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取得非常好的標題。作為當?shù)厝笋R上知道講的是哪一件事,很好的概括了事件本身的可惡。同時又多了一層諷刺的意味,哪怕是把事情拖到白日之下公諸於世,這個世界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
前大半段的觀影體驗挺好的。很直白地透過專業(yè)人士把當前面對的護老問題告知了觀眾,哪怕痛而可惡,也能理解他們的難。追溯根源多少能回到香港地小需求大這一點上,想到女主的母親養(yǎng)老也是選擇到中山養(yǎng)老特別讓人有感。人老了就是包袱了,不是選擇離開這裡,而是不能讓他人受罪。還透過一些小細事表達了老人、智能低下的人之間的情,這塊看到還是很傷心的……老了時也不能做什麼了,恐懼那不知何時到來的死亡,活一天是一天。要是連最後與家人見面的祈願都不能滿足,到底還為什麼而活呢。
但後半由於還要補上事件的其他大件,在事情看似告一段落時又花費大幅去講。導致節(jié)奏看起來頗為奇妙。進入到這一部分以後該表達的就不僅僅停留於護老一事的可惡了,所以轉攻了別的範疇去談及它的可憎。此部分人與情也疏遠了一點,也多了很多角色感悟發(fā)言。
也不知道是不是母語羞恥……這些感言其實用書面語來寫確實不是什麼問題,但用粵語來講特別奇妙,特別像演戲。想起前陣子看的《十二怒漢》,當中看人吵架、發(fā)表感言時特別能體會到語言的魅力,不直白但又一針見血。本作的臺詞寫得相當?shù)摹翱犊愒~”。作為寫實片它刻意文藝刻意大道理刻意煽情的部分做得太深,頗為尷尬。特別是把“白日之下”演出來的時候刻意用了很悚然的方式來表達,莊重地演這場悲劇,播放很莊重的古典樂+記者主角們驚訝慘痛的表情+各種大 cut in老人的狀況。仿佛在說“這件事很可惡,大家都來看"。
對此事略知一二的前提下去看會覺得過份把這事戲劇化了,這事本身就源自生活,不該以這種轟裂去呈現(xiàn),我覺得太脫離現(xiàn)實了。就像劇中的那個記者,你把這事提出來了,什麼都沒做到,你甚至還是在消費它的其中一份子。
最後附上對當中一小段特別有感的發(fā)言(劇透有):
最後附上對當中一小段特別有感的發(fā)言(劇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