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寫到最後都覺得還差一到兩段,反正這類東東就算最重要的部分已經提得差不多,光補充也是很一兩下就解決的。我這幾天會開始多寫其他文章,主要是為了走出寵物過世的陰影,也是很想把一些新舊動畫的分析給大致處理一下。
啊對了,還有遊戲心得分享。巴哈小屋就算已經退流行好了,也是比社群網站要好整理的,噗浪很意外的成為比較沒有那麼多禁忌的存在,但那邊一篇文章的字數限制不少,整體看來還是很讓人感到乏味。
銘印效應一定存在
在尋常的創作過程中,推廣新感覺或試圖讓本來就存在已久的東西出現某些變化是合理的,但還是有極限。負責改編原作的尤其要注意,連幾乎就當自己是精神續作來經營的玩意兒也無可避免的會受到額外檢視。更直白的說,除非原作、老前輩等已經被大家遺忘得差不多,或至少是商業上的表現始終不理想,不然一堆後來添加上去的東西幾乎只可能惹觀眾不高興。
本想說可以帶來驚喜,實際上褻瀆成分滿滿,以上,大致就是最近網飛、HBO和迪士尼之所以受到唾棄的主因,之中《太空超人啟示錄》已經給視為是一次大型詐欺,《威瑪》則是從人物名稱到劇情設計都給大家嫌到不行,連《女浩克》這樣成功的漫畫角色也因為和一堆男角互動過於不自然而被一票觀眾唾棄。
挑中性點的例子,大概《攻殼機動隊》真人電影會比前述的那堆要適合用於剖析。如今已經很少人會提到它的老前輩《神經幻術士》,意味著探討利用接線進行意識操作等經典場景,多數人首先憶起的一定是《攻殼機動隊》,要不就是《駭客任務》。
很可惜,這部電影就算成本挺高的,卻沒有破兩億票房,畢竟女主角的外型與原作差太多,幾段預告的場景配置也是,標準的老美試圖拼湊日本科幻經典卻因為過分營造窗明幾淨的印象導致處處不到位,就算裡面的男配角形象已經盡可能與漫畫原作重疊,但包括猴子老爹在內哪怕是透過化妝也和大家期待的有落差。
劇組想藉經典IP來試著別輸在起跑點上,卻又處處辜負觀眾的期待,從而導致普遍評價偏低,這不僅不難預料,還越來越常見。如果不想要經歷那麼多困難,他們實際上應該避免挑戰像這樣的改編,單純搞一部致敬意味滿滿的原創類作品就好。
另一個更讓人感到遺憾的例子是2007年登場的《機器戰警》,老IP重啟且劇中出現機械兵團,但不是限制級電影外加部分動作場面表現得過於節制,再加上主角的外型太低調,前半段的劇情展開又不夠迅速,再減少原作中的悲劇成分,哪怕全劇設定還算優秀又帶有不少喜劇成分也還是未獲得足夠肯定。
講起這一切總讓人沮喪,不僅僅是因為失敗的例子如此多,連一線的專家都很難成功,就意味著曾經的窄門如今可能更窄,還很難因為電腦動畫與化妝技術有許多進步而變得比較容易通過。這類嘗試不僅自由度有限,也不帶有太多夢想成分
可話又說回來,最不應該抗議的就是專家。基於人性考量,他們抱怨幾句或許可被容忍,但在投入大量資源前,這票人也絕對深知這條路本來就崎嶇又充滿險阻。不少挑戰者就算半路沒放棄也給澆熄大半熱情,高容錯性或者絕對友善的觀眾群本來就不存在於像樣的創作目標中,高報酬也多半只存在於高門檻之後。
