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哥吉拉-1是直面1954年元祖無印,時隔70年的呼應。
對臺灣等非日本觀眾而言,哥吉拉是「怪獸特攝」的代名詞,重點在看怪獸打架而非人類演員文戲—不客氣地說,這是僅僅適用於部分昭和哥吉拉的表面印象,70年前的無印正是以文戲為主,包括'80至'90年代打響名號的平成VS系列 (註1) 也不是只有怪獸打架,去到正宗更將文戲發揮到最大格局,如此一脈相承到-1.0。
'54無印講的是日本社會對核武與戰禍的恐懼,是甫經歷戰爭,嘗試復甦的上世紀日本人當下的心情—1954距離二戰終結不足十年,即便主要演員為士族或華族出身,然而大部分臨演恐怕正是貨真價實經歷過戰禍的人們。
這份現實感也散落在電影中,譬如芹澤戰爭歸還者的身分、尾形對山根博士說「哥吉拉就如同當下懸在日本人頭上的氫彈」等。
但作為娛樂電影,不會只有反映現實的無奈與恐懼,也要有與其對抗的氣魄—也就是人自身的勇氣。以渺小的人類去對抗不可測、不可抗、象徵終極毀滅的哥吉拉。
如前所述,這是日本拍攝哥吉拉時尤其注重的一點。
譬如「正宗」裡,投入數十輛電車以破壞哥吉拉行動力的「無人在來線爆彈」,把從無印起都只有被咬爛戲分的電車逆轉成武器,將通勤文化變作熱血要素的獨特巧思;以及注入凝血劑時前仆後繼的民間工程車,即使目睹前一梯隊全滅,也要開上去給哥吉拉管灌—
就像「哥吉拉對碧歐蘭蒂」裡,爽快一發口爆後殉職的權藤少校(註2)
甚至總是沒有大用處但不出來打個幾發就會令人感覺少了什麼的殺獸光線車。
昭和到平成系列最長壽的對哥吉拉陸自單位,メーサー殺獸光線車。
這個特徵在好萊塢繼承最成功的是'14年傳奇版第一集,若有注意到空降兵帶著信號彈朝哥吉拉降落的片段,是能察覺這份「人V.S.巨獸」對比的心思。此外,傳奇版第一集主角的父親,和正宗哥吉拉的失蹤博士,同是對怪獸代表「不可測的自然」懷有私怨的科學家,也都留下了克服怪獸/災禍的線索。
然而傳奇版往後兩作都忽略掉「人類嘗試對抗不可抗力」是怪獸片作為災難片分支的不變主軸,只顧討好吃慣特效垃圾的觀眾,放任毫無鋪排的劇情亂寫一氣,連娛樂片基本的戲劇性也做不出來,在僅僅刺激感官的特效堆疊下,徹底淪為毫無亮點、遑論神髓的無聊IP。
幸好,自正宗之後,我等哥吉拉迷還能等到-1.0
(待續)
(註1)1984年的重開機ゴジラ(臺灣未上映,後有錄影帶流通,第四臺就地合法前亦曾播映)至1995年的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恐龍帝國)共七部,後六部標題皆有VS,故通稱平成VS系列,與同是平成年間的千禧系列(ミレニアムシリーズ)區分。
(註2)全名權藤吾郎,於「大恐龍」即「哥吉拉對碧歐蘭蒂」登場,陸上自衛隊一佐。
因個性桀傲奔放不得上司欣賞,被外放到草創期的對哥吉拉最高單位「國土廳特殊災害研究會議」
劇中攜帶抗核菌火箭彈登上大樓對哥吉拉發射,命中後轉身又裝了一發普通火箭彈,任哥吉拉朝自己進逼,之後回身發射直擊哥吉拉口腔並說:「比起打針,還是乖乖吃藥比較好喔,哥吉拉桑!」(薬は注射より飲むのに限るぜ、ゴジラさん)
這句嘴砲後遭憤怒的哥吉拉摧毀大樓,在倒塌的瓦礫中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