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朋友轉貼給我看的文章,還蠻有意思的。
---------------------------
古代水攻與水壩作者:朱詩鰲
1. 引言在戰(zhàn)爭中用水作為一種武器向敵方進攻,
或者說以水攻敵,在我國古代歷史中稱之為「水攻」或「以水代兵」。
廣義說,水攻包括以下內容:
*以水進攻和以水防守
*對敵灌水和對敵絕水
*對敵水攻和防敵水攻
水攻的主要形式有「築壩淹城」、「決堤沖敵」、
「以水守城」和「絕水困敵」等。
古代的「水戰(zhàn)」或「水陣」 ① 不屬於水攻的範疇,
它只是在水上作戰(zhàn)而已,並未將水作為一種攻或防的武器。
① 見《孫臏兵法·十陣》中的《水陣》。
有意思的是,在內容為以水攻敵的英語文獻中,我們會見到「water attack」一詞。
該詞的中文直譯就是「水攻」,兩者都言簡意賅,可謂異曲同工。
在軍事上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先進技術也往往首先用於軍事這一現(xiàn)象,
現(xiàn)代如此,古代亦然。
在古代,比如火藥和水準測量技術的使用與發(fā)展都與軍事有關。
而水攻在我國的古代軍事中也被兵家視為先進技術受到重視。
在我國古代,水攻具有形式多樣、技術複雜的特點,
說明在古代我們的先人對水的特性的認識和對水的利用都有相當高的水平。
比如在採用築壩形式的水攻時,說明在下述三方面有所進步:
一是,人們在當時已經自發(fā)地理解到了築壩可以將水流的動能轉化為勢能,
水位抬高了,可以淹沒壩址上游的敵城;
如果決壩,這種勢能又可轉化為動能,沖毀壩址下游的敵城。
這種能量轉化觀念在古代竟與大規(guī)模的水攻實踐聯(lián)繫在一起,無疑是很重要的嘗試;
二是,為實現(xiàn)水攻,必須採用當時先進的測量技術測定當?shù)氐牡匦危?br>三是,要有可行的築壩技術。
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談到中國水攻問題時曾說:
「從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水攻這一事實,就足以證明中國水利技術發(fā)展之早,
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①
水攻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的這種特有現(xiàn)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戰(zhàn)爭中兵家想到用「水攻」打擊敵人,
和用「火攻」打擊敵人應該說是基於同一個原因:
水與火都能對人與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和創(chuàng)傷。
在中國,歷史上頻繁出現(xiàn)的洪水災害(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無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怕的。
這種印象與兵家在戰(zhàn)爭中想到採用水攻戰(zhàn)術不無關係。
而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中除有用護城河作為以水防守的情況外,
以水進攻的水攻記載則很少,能舉的例子有:
在伊斯蘭教聖書《古蘭經》中曾這樣寫道:
賽伯人有了上帝賜予的能結水果的花園,隨後悖逆。
為了懲罰賽伯人,上帝就決毀馬裡卜壩② 去淹沒他們,並使花園只生長苦果。
不過這屬於神話與傳說的性質。
從有史料記載的戰(zhàn)例來說,當推伊拉克的水攻。
公元前689年,亞述③ 國王森納徹裡伯(Sennacherib)進攻巴比倫人,
他為了洗劫巴比倫人的城市,在伊拉克幼發(fā)垃底河上建造了一座水壩,
形成龐大的水庫,然後決壩沖城,致使巴比倫人覆滅,從而開了水壩用於軍事的先河。
世界事物竟如此之巧合:
幾乎與此同時,於公元前685年—上述伊拉克水攻戰(zhàn)例後僅4年—