就是因為不容易預料,也很難爭透過政治手段等來改變些什麼,所以我們在給予優秀作品掌聲和鈔票的同時也不難理解到,這是個十分民主的過程,該製作團隊除充滿計算和實現能力足夠外,也一定守住了許多底線。啊還有,運氣真的不能太差,像迪士尼的《小木偶》剛上映就遇上二戰,它票房有限是一定的。
很讓人感到無奈的地方是,政確風暴儘管醜陋又無視職業道德,但這一套之所以有發展空間還明顯無孔不入,是它們總營造出大家都有獎的社會主義錯覺,還建議用多重特權來力挺符合特定要求的族群。此類粉色系泡泡給輕易吹大導致的問題不少,之中也包括吸引三流編導來糟蹋大量知名IP。
他們都誤以為自己只要符合這些小圈圈的遊戲規則,再透過大量政治宣傳就能夠贏到最後,但現實就是那麼骨感,像《星際大戰》無論影集還是新三部曲都沒法把玩具的銷量給拯救太多,還傳出可能考慮要賣掉經營權的聲音。
影視中不少新加入的人物也給人滿滿的空降感,更別提硬湊的劇情又顯得粗野。沾黏政治目的或許給編導多一點信心,因為服務的對象明確,連諂媚的方式都是大家很清楚的那幾套,但如此不以娛樂為最優先考量的設計不僅嚴重稀釋重要角色的存在感,也把全劇的可看性降低。
迪士尼選擇把小說的劇情踢到一邊,說好聽點是為了現代化,卻也讓大家覺得是他們鼓勵編導偷懶,導致現在有名的作品改編不成,新登場的玩意兒則異常不討喜。如果還有像情節老套、武戲簡陋甚至文戲過於扯蛋等問題,那基本上就已經連續敲響喪鐘,沒什麼挽救的可能性。
此外,這系列還有試圖醜化和消滅幾個人氣角色等操作,只因為他們的偉大男性形象在現代可能存在政治不正確等問題。以上當然也非常踐踏觀眾的感情,甚至不可能讓年輕族群或女性觀眾對此有好感。不因為別的,就無視傳統,又過於蠻橫的透過政治宣傳手段去影響觀眾,這在本質上就很追求民主的自由市場中根本不可能帶來多少好結果,既未獲得前作帶來的優勢,連藝術高度都沒有明顯提升。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樣擺明劃不來的做法實在稱不上聰明,甚至連首先要抓住的新世代觀眾也選擇唾棄。說這些編導沒文化或邪惡可能稍嫌過頭,畢竟受到歪風影響的人有不少就算真的開始助紂為虐,也是受到欺瞞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表示他們應該被原諒?
才不呢,少一點左膠的濫情和責任稀釋把戲,我們就從更客觀的角度分析。
在初始階段,這票專家鐵定以為以上行為都稱不上嚴重,甚至期許能夠透過衝突性強的場面去幫忙轉移焦點。很顯然的,他們忘記推廣的本質與洗腦有別,且人一但十分抗拒基本上就不可能徹底擁抱緊接在後登場的任何新元素。
以八零年代的《變形金剛大電影》為例,既不試著延續第一季動畫的氛圍,和同時製作的第二季也沒有多少重疊,這就算了,反正先弄出一部善良陣營機器人拯救世界的作品,不至於搞砸太多,問題是電影的幾段動作場面都太過殘忍,包括讓一堆重要角色死去,只是為了讓舊玩具退場並加入新玩具。
如此花大錢的製作會需要多次開會好確定整體走向。很顯然的,以上情節對期望再創銷售高峰的玩具公司來說至關重要,結果咧?
