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除了三國名將外,一般人對其他各朝代的將帥都不了解。
為此我找了一些春秋戰國的名將,介紹給各位。
巴哈好像也沒人寫過這樣的文章,我就開篇來介紹好了,
如果反應不錯,我就多寫幾篇。
春秋戰國是個迷人的時代,只要你有通天的本領,
能夠讓國家變法圖強,使國家轉危為安,國君也不惜以權勢及名位相酬;
一夜之間便可由布衣百姓,一躍成為位極人臣之將相;
而吳起便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人物。
這一篇整合吳起各方資料而成,給各位認識一下,這位絕世奇才。
下文會附上史記的文獻資料,加白話翻譯。
--------------------------------------
.初展身手吳起像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吳起是戰國時代的衛國人。
家境富裕,卻無紈袴子弟的習氣。
相傳他年輕的時侯,晝則舞槍弄棒,研習兵法,夜則挑燈夜讀,深研聖賢之道;
自以為學識足以創出轟轟烈烈的成就,沒想到卻處處碰壁,始終不得出將入相的要領。
於是他去往人文薈萃的魯國,拜在名儒曾參門下,重新苦研學問。
但因功名之心過烈,母歿不歸,有虧孝道,而被曾參遂出師門。
而後他決心立功沙場,專心一意的研究領兵佈陣,克敵致勝之法,終有所成。
適值強大的鄰邦齊國興兵犯境,一時之間魯國手足無措,無將軍敢領軍抗衡,
於是魯穆公只好下求賢令,四處求賢。
這時有人向魯君推薦吳起,說吳起精通兵法足以堪任抗齊重任,
但又有人說吳妻為齊女,恐怕有所不便,魯穆公因此下不了決定。
吳起得到消息,深恐他成功立業的機會稍縱即逝,
為了讓自已一展長才,於是狠下心腸,一刀殺死妻子,以明自已忠於魯國的決心。
魯穆公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啟用吳起為將軍,率兵抵禦齊國。
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
在吳起的帶領之下,魯國終於打敗了強大的齊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在魯國論功行賞,吳起有大功於魯,理應得上賞,然而魯國乃禮義之邦,
對於吳起殺妻求官,母歿不歸,等作為大不以為然;
認為不孝之人焉能期望其盡忠,無愛之心又豈可交付國家之重任?
且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
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
「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
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
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
逃出衛國而東去。
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此後他就在曾申門下學習。
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
曾參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係。
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
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
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了。
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了衛國。」
加上吳起之家鄉衛地的人民,對他的行徑也無好話,人人如是評論,
魯穆公只好從善如流,只感念吳起的功勞,但卻解除了吳起官位。
但吳起此時已使天下知其威名,魯國即然不能相容,
他聽說魏文侯很賢明,乃西行前往魏國求仕。
---------------------------------
.任仕於魏戰國七雄圖
這時的魏國君主是魏文侯,乃一代名君,以尊賢禮士而聞名於戰國時代。
這時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魏國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
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
國家基本上還在改革中…
而趙國和韓國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
由於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
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
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
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
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
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
魏文侯勸趙獻侯打消分化韓、魏,從而各個擊破的念頭。
他說,魏和韓比較弱,必然會聯合起來對抗趙國,以免被趙消滅。
韓、魏都清楚聯合趙國攻擊對方是自取滅亡,與趙國平分對方的想法更是與虎謀皮。
形勢使韓、魏必須聯合。
魏文侯勸韓武子也不必因為趙氏的威脅而聯合魏氏進攻趙氏,
以圖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趙氏的威脅。
韓、魏聯合攻趙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趙國的實力太強了,韓、魏聯合也只不過與趙國能打個平手。
雙方硬拚的話,必然是兩敗俱傷。
而且即便趙氏被擊敗了,韓、魏也必然會繼續內鬥。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
晉地披山戴河,比較封閉,
身處其中的趙、魏、韓只有趙國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鄲兩個觸角,
但由於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通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
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
如果內鬥,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誰都無法發展。
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
對於魏文侯的聯合發展策略,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
但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通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
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鬥,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由於趙氏在北,韓氏在東,
韓氏的發展方向是魏氏、韓氏南面的鄭國,
魏文侯便把發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
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
秦軍對魏國的入侵進行反擊。
經過幾番較量,渡河的魏軍佔住了少梁這個重要的軍事據點。
秦軍一面圍攻少梁的魏軍,一面在黃河沿岸建造防禦工事,阻止更多的魏軍渡河。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於是魏文候以為將,擊秦,拔五城。就在這時侯,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衛人吳起。
文侯問大臣李悝說:「吳起為人如何?」