即在我國春秋時期也出現(xiàn)了水攻戰(zhàn)例。
當時,楚國侵犯宋國和鄭國。
楚國對鄭國採取的是「火攻」戰(zhàn)術,
「燒爇④ 熯⑤ 焚鄭地,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
而對宋國採取的是「水攻」戰(zhàn)術,
「要宋田,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東山之西,水深滅垝①,四百里而後可田也」。
此處「夾塞兩川」即在河道上築壩(河道名稱不詳)。
楚國為了奪取宋國田地,在河道上築壩,截斷了東流的河水,又使上游導致洪水災害。
鑒於此情,春秋霸主齊桓公出兵干涉,要求楚國拆除水壩。
① 在上世紀80年代李約瑟在對作者的一封信中談到了他的這一觀點。
②馬裡卜(Marib)壩是古也門最大的一座水壩,
也被伊斯蘭教徒稱為薩德拉姆(Suddal-Am)壩,
建於賽伯(Sheba)王朝時期(公元前750年左右)。
③亞述是古代東方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8世紀後,便成了一個囊括整個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
直至埃及北部廣大地區(qū)的奴隸制軍事大帝國。
首都尼尼微。
公元前605年滅亡。
④爇,音ruo,點燃、焚燒之意。
⑤熯,音han,焙、煎之意。
-------------------------------------
2. 水攻要義
我國古代水攻的理論與實踐都有相當豐富的內容。
我國古代的著名軍事家都把水攻作為整個軍事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典的軍事理論中,有關水攻的內容史不絕書。
我國水利史志研究專家黎沛虹教授對我國古代水攻問題曾作過全面總結。
-------------------------------------
(1)以水進攻
以水進攻是水攻的主要形式。
最早提到以水進攻的著作是孫武②所著《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有關水攻的內容是放在《行軍篇》和《火攻篇》論述的,
未列單篇,但作者對水攻的重要性作了精闢的闡釋。
《火攻篇》指出,「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認為在戰(zhàn)爭中以水佐攻,可以斷絕敵軍道路,衝擊敵軍勢力,有很強的攻擊力。
不過孫武認為,與火攻相比,水攻不能毀滅敵軍糧秣、兵器,不能最終消滅敵軍。
吳起③在《吳子·論將》中也提出:
「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shù)至,可灌而沈(同沉)。」
意思是當敵軍駐紮在地勢低窪之處,積水又無法排泄時,
如遇連日陰雨,就可採用水攻戰(zhàn)術,灌水滅敵。
① 垝,音guǐ,毀垣、毀牆之意。
② 孫武(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500年前後),亦名孫子,
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活動家。
所著兵書《孫子兵法》(又稱《孫子》)現(xiàn)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世界。
③ 吳起(?~公元前381年),戰(zhàn)國初期著名軍事家,
著有與《孫子兵法》 齊名的《吳起兵法》(又稱《吳子》)三卷六篇。
李筌①在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撰寫了一部內容豐富、
影響深遠的兵書《太白陰經》(全稱《神機制敵太白陰經》,10卷)。
該書卷4《戰(zhàn)具》的《水攻具》篇中寫道:
「經曰:以水佐攻者強。
水因地而成勢。
為源高於城,本大於末,可以遏而止,可以決而流。
故晉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浸平陽。」
這裡也指出了 「以水佐攻者強」,並闡釋了水攻中水流能量轉換的樸素道理。
至於如何才能使蓄高的水沖擊敵軍?
