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行文,從平鋪直敘的口吻突然轉變為疑問的語氣--這就叫「設問」。
這樣的轉變是種刺激,刺激思考。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表現對事物的興趣,
探索世界並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就是提出問題來--而這正是設問的本源。
因心中有疑問而提出問題希望得到解答,是設問最直接的、但非唯一的作用。
使用「設問」可能真有疑惑,也有可能心中已有解答,只是要激發動方思考。
進一步地來說,「心中已有定見」的設問是挑起他人的疑問,然後尋求解決,
藉著自己疑問的解決來要求、達到他人疑問的解決,我想這是比較高的境界。
以佛教觀點來看「因疑問而發問」、「心有定見而挑人疑而詢」兩者的差異:
*前者是找尋「自覺」,達到自我的圓滿,是獨登彼岸的小乘精神;
*後者是追求「覺他」,促成他人的修業,是普渡眾生的大乘精神。
當然,也不一定要想的這麼形而上學、富有宗教色彩,但這確是很好的類比。
我們知道、設問種類共分三種,套上面的說法,提出「疑問」是自覺的表現,
而激問、提問則是教化他人--但有些不同:
一、「疑問」提出自身的疑問想要獲得的解答。
如: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有人在嗎?我是偉大的XXX,還不快放我出去!
二、「激問」拋出問題使讀者思考,不給予解答。也有可能答案就在問題的反面。
如:世間是否真的充滿了絕望?我站了起來,仰望著天空繁星點點亮了起來。
三、「提問」是有問有答的形式,這種透過上下文進行自問自答的方式也很常見。
如:有沒有讓枯萎的「心之花」再度綻放的特效藥?沒有,沒聽說有這回事。
設問句比起單純的直述句或判斷具更能吸引人。而引起注意就是設問句的基本原則。
當然,就表現的手段,以及位置,設問引人注目的效果本身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一、用於篇首提起全篇主旨: 文章開頭提出問一些問題來,是一種很吸引人的手法。
二、用於文末製造文章餘韻: 利用最後的問題,使意不隨言盡,造成文章餘味迴盪。
三、首尾均用構成前後呼應: 以問句起、問句收,造成了種收尾相連而強調的感覺。
四、連續設問用以加強語氣: 藉由不斷設問帶起讀者心緒,激化情緒、意象的表答。
比如說,這篇就是一和四的混用的成果,在文章最前頭用連續的激問展開文章的主題,
我想:只要熟悉這些變化、並勤加練習,寫出引人思索、腦力激盪的文章應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