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討論區偶而會看到有人使用「它它」這個稱呼,
可能是因為下面這張圖吧!
難道聖嚴法師也變成救宅大師了嗎?(爆)
其實原意應該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不知道為什麼那一橫多出來就變宅了XD
話說回來筆者一直很寫有關於御宅的文,因為怎麼說我好歹也算是個阿宅
既然時機已經成熟資料也準備好了,那我就用這段話來當作本文的骨幹
----------------------------------------開始的分隔線------------------------------------------------------
一、面對宅
當然要面對宅最好的方式就是認識宅,
所以開頭就來解釋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
根據記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在1983年中期於漫畫月刊上連載的《「おたく」の研究》專欄,
由社會評論分析者中森明夫初次正式的給這群人命名,
其實很早以前おたく的意思是「貴府」及「您」
因為從1953年日本發明錄影機的時候就慢慢的開啟這段歷史,
不過當時來說這種機器的價格並非一般人所能夠擁有,
所以經常會發生要看錄影帶的人必須到別人家去「借」,
因此「你家、你家」的稱呼到後面就演變成所謂的おたく,
中森明夫說法是剛好趕上1982年撥出超時空要塞的風潮
當時動畫裡的主角一條輝(見下圖)
此人動畫裡設定的喜好以及隊員給他的稱呼就是一個很典型的おたく
也因為這讓當時不少的動漫迷開始大量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彼此,
比較有趣的是おたく也有使用オタク、ヲタク這兩個片假名來稱呼的字彙,
當然有學過日文的人應該不難了解片假名的含意吧!
二、接受宅
唯有了解過去才能接受現在的御宅文化,
這就要牽涉到對於御宅族的解釋
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較正面的說法是一般泛指熱衷於次文化,
並對該文化有極深入了解的人,
至於比較負面的就是現在新聞經常撥放的形象
依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岡田斗司夫(見下圖)在他所寫的オタク學入門所下解釋
在這個被稱為「映像資訊全數爆發」的21世紀中,
為了適應這個映像資訊的世界而產生的新類型人種
他們無法給這社會帶來正面的幫助,
也不會造成負面的傷害這種比較中性的也可以說是比較傳神的說法,
那是什麼原因會造成這種說法,
所以接下來要探討的是御宅史,
既然是歷史當然就會演化的過程,
一般來說是用時代和世代這兩種來作區隔,
以世代的話則是以早期御宅族(1950年代)
第一世代(1960年代)第二世代(1970年代)
第三世代(1980年代)第四世代(1990年代)
每個世代都要代表作品接下來會陸續介紹
以時代來劃分的話可分成下面五個階段
早期時代
根據人生六件事「食、衣、住、行、育、樂」來說ACG的需求一定是擺在最後,
以當時來說算是有錢人家的專利,若是更早以前也只有貴族才有享樂的權利,
雖然日本在二戰後雖然沒有被要求過多的賠償,
但接下來要面的的就是一段艱辛的重建時期,
加上美國有駐軍在日本,所以受到不少美式文化的影響,
也奠定了195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宇宙戰艦大和號這種科幻題材的作品
動畫流行時代(1970年代後半~1980年代中期)
隨著日本經濟復甦電視也慢慢成為家家戶戶的必需品,
只不過這時的ACG文化並沒有特別的去針對固定的年齡層來設定作品,
直到機動戰士鋼彈(初代)的出現才慢慢的帶動這股風氣,
造成不少兒童向的作品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
以永井豪的魔神系列最有名
比較有趣的是鋼彈最初的設定原本就是兒童向,
沒想到卻被一群青年消費者把它救起來的,
只能說有心種樹結錯果
此外特攝作品也是在此開始興盛起來
主要有超人力霸王系列
假面騎士系列
泡沫經濟時代(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
一般來說大家對於泡沫經濟這個名詞可能很陌生,
算起來應該是我國小的事了,
其實這是日本差一點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系的經過,
以當時政局來說日本非常安定,
因為蘇聯受到冷戰軍備競賽以及東歐民主化的激烈開始便的動盪不安,
PS:筆者家裡賣的地圖桌後來多出一堆國家
美國的經濟週期剛好走到平緩的狀況,赤字不斷的提升,
中國大陸雖然剛開放改革,但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讓外資不敢進入,
以當時來說日本的市場是最有前景的,
