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看不見卻始終存在的難題-《時間之書》(Zeit)

北川靜 | 2024-09-06 18:36:23 | 巴幣 2 | 人氣 54

《時間之書》(Zeit)
 
本來要來整理一下亨利柏格森《創造的進化論》,忽然想起這本也做過筆記,而且好像可以放在一起看,都跟時間有關,就花點時間整理一下。
 
這本不是純科普走向,想看科普向的,可能可以直接看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是從每個時代人類對於時間的觀念和看法做為切入點。換句話說,時間觀念跟道德觀點一樣,是隨著時間在流變的。
作者學識豐富,筆法平易近人,麻瓜如我都看得懂。
如果對時間這個主題有興趣,這邊也推薦一下牛津通識讀本《時間的歷史》。
 
以下書摘心得
 
一、無聊的時間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會感覺無聊。
當你在忙的時候,就不會感受到時間的存在。
只有當你無聊的時候,才會感覺到時間。
最能感受時間的狀況就是無聊,無聊是一種空虛的等候。
 
齊克果認為,無聊是文化和歷史的原動力。
「因為無聊,所以神造人。亞當無聊,所以有了夏娃。人無聊,所以造通天塔。所以,人會無聊,無聊就需要消遣。但消遣就有墮落的危險,墮落到空虛之中,那就是真正的原罪。」
 
在中世紀,無聊是有罪的。
無聊是懶惰的一種,這是宗教上的重罪,屬於心靈的怠惰。
 
十七世紀帕斯卡解釋人如果覺得無聊空虛,就是否定神的存在,不讓神去填滿你的時間。沒辦法安安靜靜待在房間裡,靜不下心,受不了獨處的神聖生活。
人類為了擺脫無聊,最好的方法就是只好到外頭消遣作樂。
 
所以對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徒來說,無聊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一個形上學的問題,是沒有得到救贖者的病癥。
 
這樣觀念,在人本主義出現之後出現了翻轉。海德格就認為,無聊是有正面意義的。人在感受到巨大的空虛之後,最後會放棄消極的存在,開創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二、開始的時間
時間是怎麼開始的?
在早期的基督教思想裡面,萬物來自不可測的神性。
 
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神在唱歌,我們的世界只是其中一個音符,一個字母的最小片段。在我們有限的時間裡面,永遠無法知道整個歌的旋律,它是怎麼抑揚頓挫,怎麼開始,怎麼結束。」
 
上帝創造天地,從無中生有。
宇宙的開端,來自一個無法解釋的自發行為。
神創造了宇宙,創造了人。
人會生,會死,無法永久存在,所以必須仰賴不斷注入的神恩。
神恩就是愛,因為有愛,我們才存在。所以基督教說,我們都是神的孩子。
 
所以,當時的人會覺得自己跟親生父母沒有什麼關係,反而跟神更親近。
在神恩之下,他們可以拋開人與人之間的包袱,反而會有一種主動開創的勇氣。
 
當神在世界失去了舞臺,人的誕生成為父母獨斷的決定。
不經過一個人同意,就把另一個人帶到世界。(海德格語)
基於這個前提,父母有責任給予孩子自我決定的能力,
不被別人支配,可以自我創造。
這就是理性的喚醒,康德稱之為「第二次誕生」
 
漢娜鄂蘭將這樣的觀點,擴大到社會群體。
應對人給予開放創造的機會,在體制規則下互相合作,各自開創未來。
 
 
三、憂慮的時間
人會思考,因為有了過去的記憶,所以可以思索未來,進而產生憂慮。
人終有一死,這是確定的,可是不確定何時,所以會產生憂慮。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優里庇德斯曾寫過一個寓言。太初的人不但知道自己會死,還知道自己哪一天會死,因此整天唉聲嘆氣。後來普羅米修斯讓他們忘記了自己的死期,於是人類變得勤奮能幹。
 
但對海德格來說,剛好相反。他認為對死亡的認知,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假設。
「搶先奔向死亡。」認知自己大限的能力,正是人類獨一無二之處。感覺自己是有時間性的,因此擁有種種可能。
四、社會化的時間
時間是不斷連續發生的事件,沒有事件,就沒有時間。
在沒有時鐘之前,人類是用大自然的自然規律和節奏,當作計算的工具,分割時間的度量單位,例如日月星辰的運行。
後來有人發明了各種人造之物,來計算時間。例如沙漏、水鐘。
大約十四世紀,人類發明了時鐘。
時間本身是不可捉摸的東西,但從此之後,可以透過時鐘來度量。
自有時鐘以來,它對人的共同生活影響甚鉅,人類用他來互相協調和規劃安排,協定出社會活動的時間基準點,時間成為一種社會化的概念。
 