該篇指出「先設水平,測其高下」。
即首先要用「水平」(當時的一種先進測量儀器,相當於現(xiàn)今的水準儀)
測量地勢的高低,然後「可以漂城灌軍,城敗將死」。
該篇還對「水平」的構造、尺寸和使用方法作了詳細的說明。
宋代曾公亮②主編的兵書《武經總要》,內容宏富,
「凡軍旅之政」,「邊防禦侮計謀方略,鹹用概舉」。
該書也單列了水攻篇。
認為「水攻者所以絕敵之道,沉敵之城,漂敵之廬舍,壞敵之積聚,
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害之輕者猶使椽木而居,懸釜而炊。」
也指出水攻時瞭解地形的重要性。
我國古代軍事家如王賁、韓信、曹操等,都有運用水攻克敵制勝的戰(zhàn)績。
① 李筌(生卒年不詳),唐代軍事理論家,研究道教經典與兵法。
② 曾公亮(公元999~1078年),宋代宰相。
學識淵博,政績卓著,重視軍事研究。
主編的《武經總要》被李約瑟稱為「軍事百科全書」。
曾治理過鑒湖(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城南)。
-------------------------------------
(2)以水防守
典型的以水防守形式是用護城河守城。
成語「固若金湯」和「金城湯池」的意思就是用護城河中的水是沸水、
城牆是由金屬築成的來形容城的堅固、不易攻破。
我國古代的城周因多設有護城河(池),因而往往稱城為「城池」。
現(xiàn)在,我國不少城市還保存有古護城河。
西安護城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北京護城河長達40餘公里。
湖北襄陽護城河最寬處超過250m。
世界其他國家也如此,如日本與歐洲一些國家的古城或古城堡都設有護城河。
管仲①對城池的維護管理很重視,說:
「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深淺,門閭之尊卑,
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②之守備之伍」。
墨子③ 在其《墨子》一書的《附篇》中總結了11種守城的方法。
④在其中的《備城門》一篇講到,禽滑厘⑤曾問墨子如何對付敵軍12種攻城方法⑥,
墨子回答:「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當為樵,指柴)粟足,上下相親;
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把守,把守城池)也」,
把修城池放在諸措施之首。
他還特別指出:「凡守圍城之法,壕(指護城河)深以廣」,
即護城河要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晁錯⑦對漢文帝的呈言時,引用過神農的一段話:
「有石城十仞⑧,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⑨,弗能守也」。
這段話的本意是強調:即使城防堅固,如果沒有糧食儲備,城也是守不住的。
但其中也蘊涵了這樣一層意思:城防堅固緣於「湯池百步」。
① 管仲(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史稱管子,
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
所著《管子》是我國古籍中的重要典藏。
②「幾」與「稽」通,稽查意。
③ 墨子 (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
所著《墨子》是墨子及其學派的學說結集,內容廣博,原有71篇,現(xiàn)存53篇。
墨子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zhàn),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
墨子以善於守城著名,後因稱善守者為墨守;成語「墨守成(陳)規(guī)」源於此。
④ 這11種守城方法即:
《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
《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和《雜守》。
⑤ 禽滑厘,傳說是墨子的弟子。
⑥ 這12種攻城方法即:
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
其中「水」即指水攻。