一堆小朋友們看到得憂鬱癥,家長們氣到打電話去罵電影公司,也一定遷怒玩具公司。第三季動畫給大家嫌熟面孔不多,再加上與第二季的銜接感不足,收視率和週邊銷量都明顯下滑
後來編導嘗試復活電影中掛掉的重要角色,卻還是救不回人氣。更慘的是電影本身製作成本不低,使用的特效以當時標準來看也很優秀,可大量的狗血和奇奇怪怪的新人物不僅已經讓不少觀眾決定要自這個圈圈畢業,也讓最終票房低於預期太多,屬於大虧中的大虧,絲毫不可能靠著多賣點錄影帶就回本。
滿滿的反宣傳,還讓不少小朋友改要其他玩具當聖誕禮物。這可不是動畫製作團隊或贊助商的本意。《變形金剛大電影》被視為是一次過分離譜的失敗,應該寫到教科書內,告訴大家原來沒有衛道人士參與也可能導致這種毀滅性的結果。當然,那個年代也沒有多少政治正確風波,更為叛逆的音樂和電玩才是下一群熱門替罪羔羊。
如此華麗的搞砸還是證明一件事,就天真但貪婪過頭的商人可以說服旗下的多數專家都起來幹蠢事,最終結果就是賠到脫褲,不僅怪不了別人,也很難挽回。
觀眾的期待聽起來很麻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真的沒有很過分。他們不僅是最樂意掏錢的一群,還在早期就提供一套必勝公式給製作團隊,哪怕實現方式有點俗也很值得一試,且就算是老觀眾也很期待玩具商把舊週邊重新上架,就算沒那麼希罕,也能夠透過修改包裝等方式來提升買氣,還不用開新的模子。
這一套商業手段如今很常見到,可當年那些愚蠢的大人都沒有意識到,導致這部應該讓《變形金剛》再創營收高峰的東東,居然是導致此系列迅速走下坡的主因。
另一些失敗的改編則更好分析,像《生死格鬥》真人電影等已經不是銘印方面追求如何,而是連基本的編劇技術和品味都有問題,只是後來大家的焦點會集中在女主角的長相上。她確實不太像電玩角色,能打且有亞洲血統也救不了多少。整部電影的格調之低,連預覽圖片都讓人看了想吐,足以讓人忘記這位扮演霞的先前曾演出過一部相當成功的漫畫改編電影《萬惡城市》。
而即便是像《惡棍特工》這樣成功的原創抗德神劇也曾經給大家嫌那個演希特勒的和希特勒本人差太多,在在顯示出與存在感強烈的視覺印象和基礎設定等作對一定招致負評。
喜劇追求則另當別論,像卓別林演出的《大獨裁者》,無論他怎樣面目猙獰也沒有很像希特勒,德語發音也怪怪的,但過程夠好玩且配上引用聖經的段落,讓他這個無論怎樣化妝都與希特勒差太多的演員依然受到各方肯定。
其他還有像《唐伯虎點秋香》,這號人物不僅現實中存在,也有相當出名的粵語戲曲,但他在現實中的經歷娛樂性不高,經典戲曲與現代人的追求也幾乎不重疊,於是周星馳主演的那部惡搞電影沒打算還原太多相關情節是對的。
先前我也談過,《星際牛仔》真人影集算是很失敗的改編,但就算是這部網飛政確大雜燴也不敢輕易更動主角群的載具模樣。原因很簡單,就基礎設定神聖不可侵犯,我們以前看過的東西以後若還有任何發展也得遵守原來的設計細節,除非存在什麼道理,否則像配色、和部件比例等都是不能修改的。
如果他們也對傑特的外型和幾段關鍵劇情也存在一樣的堅持就好了,但如今說啥都沒用了,這是一部要改掉近百處才有可能比較沒那麼難看的改編,甚至稱不上是有存在價值的。
較為成功的例子是《變形金剛》真人電影,雖然情節愚蠢,部分演員的演技還給多方否定,但細節滿滿的構造和魄力十足的臉孔,讓不少動作場面的說服力加倍,哪怕幾段演出有點不高級也至少娛樂性滿滿,搭上美軍的宣傳熱潮,讓這部本來讓人有點悲觀的作品一下又贏在起跑點上。
外星生命體的入侵本來早就不新鮮了,但初期就讓狂派露面,首先打擊的還就是美軍,不僅成功衝突格局提升,幾段音效配上看來殘忍到家的動作場面也是讓觀眾永生難忘,把這個近乎垂死的老IP給修復成功,還一度讓這種暴露大量汽車零件的新視覺風格成為主流。
其他還有像《異形二》,把恐怖片變成動作片聽起來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增加異形數量也會令這個科幻產物的存在變得不那麼稀罕,可這部作品成功把女主角的形象維持,且越到後來就越是有所提升。她的冷凍睡眠時間長到出乎意料是開頭的重點,而她努力證明自己在這個滿是軍人的團隊中能派上用場除透過分享與異形接觸的經驗外,還很熟練的操作起重設備。
