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到
有效的討論
觀看原來的格式。
本文為複製貼上後,已稍微紊亂的格式。上面那邊有原來的格式與文章的最新版本。
除非您有無法閱覽的問題,否則推薦還是從上面的連結觀賞較為舒適。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P.S.
以下純屬私人性心得與一面之詞,有可能沒多少公正性。若是傷及您的自尊,請大人大量。看完後,非常歡迎您理性而建設性的批評。
下面只是述說小弟辨正辭彙用法的枯燥過程,與前文無關。之前雖然偶爾會論說查閱的結果,查證方法常常一語帶過。這次純粹做個紀錄,預防老來癡呆罷了。
首先說明一下,小弟自認為用字吹毛求疵,雖然總是不徹底,常常還是會出現紕漏就是。但可能的話,都會盡力改過。
官方辭典地位重
這次文章中大量出現了「嘴炮」一詞,寫完才注意到「砲」與「炮」兩個字都有人用。查了一下,一時間卻摸不著頭緒。教育部的辭典向來是我最大的幫手,畢竟這具有臺灣最官方的地位。縱使對於某些爭議度較大的詞彙,我還是會多方查證,盡量採用較為合宜(例如較說得通的道理,或是古字。)的寫法,而不一定採用其上所列。例如上面的「徹底」,我就不會寫成「澈」底。但大多時候,還是依其為準。以其所列辭條(炮找到 116 則,砲11。),「炮」的用途較「砲」廣泛許多。「砲」還能作風水術語哪,但其中「同『炮』」這樣的說明使我有了些警覺:在查爭議性詞彙時,這常常代表國語會也無法做出定奪,只表示這是通俗用法。因此不好馬上就用裁決該用「炮」。
參考古文
依照一貫的作業,先查找古文。國語會列了三國演義作為例子,查了一下第七回確實寫成一聲砲響。那這兩字到底有何差異呢?這時候搜尋引擎還是我們最大幫手。現在這時代,沒這東西,我們還能怎麼生活呢?拿「"炮" "砲"」下去搜尋,終於發現從“砲”到“炮” 這篇,較詳細的解釋了來龍去脈。源流是很重要的,記載了包括出典與演化歷程的資料較使我信服。
為了解字的演變,我們免不了也得查查古代字書,如說文解字之類的。說文沒「砲」,倒有「炮」。(咦~這麼說「炮」較古老囉?)康熙字典列了礮,說「俗作砲。機石也。」又說卽今拋車、亦作??。看來印證了把「砲」當拋石機的說法。
官方資料
接下來應該確認這兩個字於當代文化中的使用頻度,或者還有沒有其他的佐證資料足以說明。官方的資料當然影響力會比較大,畢竟錯了可是得擔起責任的,不能兒戲。我意外發現臺灣的法規幾乎僅用「砲」,包括著名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這使我遲疑起來:不是說投石機才用「石」偏旁,用火藥的該是「火」字旁嗎?現代哪個人還拿石頭丟,而不是端榴炮出來呢?不過再想想,說不定他們真的就是指丟石頭也說不定。這還可以接受。
通常只找我們的資料是不夠的。因此我又尋到對岸的法規。大陸看似沒有官方的類似組織。這倒也是,猶記很早的時候(遙想公瑾當年…って、想到哪兒去了!),本地一樣也沒這麼完善的資料庫啊。話說這東西出來,民辦資料庫應該就沒生存空間了。大陸民間的倒還不少,但我卻發現「砲」這字可是一點生意也沒有。看起來,可能是因為大陸官方只用「炮」了。既然臺灣與大陸民間也都多用「炮」(大陸的以百度搜索確認),看來勝負快要底定。
但看到砲兵學校用的也是「砲」時,我不禁大駭:什麼時候我威風英勇的國軍也玩起石頭來了?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我趕緊找了下,該不會對岸也這麼稱呼?才發現第二炮兵之官方稱呼使用「炮」。因為缺乏官方說明,我只好推測或許是因為臺灣這邊官方比較守節(守舊?),不喜歡太新奇的東西。
其他漢字文化圈之使用
既然沒有定論,我還嘗試參考其他漢字文化圈。我發現日語中較常使用的是「砲」。大砲、火砲、砲弾都只用石偏旁。君不見連動漫界常用詞彙「魔砲少女」都是「砲」?「炮」較常使用在用火燻逼(炮烙:あぶる)或特殊火器(炮録火矢)上。有可能因為他們借用此字時,還處於投石機盛行的時代嗎?由於常用漢字只有「砲」而無「炮」,這相當於政府承認、或是告訴大家「請多用這個字」;因此這結果也是可預期的。惟這不能拿來解釋我們的情況。
前面已查過,以臺灣那部官方辭典來說,「炮」的使用範圍較廣。作為對比,我又參考了大陸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嗯,有「炮」無「砲」。香港呢?找到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研究也只收了炮。這下大概可以了解到搜尋引擎上「炮」這麼受歡迎的緣由了?即使今天我們努力用「砲」,人家口水就淹死我們了。(汗)