⑦ 晁錯(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西漢政治家、散文家。
⑧ 古時8尺為1仞。
⑨ 谷子,軍糧。
在守城方面,李筌也很重視護城河。
指出要「浚隍深開壕塹」[27]。
還詳述了開鑿護城河的方法。
護城河通常都是圍繞城牆外周開挖而成的,
但貴州省的平越衛(wèi)城的護城河不拘一格、令人稱奇。
據《東方網》報道,到明成化二年(1466年),平越衛(wèi)城的指揮張能,
因考慮到如果城被圍困時,城中就會斷絕水源,
於是就開闢了一座小西門,將河水引入城中,稱為「小西門水城」。
137年之後,即在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同柱又在水城內增加了一個外城,長約170m。
為什麼要增加外城?
其目的是要把河流的一段圍到城裡面來,以防敵人斷絕水源。
外城的城牆與原先的古城牆連成一氣,沿著兇嶺伸進到河水中,
然後又沿著對岸的山脊,蜿蜒盤旋,而河水則通過城牆腳下的孔道流入城中。
外城的城垣跨河而過,在水中建起了石拱橋。
這一奇特的護城河景觀如圖1、2所示。
圖1 平越衛(wèi)城護城河(引自quwei.org.cn)
貴州自古是我國西南的大通道。
在明代,從湖廣通往雲南的大驛道上建有許多衛(wèi)城,平越衛(wèi)城就是其中之一。
平越衛(wèi)城即現(xiàn)在的福泉古城,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因有奇特的護城河和古城垣而成了一座美妙的旅遊景點。
圖2 平越衛(wèi)城護城河上的石拱橋(引自quwei.org.cn)
-------------------------------------
(3)對敵絕水
對敵絕水就是對被圍困的敵軍絕其水源或「絕其水道」,
待其因缺水無力抵抗時對其戰(zhàn)而勝之,或其因缺水自行潰敗。
對敵絕水的戰(zhàn)術也多種多樣,或築壩攔斷河水,
或修渠將河水改道以斷絕敵軍水源,或鑿暗道洩放敵方用水等。
對敵絕水是灌水的逆向思維戰(zhàn)術,在古代兵書中未見有其專篇。①
但在我國古代,也不乏對敵絕水的戰(zhàn)例。
① 《孫子兵法》在「絕水必遠水」一語中有「絕水」一詞,但意指「渡水」。
絕水必遠水,即我軍渡水的地方要遠離駐軍的地方。
《孫臏兵法·地葆》中亦有絕水一詞。
-------------------------------------
(4)防敵水攻
《孫子兵法》在《行軍篇》中指出:
「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即行軍中,要擇居高向陽之地,不要在江河下游安營紮寨,
這是在江河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
相反的,處於上游,「順流而戰(zhàn),則易為力。」
孫臏②也強調「逆流」「不勝」,即軍隊處於河流下游時不能取勝。
以上講的是在行軍駐軍途中防止敵方水攻的問題。
在城內駐軍時如何防止敵方水攻,墨翟有詳盡的論述。
杜佑(公元735~812年,唐中葉宰相,史學家)
還提出了在守城地勢卑下、遇敵壅水灌城時的應對措施。
② 孫臏(約公元前380~公元前320年),
孫武後裔,真名不詳,因其受臏刑,故名。戰(zhàn)國傑出軍事家。
所著《孫臏兵法》,後世已失傳,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竹簡中保存了其部分內容,
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了其簡本。
-------------------------------------
3. 我國古代水攻的主要戰(zhàn)例
下面主要介紹我國古代(明代以前)與水壩(包括堤防)有關的水攻戰(zhàn)例,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古代利用堤壩進行水攻的戰(zhàn)例
序號 |
朝代(公元年) |
水攻概況 |
1 |
春秋(前685) |
楚國侵犯宋國、鄭國, 「要宋田,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 齊桓公出兵干涉,要求楚國拆除水壩。[32] |
2 |
春秋(前657) |
「陽谷之會」盟約中有「無障谷」一條, 表明不允許在河道上建水壩進行水攻。[88] |
3 |
春秋(前651) |
「葵丘之會」盟約中亦有「毋雍(壅)泉」的規(guī)定, 亦表明不允許在河道上建水壩進行水攻。[89] |
4 |
春秋(前512) |