之中最讓人感到敬佩的段落是雷普莉在中後段拿槍時的表現,她很堅強,這沒話說,但她終究不是軍人,也沒可能在極短時間內學會好好操作武器,所以劇中的許多衝突場面她實際應付起來還是很困難,甚至曾被隊上的女性成員叫成白雪公主。
既抬高一個角色,也維持她的劣勢,這不僅有助於增加戲劇張力,還明顯拒絕用作弊的方式讓她得利,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突顯她的內在,讓不少觀眾願意用神聖等形容詞來描述她的許多行動。
要再講比較失敗的例子,就不得不提一提現在的美人魚電影。迪士尼可能以為童話故事可以有夠高的自由度,忘記自己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造出相當成功的公主形象。
以上,意味著銘印現象深刻到不可能在半世紀內有多少削減,更別提日後在迪士尼樂園內還繼續銷售相關商品,使用的形象當然是源自舊版動畫,等於讓銘印延續不說,同一家公司要再試著重製也應該只用經典形象。
如今不知上頭哪個人腦袋不清楚,想嘗試顛覆這一切,又試著推出同樣有紅頭髮但以現在電影版主角為外型的新動畫,堪稱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最高境界。
不只是我在講,許多知名評論家也提到,極左陣線在疫情期間的表現過於蠻橫,各式各樣的勒索簡直沒完沒了,深受迫害的娛樂產業主要消費者早就受夠了。
多數社運極端分子最讓人瞧不起的地方莫過於他們連自創IP都幾乎拿不出來,成天只想寄生在一票商業價值不容小覷的經典作品中,然後再用最不堪入目的方式強推幾套帶有政治訴求的鬼東西,這已經夠不堪了,結果鬧到現在居然還出現像《埃及豔后》這樣的洗黑代表作。網飛當然有意識到自己推的是紀錄片,但他們不惜修改別人家的歷史,並在引起眾怒後乾脆譴責所有不支持演員的觀眾都種族歧視,這實在不可能替特定族群帶來正面影響。
試著跳過這一段,稍微研究一下美人魚舊版動畫的續作,我們也會首先注意到,讓愛莉兒的女兒沿用王子的髮型與髮色也是不利於商業發展的,就因為這樣缺乏夢想,看來也不如她媽漂亮。又一次,我們不男意識到,這就窄門中的窄門,不存在任何走來不費力的捷徑,誰不承認又試圖透過一堆不高級的花招來影響結果,那十之八九會迎接失敗。
不要只忙著生產草稿
繪圖界我聽說過一種說法,就是成天只是展示草稿而拿不出成品的人不值得信賴。這話對至少一半,主要是因為在以前的愛情詐騙中,太多當不成創作者的人手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能拿出來,但又很樂於在大家的面前吹噓。
這種人多半都在咖啡廳出沒,且跟誰認識不到半年就開口借錢。就算我們不深入探討這些噁心的社會小角落,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人若成天只是專注搞半成品出來,可能表示他缺乏面對所有挑戰的膽量,而非只是技術太嫩而已。
不自量力的人會以為自己的作品上得了檯面而急於秀給大家看,聽來或許可笑,那至少也是成品,敢拿出明顯不成熟的東東並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教,就算他們的內心實際上沒有那麼強大,也比永遠只拿得出草搞要來得像樣許多。
意味著嘗試完成遠比只是說要完成要重要,且有能耐迎接成果也絕對比總是半途而廢要更積極面對現實,不用說,進步速度也更快。
有實際動手已經算很不錯了,但不停跳過最困難的挑戰,就只是自我設限,這樣的人就算有資格被稱為老手,實際上累積的實力大概也只比尋常的新手要多一點點。
當然,實際意識到自己準備萬全的暢快感我們都很嚮往,就算不曾實際體會過,也至少能夠想像的,畢竟最不容易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創作方式,無非是很清楚自己絕不會出錯後再全心投入。