檢核當前使用狀況
無論官方怎麼規定,問題還是得解決:那這字,到底該怎麼用?看起來我還得找更多資料來作判斷的依據。於是接下來解析一般使用上的差異。
以一般用法,看來大家多是使用「炮」。但就算去除能判斷是火器或石器的場合(如沖天炮、弩砲),某些慣用語還是有其特殊的有趣狀況。
馬後炮
象棋中用的其實是「砲」,因此我以為馬後炮這招式該用「馬後砲」。但「炮」的使用頻率似乎略勝一籌。(將地域設定在臺灣,使用精確搜尋。)由於這是作武器使用,尚可解釋。
砲兵團、打砲
在對岸,「打炮」使用在軍方的炮兵上多於代稱謎樣行為。會使用於那件事情上,似乎是本地的特殊風俗啊?不知道這是不是表達了兩邊軍方某種差異的可能性?(哎、這封黑函言重了。)
當然這「砲」與是石頭或是火藥無關。能打出硬到穿透辭海、或足以代替打火機的,請即洽麥田圈旁,確認有無見到奇幻異象。相信我,那不是一般生物能達到的才能。現在只有風見みずほ能提供救贖了。(小道消息:最近聽說貴月イチカ也有這個能力)
或許因為受到軍方影響,在臺灣「打砲」的使用率較高(約 1.5 倍)。不過,不用擔心。我的字典裡沒有這兩個字。所以這詞對我來說一切都是幻覺。
…怎麼?還在點滑鼠找之前的文章嗎?你可以更靠近一點(螢幕啦):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御宅國)能得幾回聞。
只是對於這些相當於例外情況的慣用語,多為約定成俗,是不能強求的。
定奪
由於「投石機用砲、火器用炮」這個理由比較能夠打動我(注意:這是偏好,不表示這已到 5-sigma confidence 的程度。←某些領域的同胞們,請代換成 09系統以資理解。),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除了原文如此則不更動、臺灣官方單位採石部的「砲」之外,能清楚判別得出到底是火器或石器的就照用;其他場合全部使用「炮」。
另,不更動原文是我一貫的 policy。惟這邊的文章在出廠前,都經過程式自動校正。因此即使未編輯原文,出來還是可能被程式改動。
有感
ほら(看吧)、錙銖必較到這程度、虛しいだろう(很沒意思、無聊吧)。可以刺我一句「你怎麼美國時間這麼多」了。
有效的討論
觀看原來的格式。
本文為複製貼上後,已稍微紊亂的格式。上面那邊有原來的格式與文章的最新版本。
除非您有無法閱覽的問題,否則推薦還是從上面的連結觀賞較為舒適。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P.S.
以下純屬私人性心得與一面之詞,有可能沒多少公正性。若是傷及您的自尊,請大人大量。看完後,非常歡迎您理性而建設性的批評。
下面只是述說小弟辨正辭彙用法的枯燥過程,與前文無關。之前雖然偶爾會論說查閱的結果,查證方法常常一語帶過。這次純粹做個紀錄,預防老來癡呆罷了。
首先說明一下,小弟自認為用字吹毛求疵,雖然總是不徹底,常常還是會出現紕漏就是。但可能的話,都會盡力改過。
官方辭典地位重
這次文章中大量出現了「嘴炮」一詞,寫完才注意到「砲」與「炮」兩個字都有人用。查了一下,一時間卻摸不著頭緒。教育部的辭典向來是我最大的幫手,畢竟這具有臺灣最官方的地位。縱使對於某些爭議度較大的詞彙,我還是會多方查證,盡量採用較為合宜(例如較說得通的道理,或是古字。)的寫法,而不一定採用其上所列。例如上面的「徹底」,我就不會寫成「澈」底。但大多時候,還是依其為準。以其所列辭條(炮找到 116 則,砲11。),「炮」的用途較「砲」廣泛許多。「砲」還能作風水術語哪,但其中「同『炮』」這樣的說明使我有了些警覺:在查爭議性詞彙時,這常常代表國語會也無法做出定奪,只表示這是通俗用法。因此不好馬上就用裁決該用「炮」。
參考古文
依照一貫的作業,先查找古文。國語會列了三國演義作為例子,查了一下第七回確實寫成一聲砲響。那這兩字到底有何差異呢?這時候搜尋引擎還是我們最大幫手。現在這時代,沒這東西,我們還能怎麼生活呢?拿「"炮" "砲"」下去搜尋,終於發現從“砲”到“炮” 這篇,較詳細的解釋了來龍去脈。源流是很重要的,記載了包括出典與演化歷程的資料較使我信服。
為了解字的演變,我們免不了也得查查古代字書,如說文解字之類的。說文沒「砲」,倒有「炮」。(咦~這麼說「炮」較古老囉?)康熙字典列了礮,說「俗作砲。機石也。」又說卽今拋車、亦作??。看來印證了把「砲」當拋石機的說法。
官方資料