「冬十二月吳子執(zhí)鍾吾子, 遂伐徐(城), 防山以水之, 己卯滅徐。」[37]、[38] |
5 |
春秋(前500) |
吳王闔閭「通漳水灌紀南入赤湖,進灌郢城,遂破楚。」[39]、[40] |
6 |
戰(zhàn)國(前454) |
智伯久攻晉陽(今太原西南之晉源鎮(zhèn))不下, 於是在晉水上築壩,引水圍困晉陽,「城不浸者三版」。 [41]、[42]、[43]、[44] |
7 |
戰(zhàn)國(前453) |
魏桓子和韓康子與趙襄子的使者密謀, 決堤水灌智伯軍,兩面夾擊,大敗智伯軍, 三家盡分晉國之地。 [45]、[46]、[47] |
8 |
戰(zhàn)國(前359) |
楚國伐魏,「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48] |
9 |
戰(zhàn)國(前332) |
「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其攻趙。 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49]、[50] |
10 |
戰(zhàn)國(前281) |
「王再之衛(wèi)車陽, 決河水伐魏氏。」[50] |
11 |
戰(zhàn)國(前279) |
白起伐楚。 利用地勢和湖泊蓄水引水灌城, 攻取鄢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南)。[51]、[52] |
12 |
戰(zhàn)國(前225) |
秦將「王賁攻魏,引河溝水灌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53] |
13 |
西漢(前203) |
韓信與楚大將龍且「夾濰水陳」, 韓信令軍士以沙襄築堰於濰水上游攔水, 待龍且率軍半渡濰水時突然洩水, 龍且被殺,全軍覆沒。[54] |
14 |
西漢(前102) |
漢武帝派李廣利征大宛至貳師城(今安集延南)外, 大宛兵敗,退入城中堅守。 漢軍斷絕城中水源,然後圍城,大宛兵敗。[95]、[31] |
15 |
東漢(74) |
校尉耿恭出戎西域,時用水困難, 「以疏敕城傍有澗水可固」,乃引兵據之。 左鹿蠡王率軍再來犯,「於城下雍絕澗水」, 企圖困死漢軍於城市。[55] |
16 |
東漢(198) |
曹操東征呂佈於,決泗水、沂水灌城 (下邳), 月餘,城降。[56] |
17 |
東漢(204) |
曹操引漳灌鄴(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圍城挖溝週四十里,「深廣二丈」, 「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餓死者過半」。[56]、[57] |
18 |
三國(230) |
孫權「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 準備出征淮南。[58]、[59] |
19 |
三國(241) |
吳將全琮進攻魏占淮南,全琮決芍陂水沖魏。[60] |
20 |
三國(250) |
吳「遣軍十萬作堂邑(今六合)塗塘,以淹北道」, 斷絕北方交通,防魏進攻。[58] |
21 |
西晉(268) |
西晉石苞在壽春聽說吳兵進攻, 「乃築壘遏水以自固」。[61] |
22 |
西晉(272) |
吳西陵督步闡兵叛降晉, 鎮(zhèn)軍大將軍陸抗遣大軍討伐,築嚴圍圍困步闡。 令守將張鹹「作大堰,遏水漸積平土,以絕寇叛」。[62] |
23 |
東晉(328) |
劉曜攻石生,決千金堨, 至十二月,曜敗,城未破。[37] |
24 |
東晉(384) |
暮容垂攻符丕引漳水灌城,不沒者尺餘, 翟斌決堤水潰,城不拔。[37]、[78]、[87] |
25 |
南朝(421) |
沮渠蒙遜攻李恂, 三面起堤引(黨河)水灌城,城降。[37] |
26 |
南朝(423) |
宋軍據守虎牢城,魏軍久日攻城不下, 「而城內乏水,懸綆汲河」[96]。 魏軍絕其汲路,又穿地道以奪其井, 使宋軍重以饑疫,終因絕水受擒。[31] |
27 |
南朝(428) |
河西王蒙遜率兵攻樂都, 相國元基率三千騎兵救援, 入城後,河西兵至,先克城外, 後「絕其水道,城中飢渴,死者大半」。[63] |
28 |
南朝(480) |
魏遣劉昶攻襲壽春,齊預州刺史垣崇祖以水扼敵, 「於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使數(shù)千人守之。」 [64] |
29 |
南朝(505) |
