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邏輯推理常常須借助語言進行,因此邏輯又與我們的日常語言有密切關(guān)係。事實上,學好邏輯往往能幫助我們在進行討論、辯論或?qū)懳恼聲r更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以上所述是從應用的角度看日常語言與邏輯學的關(guān)係。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從更基本的角度看這種關(guān)係。從某一角度看,邏輯學(這裡主要是就「命題邏輯」Propositional Logic、「謂詞邏輯」Predicate Logic和各種「模態(tài)邏輯」Modal Logic而言的)的研究對象就是日常語言中某些極常用詞項的意義。意義是有多方面的,邏輯學所關(guān)心的主要是真假的問題,因此邏輯學所研究的意義問題主要是指真假(「真」和「假」兩者統(tǒng)稱為「真值」Truth Value)問題。傳統(tǒng)邏輯最深入研究的「和」、「或」、「非」、「如果...則」、「當且僅當」、「所有」、「存在」、「必然」、「可能」等詞項在決定句子的真值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可是傳統(tǒng)邏輯所研究的詞項畢竟數(shù)量很少,對於日常語言中大量存在的其他推理現(xiàn)象無法作出解釋。
隨著邏輯學的發(fā)展,在20世紀邏輯學家開始把研究對象擴大至更多詞項和語言現(xiàn)象,形成了「邏輯語義學」(Logical Semantics,又稱「形式語義學」Formal Semantics或「自然語言邏輯」),即運用邏輯學方法(主要是數(shù)理邏輯)研究語義問題的學科。自從邏輯學家蒙太格(Montague)在20世紀80年代把數(shù)理邏輯方法應用於語義學研究並創(chuàng)立「蒙太格語法」(Montague Grammar)(註4)以來,邏輯語義學獲得迅猛發(fā)展,繼蒙太格語法及其數(shù)種改良方案之後,又先後出現(xiàn)「廣義量詞理論(Generalized Quantifier Theory)、「話語表現(xiàn)理論」(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情境語義學」(Situation Semantics)、「動態(tài)語義學」(Dynamic Semantics)等理論,大大擴充了傳統(tǒng)邏輯學的研究範圍,這裡且以廣義量詞理論為例說明此點。
傳統(tǒng)的謂詞邏輯只研究兩種量詞 - 「所有」和「存在」(即「至少有一個」)。廣義量詞理論則把研究範圍大大擴展至自然語言中幾乎所有想得出的量詞(注意:廣義量詞理論中的「量詞」Quantifier相當於語法學中的「名詞詞組」及其修飾語和限定詞,這一點跟傳統(tǒng)邏輯所說的量詞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兩個」、「兩個人」、「很多」、「大多數(shù)人」、「最多十個」、「張三」、「張三的」等等。此理論利用集合論的語言使各種量詞的意義精確化,並對某些與量詞有關(guān)的推理作出了研究和解釋,例如我們可以從句子「很多人吃了雪糕」和「雪糕是甜品的子集(Sub-Set)」推得「很多人吃了甜品」。上述這種推理在傳統(tǒng)邏輯中是無法說明的,但在廣義量詞理論下則獲得很細致的說明。
除了上述的各種邏輯詞項外,自然語言中還有很多推理是跟詞義有關(guān)的,例如從句子「張三是一個單身漢」可以推得「張三是未婚的」,因為在「單身漢」的詞義中含有「未婚」的意思。這種推理廣泛存在於日常語言中,但在傳統(tǒng)邏輯中卻是無法說明的。由生成語法學分枝出來的「生成語義學」和「分解理論」便嘗試使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這種現(xiàn)象,其後邏輯語義學則使用「語義公設」(Meaning Postulate)的方法,把不同詞項之間的推理關(guān)係(例如「單身漢」與「未婚」)設定為邏輯系統(tǒng)中的「公設」(即「公理」),這樣便可把日常語言中的很多推理解釋為根據(jù)意義公設進行的推理了。
註4:蒙太格語法的名稱中雖含有「語法」一詞,但其理論其實以語義研究為主,故應歸入語義學而非語法學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