李悝說:「吳起貪榮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馬穰苴也不能超過。」
這裡提到的司馬穰苴就是田穰苴,是齊國繼姜太公之後齊國最著名軍事家,
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世稱司馬穰苴。
他還有一部司馬法的兵書,流傳於後世,
李悝這句話對吳起的評價可說非常的高。
魏文侯一聽,對吳起的指揮才能也很欣賞,就任命他為將軍,率軍攻打秦國。
---------------------------------
.大勝秦國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
就任命他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
凡能身著全副甲冑,執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
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
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
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
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材士以明法。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
睡覺時不鋪蓆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
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
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
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
母親說:「不是這樣。
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
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
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在吳起上任後,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
吳起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
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秦國舉國震怖。
如果吳起攻破鄭,進入渭河平原,
就等於控制了秦國的糧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國的糧食基地。
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
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都雍,秦國就會有滅國的危險。
吳起攻秦的目的是滅秦,這讓秦人十分恐懼。
秦簡公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鄭,
一方面派遣使者請齊、楚出兵攻擊魏國,減輕秦國的壓力。
齊宣公和楚簡王見魏國的主力集中在西線攻秦,
便向魏國的幾塊飛地進攻,連連得手。
秦簡公見齊、楚得手,
便命令西河防線的秦軍切斷吳起的退路,與駐守鄭的秦軍夾攻吳起。
魏文侯對於齊、楚對魏國東方飛地的進攻,沒有理睬,督促吳起繼續攻秦。
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魏軍大勝。
魏太子擊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指揮黃河東岸的魏軍渡河。
太子擊率軍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
秦國的西河防線被魏軍徹底突破了,大批的魏軍進入秦國。
吳起指揮渡河的魏軍對秦國在西河地區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
陸續佔領了臨晉、王城、元裡、洛陰、合陽、陰晉…等城。
由於秦國的政治腐敗,西河的百姓對秦君很失望,反而對軍紀嚴明的魏軍很歡迎。
吳起把魏國的利民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
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軍在西河站住了腳。
西河的秦國百姓很樂於為魏軍服務,
吳起在西河的兵員、給養得到了就地補充。
吳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進入秦國散佈秦軍戰敗、魏軍仁義的言論,
秦國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國內局勢更加不穩了。
秦簡公命令國內一級警戒,嚴查來歷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裝起來,準備戰鬥。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佔據了西河地區,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
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置了上郡。
魏國又佔領了陝,控制了西方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
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
魏文侯在洛水的東岸修築了一條長城,
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以西。
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
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
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
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這一時期的吳起「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
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
.吳起論為政之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
武侯曾與吳起一起乘船順西河而下,船到中流,
武侯說: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吳起對他說:
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
從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
但不講求德義,大禹把它消滅了。
夏桀所處的地方,左邊有黃河和濟水,右邊有泰華山,伊闕在南,羊腸在北,
施政不講仁愛,商湯將他流放了。
殷紂王的國家,
東面有孟門,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黃河在南面流過,地勢也無比險要,
但施政不講道德,周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治理國家在於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
如果君主不講德行,就是一條船中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
武侯說:
你說得很對。
一個母歿不歸,殺妻求官的人,居然說出這麼一篇勸君上修德立仁的話,
而且這儼然就是一篇千古不變的為政之道,太令人吃驚了。
---------------------------------
.吳起的氣度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吳起任西河的守將,威信很高。
魏國選相,很多人都看好吳起,可是最後卻任命田文為相。
吳起很不高興,他向田文說:
請你和我比一比功勞可以嗎?