沒想到國內相起一陣投機熱潮,因為他們相信說日本即將成為世界第一,
不過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輪到日本遇到經濟衰退時候,
這股反作用力就把「日本第一」的夢想有如泡沫般的吹破了,
也因為這樣造成這時期的年輕人被成為「失落的一代」,
投入職場的他們必須處理這個爛攤子,
也造成在亞洲國家日本上班族的自殺率是第一的結果,
既然現實是如此的殘酷投身於ACG這種美好世界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
根據「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癡」的法則,真的發生一場不可收拾的大事
在1988年-1989年在爆發東京、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
就是所謂的宮崎勤(見下圖)事件
因為當時在犯人家中搜出不少錄影帶,
除了色情影片和犯案過程當中也有ACG相關的物品
不過新聞與論全指向了御宅族,也因為此ACG愛好者從此走向最黑暗的時刻,
只能說日本媒體的力量遠勝於只會八卦的臺灣媒體
電視遊戲時代(1990年代後半)
不過這種慘況並沒有維持太久,在1995年開始撥出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慢慢的扭轉這個觀念,
該作品跳脫出以往的兒童向,
將青少年時期那種不安的情緒以及社會的真實現象很完整的呈現出來,
讓人有種ACG不再只是小孩子的專利,
也因此讓許多學者慢慢的開始研究這種文化,
前面所提到的岡田斗司夫就是代表,
因為此人真的是非常高調,
但比起臺灣的宅神他至少有貢獻多了
市場氾濫時代(2000年至今)
其實這個時代大家的感受會比較深刻,
只要打開動漫討論區天天都會上演的「ACG只剩下賣萌和賣肉」的月經戲碼
其實這種狀況並非無人知曉,
岡田斗司夫在2008年曾經出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臺譯:阿宅已死)
就已經點出這種情況,不過對於這本書到是有不同解讀
1.這是他本人的反嘲
因為
他所提出在這個被稱為「映像資訊全數爆發」的21世紀中,為了適應這個映像資訊的世界而產生的新類型人種根本就是不可能,
2.反應ACG動畫作品的氾濫和不實
討論區抱怨到筆者都會背了
不過這是一種趨勢,因為現在的ACG作品商業成分的比重確實多了點,
既然無法避免這種狀況就當一個聰明的支持者吧!
3.ACG愛好者的水準低下
套一句俗語「有什麼樣的支持者就有什麼樣的作品」(眾人毆)
但也有另一套解讀就是輕取向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了
實在沒什麼時間在研究這個領域的東西
結論:其實御宅族對於所謂的次文化研究充其量只能算是比較有心的FANS
比起學者和評論家還差了一大截,這種很尷尬的地位到也無需要求很多,
因為很多大大的資料都是二手的
三、處理宅
說了那麼多的日本的御宅史也該是看看臺灣的ACG發展,
所謂處理還是該從自身談起,
其實臺灣受到日式文化的影響還真不少,
不過在那之前還是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ACG文化,
只是臺灣的ACG發展史就一定會扯到政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宿命
因為肯定會有人說都是國民黨在打壓才會發展不起來
但這只能說對某部分,要是沒打壓就不會有當年的諸葛四郎了(見下圖)
因為臺灣早年的ACG作品都是以政治諷刺畫為主,
當時有一位名叫葉宏甲的漫畫家就是被盯上才在1958年接受了大華文化社的邀約,
才開始了這部漫畫的連載,也因此打出名號,
同時期也有一位名叫劉興欽的漫畫家(見下圖)
以機器人系列和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在當時掀起一陣不小的風潮,
只不過當時筆者很深刻的記得連城市獵人這種漫畫都被列為不良書刊,
想當然這些原創臺灣漫畫就這樣消失了
不過當時ACG的來源不只這些,還有從日本那邊海盜過來的作品,
其實臺灣在早期一直有著「海盜王國」的惡名,
所以很多ACG作品和周邊都沒有代理而是偷偷給它借過來,
這也是受到臺灣退出聯合國的影響,因為沒有受到著作權的規範自然就變成這樣,
不過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最後還是決定採正規管道讓這些ACG進來,
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然、青文、長鴻都是在此時成立
我之所以提到這三家就是因為他們除了代理日本漫畫
也有在扶植本土漫畫家,
因為在那之前一直是報紙連載的四格漫畫為主代表人物有
蔡志忠的古典文學系列
以及敖幼祥的烏龍院系列,
像小和尚這種連載漫畫還真的很少見,
其實有一部分也要感謝民進黨在當時的補助才能支撐下去 ,
比較可惜的是還是迎合他們胃口為主,不過為什麼後來這些漫畫家都消失了呢?
