果不查閱非漢族本位的神話系統,那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謬誤觀念,因此在研究探討,乃至於創新一個文本之前,都有必要對於文本進行通盤性的剖析,如此才能得出最全面性的結論,進而就可以根據這個探究後的結論,然後採取非傳統文本之視角的角度來進行新文本的創作,此種創作沒有誇大的戲劇性考量,立基點依然是採用傳統文本的內容,只是藉由切入的主觀視角之轉換,而從中脫胎得出一個本質不變的卻別具新意的「新」文本,透過這個「新」文本發覺隱伏在傳統文本之下的另一面,同時也可以發現其實只要改變主觀視角,一個文本也可以有很多種呈現方式和內在意涵,惡不再只是單純的惡,善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善,透過探究、研討、創新,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新文本時,不再被拘泥於傳統文本的思想,進而得出更精闢的全面性新見解。
二、舊文本的再生
由於接受了長久的黃帝本位思想,要這麼輕易去改變想法更是難事,從轉換視角開始,我們必須去尋找支持炎帝本位的理論,以增加文本改編的可信度;但又因舊文本的缺漏及短少,在期望將之改變為新世代可讀的文本之下,又不得不加入更多的想像與編排過程,讓整個新的文本趨近完整。
角色的塑造,皆由現存的資料去加以改編,為符合現代觀念,盡量去貼近讀者的閱讀習慣,也迎合了市場需求,讓其形象更能達成讀者的美妙想像,而非山海經中所描繪的那般突??膳?。又因對故事整體架構上的需求,對於劇情做了很多的鋪排,力求整篇故事的完整性,又不失對人物形象及情感表達上的表現,讓更富人性的神明躍然於紙上,透過了舊文本所沒有的劇情鋪陳,讓世系間的對立更加明顯,這是另一改編重點。
至於將古代神話改編成現代小說,當然整個文本所傳達的意義會更為豐富,除了要符合現代讀者的期待之外,更要符合現代人的思考邏輯;在新文本中,極力為共工塑造了「悲劇英雄」的形象,作為扭轉刻板印象的手段,更提昇了讓讀者產生共鳴的機會,讓讀者有置身於其中的聯結點;在能夠接受各方訊息的現代,如何不讓讀者置身事外是很重要的,要能引起他們的注目,最快的方法就是從他們的感知思維中汲取他的身體經驗,在悲劇英雄的範疇之中,進而使之對共工的形象與記憶產生重疊,而對新的文本產生興趣。
並非期望創新觀點被大眾所全盤接受,而是想達到激發新觀的目的而已,透過另一個觀點來敘述眾所周知的事件,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能力,才不會讓自己成為隨波逐流的無頭蒼蠅;當然,既然肩負了改變想法的責任,自然不能對文本有著不負責的態度,在一定程度的想像與美化之外,還是要有實質上的考證與研究,畢竟這是「改編」而非「創造」,在帶來新思維的同時,也希望讀者的基本概念能夠被提出,去思考新就文本間的差異性,去找尋更能符合自己觀點的解讀角度,達到閱讀過程的深化與擴大。
這次的舊文本再生,我們盡量去維持了故事的基礎原型,在可掌握的訊息範疇之內,不去變動故事的起因與結果,乃從「過程」中去發揮創意,當然,個人的主觀思考無法完全剔除,畢竟思考是我們的原動力,多少都會具有創作者的個人經驗與想法,更會有內容上的變動與情節的虛構,但這都是讓新文本異於從前的方法與手段,也加強了結局在情、理、法中的合理性;不敢說新文本絕對優於舊文本,所要追尋的志向更是大不相同,只希望透過這般新角度的演繹,能讓舊文本更富時代意義。
參、 結論:
透過這次的報告,我們三個人的基礎認知確實被推翻了,而新的概念也有被建構的跡象。雖然基礎原型的決定有些莫名,但是在考證與資料的收集之後,我們更體會到了古代神話的神奇與再造的極大可塑性。我們從小所接收到神話與寓言都不在少數,不管是中國的或是西洋的,在極短篇的篇幅之下,能夠切入的角度與改變的觀點卻是更多的!由這次「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探討看來,從舊文本去發現新東西是這次最大的收穫,不但看到國內學者對於神話不同的見解,更發現了來自國外學者的統整說法,中西合璧、古今交錯,是促成這次報告架構的最大功臣。
起初雖然對於作業方向多所猶豫,但後來對於以「再創舊文本」做為主要方向的思考,卻是十分快速達到理解的,三個人從資料蒐集與說法統整開始了這份報告,讓我們知道,「炎帝本位」的觀點早已存在,只是很少見到以「炎帝本位」再創文本的做法而已,想來,對於這份報告的做法,便是由基礎觀點的模仿,進而衍生出新創意的實踐,而終於產生了新的文本。也讓我們對早已視而不見的兒時神話故事做出了不同於以往的發想,即使是小小的思考,小小的疑問,也讓我們有了去尋求答案的行動。
對於這次的探討成果來說,我們達到了對舊文本的再思考以及古代神話資料的研讀,去碰觸了自己鮮少接觸的領域,默默的增加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的認識,文學史從神話與傳說談起,我們也從神話與傳說起步,用我們的思考與前人的觀點,去寫出更合於時代的神話故事。在思考模式的轉變下,對於故事的陳述與劇情的描寫,我們找出符合思考的路徑,讓屬於我們的幻想重新呈現在共工的身上;這是一個販賣故事的年代,我們企圖藉著「共工怒觸不周山」傳遞屬於我們的情感與經驗。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記憶,更有不同的文化與時代語言;在默默傳頌了數千年之久之後,我們用鮮明的記憶去解讀古代的傳說,用鮮活的語言去講解古代的故事,用現代的看法去體會古代的事件,去尋找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來閱讀神話故事;不需要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不需要去翻閱《山海經》,從簡單的聯想開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道理;這些,是我們透過這次報告所學習到的能力,也是我們的新文本想達成的目標,讓讀者接觸更多的說法,集合「各家主觀」以達成「自我客觀」,是創新舊文本的目的,也是我們藉由創新舊文本來驗證自我思維是否成長的方法。
肆、 參考資料:
1. 《白話山海經》傅錫壬著,1988,文化圖書公司。
2.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神仙道家-淮南子》呂凱編,1987,時報文化出版。
3. 《中國古代神話》袁珂著,2003,北京,華夏出版。
4. 《華風影現11-神異篇》袁珂著,1993,書泉出版。
5. 《中國神話傳說》(上)袁珂著,駱駝叢刊。
6. 《中國神話傳說》(一)袁珂著,里仁出版。
7. 《東海神名事典》桂令夫、草野巧、久保田悠羅、司馬炳介、秦野啟、山北篤著,高詹燦譯,2005,奇幻基地出版。
----------------------
本文對照文本新寫小說「【短篇】共工怒觸不周山(完)」
兩相對照觀賞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