田文說:
可以。
吳起說:
統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為國犧牲,敵國不敢圖謀進攻我們,你比我怎樣?
田文說:
我不如你。
吳起說:
管理各級官員,親附人民,使財力充裕,你比我怎樣?
田文說:
我不如你。
吳起說:
鎮守西河地區,使秦軍不敢向東擴張,韓國和趙國都尊從我們,你比我怎樣?
田文說:
我不如你。
吳起說:
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職位都比我高,這是為什麼?
田文說:
國君年少,全國憂慮,大臣沒有親附,百姓還不信賴,
在這個時候,是由你來任相合適呢?
還是由我來任相合適呢?
吳起沉默了很久然後說:
應該由你來任相。
田文說:
這就是我所以職位比你高的原因。
吳起知道自己這方面的確不如田文而甘拜下風。
---------------------------------
.被小人所害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彊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魏文候去世,武侯繼位,
此時的吳起以鎮守西河數十年壓得秦國不敢絲毫動彈而名震天下。
和魯國的那些將軍一樣,魏國的大臣也恨透了這個名聲極臭,才能卻又極高的傢伙。
宰相公叔一直想離間吳起,可是武侯卻對吳起青眼有加,
居然有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起。
公叔也是駙馬爺,但是他的才能比起吳起天差地遠,
吳起要是也當了駙馬,自己的相位只怕不穩。
可是魏武侯既然早就聽說了吳起殺妻求將的傳奇故事還有心嫁女,
只怕他也不在乎別人挑吳起人品的刺。
不過公叔另有妙策,設計了一個更為精巧的圈套讓吳起自行跳入。
一次他在魏王面前說,吳起此人反復無常,
不知他到底對魏國的忠心如何,不妨試他一試。
魏王也一直有些隱憂,忙問如何試。
公叔進言,您不是打算把女兒嫁給他嗎,
明天召他進宮,直接問他願不願意做我們魏國的駙馬。
吳起此人向來趨炎附勢,您也清楚。
如果他對魏國真心的話,肯定滿口答應,如果他藉口推辭,那就明擺著是有貳心。
魏王連連點頭。
當晚公叔請吳起到自己府上做客。
吳起興高采烈地坐在席間,卻愕然發現堂堂一國之尊的相國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
不住手地端酒上菜,親自服侍公主夫人,其媚顏卑下甚至還不如僕人,不由得大吃一驚。
散席後公叔拉著吳起入內室,
向他大吐苦水,極言駙馬生涯的辛酸苦辣,
吳起感慨良久,好言相慰。
自然,這是公叔和公主聯手演的好戲。
第二日,魏武侯問他是否有意迎娶公主,
吳起立時大驚神色,轉念一想,做駙馬雖然一步登天,
但不料竟是如此辱人,我吳起就不信憑自己的才幹混不出頭,駙馬不作也罷。
於是婉言謝絕。
魏武侯登時神色不善,知道相國所說不假。
吳起察言觀色,明瞭自己已經得罪了魏王,只得再次出逃。
相傳當吳起順著黃河南下之際,
望著河西千畝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飄揚的軍旗…
一向心腸剛硬,打仗無所不敵的吳起第一次淌下熱淚,
到底這是塊自已為之熱血奮鬥數十年的土地阿,
自己一走,只怕很快要易手。
這就是著名的吳子之泣西河的典故。
吳起並沒有料錯,數年後秦國輕鬆攻取了這塊心腹要害之地。
---------------------------------
.吳起之死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鬬之士。要在彊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最後吳起到了楚國,他的生命的終點也在那裏。
楚國在楚惠王時,歷史進入戰國時代,
其間,楚國和諸侯列國戰戰和和,並無大的建樹,
一直延續到簡王、聲王。
後來聲王被「盜」所殺,楚聲王之子楚悼王,他被國人擁立為君。
公元前400年,韓、趙、魏合兵數次攻楚,向楚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在大梁、榆關被三晉打敗,
他為了光耀楚國昔日的風光與霸權,立志圖強而求才若渴。
就在這時侯,吳起來了。
楚悼王聞說吳起才絕當世,立時拜他為相,
一生苦求功名的吳起到此算是功德圓滿。
吳起深感楚王的知遇之恩,在他的銳意改革之下,整個楚國蒸蒸日上,
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國庫收入翻了數倍。
他首先嚴肅法紀、頒布新的律令;
第二,淘汰冗員;
第三,廢除公候世襲受爵制度,強迫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種地。
吳起所頒布的法令多帶有強制性色彩,
和他自己向魏武侯所倡導的以德治國行仁政的主張大相逕庭,
對內對外都是獨斷專行,強力推行新政。
完全以刑、罰替代了德化與仁愛治國。
但是,這種形態的改革在當時成就是顯著的。
吳起把這些方面的改革而節省下來的資金,全部都用來供給軍隊將士,目地就是強兵!