梁將韋睿領兵伐魏,便曾築堰施水灌合肥, 因堰水勢盛,韋睿的鬥艦「高於合肥城等,四面臨之…… 堰水又滿,魏救兵無所用。」合肥終被攻潰。[65] |
30 |
南朝(514) |
梁武帝在淮水荊山築堰,以灌魏占壽陽。 堰成即潰。 又在浮山築堰,壽陽淹。 後堰潰,死數(shù)萬人。[66]、[88]、[89]、[90]、[91]、[92] |
31 |
南朝(525) |
梁堰淮水, 至次年七月,淮堰水盛,壽陽幾沒,後降。[37] |
32 |
南朝(527) |
「明師次呂梁十八里作寒山堰,以灌彭城(今徐洲), 水及於堞,不沒者三版」。 [37]、[81]、[82] |
33 |
南朝(528) |
梁曹義宗堰湍水灌魏荊州,不沒者數(shù)版,城未陷。 此城即穰城,今河南鄧縣。[37] |
34 |
南朝(535) |
東魏婁昭攻樊子鵠,久不下,以(洙)水灌城。城降。 此城即瑕丘,今山東兗州西。[37] |
35 |
南朝(536) |
西魏攻曹泥,引(黃河)水灌城,不沒者四尺。 泥走東魏。 該城即靈州,今寧夏靈武東南。 |
36 |
南朝(547) |
梁蕭淵明攻東魏,去城十八里斷泗水立寒山堰灌彭城。 作堰二十四日成,去乘水攻城,為魏援兵所敗。 |
37 |
北朝(550) |
東魏攻西魏王思政於穎水,「起堰引洧水以灌城」。 該城即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 |
38 |
南朝(562) |
陳侯安都攻留異,因山壟之勢作堰。 引船入庫攻城。 |
39 |
南朝(568) |
陳湘州刺史吳明徹引長江水灌梁主所守江陵, 使「梁主出屯紀南(江陵西北)以避之」。 |
40 |
南朝(570) |
陳司空章昭達破安蜀城後下江陵。 章決江灌江陵。 |
41 |
南朝(573) |
陳吳明徹攻北齊,堰肥水灌城,城中死者十六、七。 拔其城。 |
42 |
南朝(577) |
陳宣帝命都督吳明徹北侵, 軍至呂梁,與周激戰(zhàn),堰清水灌城,列艦攻城不下。 次年決堰沖周人鐵木封鎖,以便退軍。 眾軍潰敗,吳被擒。 |
43 |
南朝(580) |
王謙將達奚惎攻周城,堰(嘉陵)江水灌城, 凡四十日,不拔,敗退。 |
44 |
唐(759) |
郭子儀圍叛將安慶緒於鄴城, 「築壘再重, 穿塹三重」,並「雍漳水灌之」。 |
45 |
五代(907~912) |
梁太祖遣丁會領兵攻宿州,刺史張筠堅守, 「丁會乃率眾於州東築堰雍汴水以浸城,筠乃降」。[72] |
46 |
五代(918) |
梁將謝彥章率眾數(shù)萬來追楊劉,築壘以自固。 又決河水,瀰漫數(shù)里,以限帝軍。[73] |
47 |
五代(923) |
段疑「自酸棗決河水東注鄆,以隔絕唐軍,號護駕水」。 鄆在今山東境內。[74] |
48 |
五代(955) |
高保融又「自西山分江流五六里,築大堰」,再開北海。[75] |
49 |
北宋(969) |
陳承昭「北引汾水灌(晉陽)城」, 又「決晉祠之水注之」,即「壅汾晉二水灌其城」。 [76]、[77]、[78] |
50 |
南宋(1196) |
襄陽守臣程九萬於府東北二十里修築鄧城堰一座, 「以防金兵衝突」。[79] |
51 |
南宋(1207) |
金兵攻襄陽失敗後,被荊鄂都統(tǒng)趙淳追擊。 金兵決漢水狙截追兵,未成。[80] |
52 |
南宋(1234) |
蒙古軍決開封城北二十里寸金澱(堤名), 灌宋趙葵入汴之軍。[37] |
53 |
明(1372) |
明大將馮勝攻打黑城 (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北), 久攻不下,築壩於弱水,斷絕黑城水源。 守城軍民最終因缺水全部困死。 |
54 |
明(1642) |
李自成起義軍與明軍總督孫傳庭交戰(zhàn)中互決黃河口, 河水自開封「潰北門入,穿東南門出。 注渦水。城中百萬戶皆沒。」 |
-------------------------------------
4. 結語
最後,根據表1所列戰(zhàn)例,還要指出如下幾點:
● 在時間上,
以戰(zhàn)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水攻次數(shù)居多,
而南北朝時期又集中在梁、陳兩朝。
● 在地區(qū)上,
黃河、淮河與長江流域均有水攻戰(zhàn)例。
● 關於被灌城。
在我國古代水攻中被灌2次以上的城有晉陽、鄴城、壽陽、彭城和江陵等。
這些城之所以被灌與其地勢較低不無關係。
比如江陵的地勢,據高志強文:「江陵城在1980~1983年的3年內曾遭漬4次,
其中1980年的一次,城牆牆基有3.16km被淹,
漬水面積達7km2,漬水深達0.6~1.5m。」
可見江陵地勢之低。