接下來應該確認這兩個字於當代文化中的使用頻度,或者還有沒有其他的佐證資料足以說明。官方的資料當然影響力會比較大,畢竟錯了可是得擔起責任的,不能兒戲。我意外發現臺灣的法規幾乎僅用「砲」,包括著名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這使我遲疑起來:不是說投石機才用「石」偏旁,用火藥的該是「火」字旁嗎?現代哪個人還拿石頭丟,而不是端榴炮出來呢?不過再想想,說不定他們真的就是指丟石頭也說不定。這還可以接受。
通常只找我們的資料是不夠的。因此我又尋到對岸的法規。大陸看似沒有官方的類似組織。這倒也是,猶記很早的時候(遙想公瑾當年…って、想到哪兒去了!),本地一樣也沒這麼完善的資料庫啊。話說這東西出來,民辦資料庫應該就沒生存空間了。大陸民間的倒還不少,但我卻發現「砲」這字可是一點生意也沒有。看起來,可能是因為大陸官方只用「炮」了。既然臺灣與大陸民間也都多用「炮」(大陸的以百度搜索確認),看來勝負快要底定。
但看到砲兵學校用的也是「砲」時,我不禁大駭:什麼時候我威風英勇的國軍也玩起石頭來了?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我趕緊找了下,該不會對岸也這麼稱呼?才發現第二炮兵之官方稱呼使用「炮」。因為缺乏官方說明,我只好推測或許是因為臺灣這邊官方比較守節(守舊?),不喜歡太新奇的東西。
其他漢字文化圈之使用
既然沒有定論,我還嘗試參考其他漢字文化圈。我發現日語中較常使用的是「砲」。大砲、火砲、砲弾都只用石偏旁。君不見連動漫界常用詞彙「魔砲少女」都是「砲」?「炮」較常使用在用火燻逼(炮烙:あぶる)或特殊火器(炮録火矢)上。有可能因為他們借用此字時,還處於投石機盛行的時代嗎?由於常用漢字只有「砲」而無「炮」,這相當於政府承認、或是告訴大家「請多用這個字」;因此這結果也是可預期的。惟這不能拿來解釋我們的情況。
前面已查過,以臺灣那部官方辭典來說,「炮」的使用範圍較廣。作為對比,我又參考了大陸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嗯,有「炮」無「砲」。香港呢?找到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研究也只收了炮。這下大概可以了解到搜尋引擎上「炮」這麼受歡迎的緣由了?即使今天我們努力用「砲」,人家口水就淹死我們了。(汗)
檢核當前使用狀況
無論官方怎麼規定,問題還是得解決:那這字,到底該怎麼用?看起來我還得找更多資料來作判斷的依據。於是接下來解析一般使用上的差異。
以一般用法,看來大家多是使用「炮」。但就算去除能判斷是火器或石器的場合(如沖天炮、弩砲),某些慣用語還是有其特殊的有趣狀況。
馬後炮
象棋中用的其實是「砲」,因此我以為馬後炮這招式該用「馬後砲」。但「炮」的使用頻率似乎略勝一籌。(將地域設定在臺灣,使用精確搜尋。)由於這是作武器使用,尚可解釋。
砲兵團、打砲
在對岸,「打炮」使用在軍方的炮兵上多於代稱謎樣行為。會使用於那件事情上,似乎是本地的特殊風俗啊?不知道這是不是表達了兩邊軍方某種差異的可能性?(哎、這封黑函言重了。)
當然這「砲」與是石頭或是火藥無關。能打出硬到穿透辭海、或足以代替打火機的,請即洽麥田圈旁,確認有無見到奇幻異象。相信我,那不是一般生物能達到的才能。現在只有風見みずほ能提供救贖了。(小道消息:最近聽說貴月イチカ也有這個能力)
或許因為受到軍方影響,在臺灣「打砲」的使用率較高(約 1.5 倍)。不過,不用擔心。我的字典裡沒有這兩個字。所以這詞對我來說一切都是幻覺。
…怎麼?還在點滑鼠找之前的文章嗎?你可以更靠近一點(螢幕啦):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御宅國)能得幾回聞。
只是對於這些相當於例外情況的慣用語,多為約定成俗,是不能強求的。
定奪
由於「投石機用砲、火器用炮」這個理由比較能夠打動我(注意:這是偏好,不表示這已到 5-sigma confidence 的程度。←某些領域的同胞們,請代換成 09系統以資理解。),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除了原文如此則不更動、臺灣官方單位採石部的「砲」之外,能清楚判別得出到底是火器或石器的就照用;其他場合全部使用「炮」。
另,不更動原文是我一貫的 policy。惟這邊的文章在出廠前,都經過程式自動校正。因此即使未編輯原文,出來還是可能被程式改動。
有感
ほら(看吧)、錙銖必較到這程度、虛しいだろう(很沒意思、無聊吧)。可以刺我一句「你怎麼美國時間這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