從西元前387年到381年,短短的六、七年的時間裡,「諸侯皆患楚之強」。
富國強兵後,吳起還幫楚重建霸權。
不但南平百越之地,北並陳蔡兩國,向西再次和老冤家秦軍交手,
又再次把秦軍打的潰不成軍,從此秦軍上下一聽到吳起的名字人人頭大如斗。
要擴張就不可避免地北上和魏國作戰,
面對昔日自己花極大心血一手調教出來的精銳魏軍,
吳起毫不手軟,屢屢重擊,攻佔了無數城池。
楚國藉此終於積下了其後躋身戰國七雄的本錢。
但凡改革,都難免要得罪人,
秦國的商鞅因變法最後不免被秦人五馬分屍,
而吳起素來貪鄙傲氣,行事酷辣,得罪的人遠較商鞅為多。
最嚴重的是,他的新政剝奪了楚國舊的宗族貴冑們的權益,
他們都十分的怨恨吳起,大有不共戴天之勢。
楚悼王活著的時候對他恩寵有加,等楚王一死,吳起自己就難逃善終。
其實以吳起的精明,他自已也知道這一點,
本可以在楚王病重的時候再次走人,但他實在太累了,
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被人陷害,跑路,這次真的不想再逃了。
楚王死後,楚國的舊貴族果然趁機作亂,不殺吳起勢不罷休。
舊貴族們在楚悼王停屍宮中,就迫不及待地掩殺進去,
吳起大窘,慌亂中退到楚王的棺木旁頑抗,
最後乾脆躍入棺中,抱著楚王屍體不動,
那些亂軍殺紅了眼,一陣箭雨,將吳起和楚王的屍體一併射成了刺蝟。
吳起此舉,大有深意,這是中了一輩子反間計的他,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反間計。
新楚王登基後,名正言順地把那些朝楚悼王屍體上射箭的人抓起來全部族誅。
雖說這些人都有擁戴他登基的大功,
但俗語有雲,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們今朝既然敢犯上妄為,他日難保不再犯。
只是又要殺得俐落,又要安穩眾心,不致遭人非議,
甚至激起叛亂,就難得很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勾踐那種狠戾的心腸和手段。
吳起的確送給新楚王誅殺功臣的絕好藉口,促他下定決心,
當然最主要的,是替自己報了仇。
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
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
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把他們全部殺了,
因射刺吳起而同時射刺中了悼王屍體的人。
由於射刺吳起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當然的楚國的變法也因二人的死而結束。
吳起像
---------------------------------
.後感不管那方面來看,吳起不但是良相,更是個良將。
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文韜武略,出類拔萃。
然而太史公司馬遷這樣評說:
「吳起說武候以形勢不如德,然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司馬公說,吳起向魏武侯評說治國的宗旨,
與其仰恃山河的險固不如實施德政更為可靠。
然而,一旦到了自己為政的楚國,卻又不修德政,
反而以刻薄、暴虐、寡恩待人行政,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做人不可言行相悖啊!
實實的為他深感悲哀了。
吳起與魏武侯的那段「在德不在險」(《資治通鑒》)的著名論斷,
讓多少讀史人至此都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一位以殺伐為業的兵家能如此把德治看的高於一切,真真是難能可貴!