又如鄴城,其地勢也低,引漳水直接就可灌城:
「曹操、慕容垂、郭子儀之攻鄴,皆引漳水以灌其城。
此雖出於人為,亦於水勢乘高而下,能沈(同沉)平地故也。」
● 關於實施水攻的人物。
在我國古代水攻戰(zhàn)例中,同一個人實施過2次以上水攻的有曹操和吳明徹。
此外,南朝人程文季曾隨侯安都、章昭達和吳明徹等多次參與水攻和水戰(zhàn)(表1未詳述)。
他是一位嫻熟水攻的軍人。
「前後所克城壘,率皆迮水為堰。土木之功動逾數(shù)萬。」
他可謂敬業(yè)有加,「每置陣役人,文季必先諸將,夜則早起,迄暮不休」。
-------------------------------------
參考文獻
14朱詩鰲. 漫話我國古代水準測量.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報,1978年第3、4期
15 黎沛虹. 我國古代軍事水工概述. 中國水利·水利史志專刊,1984年第3期,1985年第5期
16孫子·行軍篇
17 艾其來編著. 孫子兵法精義.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
18 孫子十家注
19 吳子·論將
20 孫子·火攻篇
21 太白陰經·卷3·水攻具篇
22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11·水攻
23 通典·卷152·兵五
24 管子·問 第二十四
25 墨子·備城門
26 資治通鑒·卷15·漢紀七
27 太白陰經·戰(zhàn)具·守城具
28 李約瑟,魯桂珍. 關於中國文化領域內火藥與火器史的新看法. (李天生譯,蔣洪舉校) 科學史譯叢,1982年第2輯
29 許嘯天點注. 墨子, 1926年5月
30 Needham J.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31 鍾清林,黎沛虹,鄒輝霞. 中國古代水攻理論及其應用. 中國科技史料,2000年第2期
32 管子·霸形 第二十二
33 孫臏兵法·地葆
34 陳志強. 水利城建部門密切配合,江陵名城漬害初步控制. 湖北水利,1986年第3期
35 太白陰經·預備·鑿濠
36 墨子·附篇·備水
37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 中國水利史稿,上冊, 水利水電出版社,1979年
38 左傳
39 呂思勉. 先秦史,第九章
40 荊州記
41 國語·卷8·晉語二
42 資治通鑒·卷1·周紀一
43 國語·卷15·晉語九
44 水經注·卷6·晉水注
45 韓非子·卷16·難三
46 史記·卷44·魏世家
47 史記·卷43·趙世家
48 古本竹書紀年 (轉引於 水經注·卷5·河水五)
49 資治通鑒·卷2·周紀二
50 史記·趙世家
51 資治通鑒·卷4·周紀四
52 水經注·卷28·沔水中
53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
54 史記·卷29·淮陰侯列傳
55 後漢書·卷19·耿恭傳
56 魏志·呂布傳
57 魏志·袁紹傳
58 三國誌·吳志·孫權傳
59 三國誌·吳志·諸葛恪傳
60 資治通鑒·卷74·魏紀
61 晉書·石苞傳
62 三國誌·卷58·陸遜傳
63 資治通鑒·卷21·宋紀四
64 南史·卷25·垣崇祖?zhèn)?br>65 梁書·卷12·韋睿傳
66 梁書·卷18·康絢傳
67 資治通鑒·卷170·梁紀四
68 周書·卷28·陸騰傳
69 陳書·卷11·章昭達傳
70 南史·卷66·吳明徹傳
71 資治通鑒·卷221·唐紀三十七
72 續(xù)通典·卷104·兵十三
73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
74 新五代史·段疑傳
75 輿地紀勝·卷64·江陵府上
76 宋史·卷2·太祖紀二
77 讀史方輿紀要·卷40·山西二
78 晉書·慕容垂傳
79 讀史方輿紀要·卷79·湖廣五
80 湖北通志·卷68·襄陽守城錄
81 南史七·漢高祖本紀
82 南史五十一·長江宣武王懿
83 魏書·卷12·孝靜紀
84 梁書·卷39·單侃傳
85 周書·卷2·文帝紀
86 北史·卷26·王思政傳
87 魏書·卷95·慕容垂傳
88 春秋·公羊傳
89 春秋·谷梁傳
90 資治通鑒·卷20·宋紀三
91 禹貢錐指
92 畿輔安瀾志·漳河
93 陳書·卷10·程靈洗傳子文季
94 明史·卷309·李自成傳
95 資治通鑒·漢紀十三
96 魏書·太宗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