時間的同步化、全球化、均質化,進而出現了「準時」的概念。
運輸系統背後所象徵的工業化,人們開始必須配合蒸氣,機械的運作來工作。
人類被迫成為時間的一環,從自然生理時鐘,改變成機械時鐘。
時間開始用每分鐘計算,透過合理的排除「浪費時間」的行為,讓人類的產能最大化。做什麼都要看時間,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睡覺,上班下班約會。
浪費時間,成為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時間是社會化的重要機制,另一個機制是金錢。
時間可以換取金錢,可以獲得對未來的承諾(信用卡)。
也可以用未來的機會,換取現在的金錢。(有人買下你的時間叫你去工作)
 
屬己時間。
過去的人一輩子都在屬己時間。
現代遠距視訊、電話、社群網路,人類的屬己時間幾乎是零。
我們的屬己時間被資訊的狂潮闖入淹沒。
在這之前,一切的傳訊都保留一種「靈光 Aura」(班雅明語)。
許多原本是遠方的東西不再是遠方,血淋淋呈現在眼前。
失去了靈光,人們說這是現實,可是真的是嗎?難道這不也是被挑選的現實嗎?於是,「現在」也成為一種操弄的技法,設法讓人特定的事實,產生特定的想法或偏見。
 
五、時間管理
現代化工業社會裡,勞動者在一定的時間裡,出賣自己的勞力,賺取金錢。  
時間變成一種商品,時間就是金錢,也變成一種投資、投機的工具。
像是期貨,就是預測未來某種東西的價值變化,從中獲利或虧損。
信用卡也是預測未來我有多少錢,所以先給我用。
保險也是,預測未來有多少風險,和公司對賭。
金融危機就是賭一個太大,大家一起爆掉。
 
六、人的一生和世界時間
 
時間無始無終,橫無際崖,人類身在其中,因而感到恐懼。
透過四季更迭、日月週期、潮汐、植物生命週期循環,周而復始。
從中觀察到規律,緩和了人類對時間的恐懼感。
透過自然歷程,訂下播種、收成、漁獵,人類為了配合自然節奏,而訂下社會習俗、文化、儀式,形成一個有時間循環的生命觀,宗教觀。
 
基督教的世界裡,時間有開始,也有結束。
因為不知道末日什麼時候要來,所以必須去仰賴神恩。
而這樣的時間觀念,也延續到現代的時間觀念,只是崇敬的對象已經不是神,而是其他東西。
 
隨著科技演進,過去對神的想像已經壞滅,取而代之的是科學。
科學延伸對世界的想像。對宇宙的探索,更體現了人類的渺小,至今不衰。
 
七、宇宙時間
這一章基本上就是時間概念的歷史從希臘哲學一直到愛因斯坦、海森堡。
比較有趣的是這邊引用了羅素的一段話:「我們在小舟裡極目四望……黑暗的大海,我們在它翻騰的波浪當中漂流了一個鐘頭。一陣冷風從宇宙的長夜裡吹進我們的庇護所。人類身處充滿敵意的力量當中的整個孤寂感襲向個人的心靈,他只能以僅有的勇氣對抗宇宙的整個重量,那重量對於心靈的希望和恐懼完全無動於衷。」
很有非理性主義的味道,一種洛味。但羅素應該不是走這一派的。蠻有意思。
 
 
八、屬己時間
 
在自然狀態下,屬己時間指的是人體內在的生理時鐘。
在過去,屬己時間和自然時間是相對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個人在每個地方,也都有不盡相同的時間感。
進入現代化工業化,世界的時間被均一化,屬己時間也被迫均一化,為了保有屬己時間,屬己時間不再只是自然概念,也變成政治議題。
 
這邊有提到一個屬己時間的延遲,進入現象學的範疇。胡賽爾和索馬提出的預想留存、共現,最後出現延異(符號隨著時間無限擴散 造成意義的差異和延遲 最終使得世界不存在不變的意義)
 
九、和時間玩遊戲
 
人類雖受到時間宰制,無法突破時間的流動。但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反抗,那就是透過文學、戲劇、史詩、音樂,跟時間玩遊戲。
在這個第二現實當中,人類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和不同時空的人溝通對話。
這就是創作者的價值你各位。
 
 
十、成熟的時間與永恆
 
人類總是追求永恆。
 
蘇格拉底說:「時間就是無限的現在所組成。每個當下就是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維根斯坦說:「如果我們不把永恆瞭解為無限時間的延續,而是把它視為非時間的話,則永恆的生命就屬於活在現世的人。」
 
全神貫注的片刻,我們可以暫時喪失時間意識。這是一種成熟的時間,停駐的當下。這是一種如魔法般的瞬間,身處其中似乎就可以超越時間,靈光乍現的時刻
,在某些藝術作品、小說當中,作者在裡頭獲得永恆。死而不亡者壽。
 
古希臘身體消滅、靈魂不滅的概念在中世紀之後被基督教所覆蓋。
基督教沒有靈魂不滅的概念,而是完整的復活,這與自然循環的概念脫節。
 
古希臘醫生阿爾克邁恩:「人之所以會死,那是因為他沒有學會把終點和起點連在一起。」
 
這讓我想到姜峰楠的〈你一生的預言〉。
或許人類與時間,到頭來都是一個「O」。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