可惜的是吳起雖然打仗是贏家,改革有魄力,
但卻有人格特質的問題,殺妻棄母,心高才傲,才會一直被小人所中傷。
而他太過於追求功名與富國強兵的心,卻將他自已逼至絕路。
一代人傑就此殞落,令人不禁感嘆。ORZ...
---------------------------------
.關於吳子兵法《吳子兵法》,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
相傳戰國初期吳起所著,戰國末年即已流傳。
《漢書·藝文志》稱「吳起四十八篇」,
《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載為一卷。
今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刊本,
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分上下兩卷。
《吳子》是在封建制度確立後,
戰爭和軍事思想有了顯著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這時,軍隊成分的改變,鐵兵器和弩的廣泛使用以及騎兵的出現,
引起了作戰方式的明顯變化。
它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戰爭理論、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方面的觀點。
《吳子》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把政治和軍事緊密結合起來,
所謂「文德」,就是「道、義、禮、仁」,並以此治理軍隊和民眾。
認為「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強調軍隊、國家要和睦。
所謂「武備」,就是「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必須「簡募良材,以備不虞」。
它把戰爭區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
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吳子兵法》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兵家理論著作。
《韓非子·五篇》說:「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
可見此書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北宋時被定為《武經七書》之一,更說明了它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現在日英法俄均有譯本。
以下就截取幾段,各位有興趣不仿看看…
圖國吳子曰:
凡治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然戰勝易,守勝難。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治兵武侯問曰:
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
以治為勝。
又問曰:
不在眾乎?
對曰:
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
治兵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
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論將凡人論將,常觀於勇。
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
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故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
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
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如始戰;
約者,法令省而不煩。
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將之禮也。
故出師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論將吳子曰:
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
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
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
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為事機。
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陳,馬閒馳逐,是謂力機。
知此四者,乃可為將。
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
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敵。
得之國強,去之國亡。
是謂良將。
應變武侯問曰:
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
避之於易,邀之於阨。
故曰:
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
今有少(年)[卒]卒起,擊金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
故曰:
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料敵吳子曰:
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
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寐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
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飢渴,務於取遠。
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
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
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
八曰:陳而未定,捨而未畢,行坂涉險,半隱半出。
諸如此者,擊之無疑。
勵士武侯召吳起而謂曰:
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
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
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
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
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
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
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
.歴史上的評語太史公曰:
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柏楊評吳起:
吳起何負於魯國?被疑逃亡。
何負魏國?又被疑逃亡。
何負於楚國?更遭殺身之禍。
吳起的遭遇,正是一個封建社會中,心直口快,胸無城府,
卻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識份子的悲劇。
殺妻求將,從稍後再沒有人抓這個小辮子,
可證明只不過是政客們所使用的一種鬥臭手段。
魯國在他手中不再受侵略,魏國在他手中強大,衰老的楚王國在他手中得到重生。
忠心耿耿,才幹之高,歷史上很難找到匹敵,竟不容於當世,
不禁為吳起悲,也為那些國家悲。
伏到國王屍體之旁,能在死後復仇,這種智謀,也無人能及。
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對他始終重用,歷史可能重寫。
---------------------------------
.最後是遊戲中的吳起在光榮三國志11代中,吳起以隱藏古武將身份登場。
是個統、智、政,皆破九十的怪物型角色。
更是個兵種全A的打仗全才,可惜沒有一項是S。
個人是覺得槍、戟、弩、可以上調到S,好張顯他十戰九勝的實力。XD
吳起(B.C.440-B.C.381)
統率 |
武力 |
知力 |
政治 |
魅力 |
特技 |
生年 |
97 |
70 |
95 |
96 |
67 |
鬼謀 |
B.C.440 |
槍兵 |
戟兵 |
弩兵 |
騎兵 |
兵器 |
水軍 |
歿年 |
A |
A |
A |
B |
A |
A |
B.C.381 |
漫畫、小說,我就沒研究了,看看有沒有人想補充一下。冏
---------------------------------
資料來源
史記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還其他大大小小的網站或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