或許可以從敖幼祥老師口中得知一二
「老實說我那時候紅了真的沒有比較快樂,後期我甚至過著早上喝酒下午作畫的日子」
可能臺灣漫畫家真的比較喜歡自由的感覺吧!
所以臺灣漫畫真的沒有像臺灣漫畫月刊(見下圖)那麼悲劇
創刊即休刊好險我沒叫老弟買這麼慘的東西KUKU
至於動畫方面也有在製作比較有水準的就是魔法阿嬤
還有被人靠北到不行的靠岸
不過臺灣動畫幾乎都是以電影居多
電視動畫真的事屈指可數前面介紹的烏龍院系列有做成動畫但評價很差,
由春水堂製作的阿貴是以全Flash的動畫作品,
其他的題材都比較古典也因此臺灣動畫走的很辛苦
此外對於ACG這個族群開始使用阿宅和宅男這個名詞雖然是源自於PTT,
不過也是受到下面這部電車男的影響
同類型的也有宅人,至於女生則是稱為「宅女」
不過這個話題已經吵我都看煩了,
因為這種網路文化的解釋本來就是自由心證,
而且還一度淪為魚餌只能說網路世界就是這樣了(攤手)
四、放下宅
之前在某個地方看到這樣的轉貼文剛好可以符合這一段
常常,網路上看到一些文章,都會讓我想起一位大學朋友的室友。
我跟那位朋友的室友有聊過,他就是那種不怎麼上課、窩在宿舍、
各論壇都有養一堆帳號、每晚到凌晨到處貼歧視文、引戰文、亂回文、推文辱罵等,
內容往往也都只是幻想
(例如沒交過女友卻在BG板到處教人、沒工作過卻常在八卦板炫耀薪水等)。
一開始他朋友與同系同學們還不以為意,鄉民嘛!
但漸漸的,他們發現這位朋友的越少離開宿舍、言行也越來越偏激、
甚至把網路言論上的歧視與侮辱直接帶到現實,
例如女同學穿的少就在背地跟其它人罵她是破麻等、CCR等。而這些行為,
也讓與他在大學裡接觸的真實朋友越來越少。
事情發生在某晚,他的數個帳號同時被停權,他沒辦法發言時,
他咆哮的要求室友把ptt帳號給他,讓他可以繼續去回文"討論",而室友拒絕後,
他居然開始痛哭大叫,一度企圖衝向室友,引來宿舍一陣騷動。
幾天後,他在友人的建議下,去看了心理醫生。透過藥物的控制與心理諮商,
他慢慢的戒掉這些習慣,回復了社交生活,雖然當時所剩的大學時光已經不多,
同學們也都要離開學校了。
在還沒當上板主前,我曾在某晚跟這位朋友聊天,為什麼要到處去po一些他也
道會讓人生氣噓他的文?他說....因為,想跟人說話、想跟人互動。
在現實生活中,他與人講話的機會越少(只剩買三餐跟老闆算錢),
他越需要到網路上跟人有互動,否則一天會很難受,這也是人之常情。
當某段日子沒有人理他時,他發現,可以透過po一些引人討厭、讓人生氣的文字,
就一定會有人出來噓他、他再回應、再噓,讓自己受到十足的關注,
那是對空虛極大的滿足。
於是他漸漸不可自拔,並需求越來越大。言論勢必得越來越誇張、
越來越引人討厭、來跟更多人『互動』,
並在得意的認為自己不只社交活絡,還有能力控制其它他認為無知的網路上的眾人,
『你看,我一po,他們就一定噓,都在我掌控之中』。
然而,這是一種對空虛悲哀的填補,而且只會更為惡化下去。
於是,現在看到同樣的人,我都想到那位朋友的室友,
然後抱著一種憐憫的態度。他們是需要人幫助的,是需要人伸出援手幫忙的。
更多滿足他們短暫快感的回文噓文,只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加惡化而已。
--------------------------全文完-------------------------------------------
其實整理那麼多資料到也不是想要藉此救宅,
或者是以前輩的身分來教訓晚輩,其實我也不夠格吧!XD
只是想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網路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美好,但也沒有那麼糟糕」
如何迷網不迷惘,或是人宅心不宅就要靠你個人的意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