但說真的,沉浸在過於偏離現實的理想情境中,這不僅在基礎層面上無益於創作,也必定導致成品的玩成時間不停延後。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純粹只是因為不滿事前的準備細節就不停把下筆日期延後,這在經驗累積方面鐵定不利。以上過程哪怕來去千百回,學到的東西也極為有限,連創作心得都必定是千瘡百孔的,所以務必拿出夠多的勇氣和耐心去把作品完成,且換個角度想,早點搞砸,盡快反省,絕對好過長時間存在錯誤認知。
直接面對自己的缺點、累積大量經驗,才好進展到下一階段。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夠面對真正的觀眾,哪怕這一切聽來都不像是在善待自己,也至少是對作品好的。
一些不三不四的傳說聽聽就好
以前我就聽說有小說家入戲太深,然後從此腦袋瓜子不好分清楚現實和虛構。這類情形在現實中存在,但通常不是出現在小說家,而是演員身上。
要說到打擊,我個人較傾向於研究那些更為具體的,像是沒法應付帳單、創作遇上瓶頸、曾遭遇家暴、剛剛離婚,又或者寵物、親人意外過世等等。總之,聽起來太邪門的都先不要當真,除非是有公開像樣的醫療紀錄。
我還得說句更難聽的:會沉溺於這類傳說的人多半大外行,不然就是很想假裝自己多認真的新手。
說得再清楚些,只有嫩過頭的人才會以為這樣假裝很酷,真正忙碌於創作的人誰有閒功夫在那邊玩什麼扮演角色到最後卻無法抽離的中二遊戲中。沒錯,人家演員使用方法演技實際上造成多好效果的同時又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可能給攝影棚內的許多人造成困擾,聽起來好像與前面提到的狀況類似,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很類似的例子實在不多,更別提剛入門不久的人居然強調自己也有機會出現一模一樣的煩惱。
總體而言,會把這種丟臉到家的垃圾體驗當寶來現,要嘛顯示撰文者沒有多少創作經驗,不然就根本是假文青在角色扮演。我曉得,措辭不需要這樣強烈,但比起禮數如何,我更在乎良心和品味等問題。
假設最極端的情形存在,就尋求專家的協助,再多研究研就能走出來的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這不是什麼訣竅,純粹生活常識。但就像我先前提到的,演員以外的行業很難有類似的問題,因為寫作和繪畫或許會嘗試取材,但根本用不到什麼方法演技,也導致我們在許多訪談和自傳中都見不到類似的分析。
過勞導致的問題不少,包括失眠、抑鬱甚至食慾出現劇烈起伏等等。相較之下,那些明顯帶有自我陶醉成分的謠言真的不值一提,可能當初編寫的人也沒見識過多少案例,純粹是為了好玩。這類故事拿來作為創作素材可行,但真的拜託,不要太當一回事。
沒打算寫文章時
就不要老想著該寫什麼,又或者計畫該讀什麼。畫圖也是這樣,除非時間真的夠多,也真的沒什麼要緊事要顧的,否則真的不要給自己安排太多修行,又或者是在腦中不停模擬創作過程,那等於沒讓可能早就過勞的身心放鬆不說,還持續累積虧欠感。
一個人就算再有能耐也是需要休息的,最理想的情況不是偶而休息一下,而是頻繁到足以讓外人懷疑是在偷懶的地步,那才算是真正有充電到,不僅少浪費醫療資源,也不會因為身心負擔增加而讓創作成果打折,怎麼想都劃算。
如果已經脫離青春期,平常還要煩惱工作和家庭,就需要更長時間休息。除非財富累積到一個地步且每個月的花費有限,否則我通常不建議犧牲本業只為了專心搞創作,犧牲生活則更不用考慮了。
無可否認的是,新手階段總想快點累積些什麼,好快點掌握多數創作訣竅。要獲得躍進式的進步,唯有透過加倍努力,最簡單也算最懂利用時間的方法無非就是在等公車、上廁所和洗澡時都想著跟創作有關的事,可能是在腦中臨摹大師的作品,又或者不停複習自己前幾次下筆時搞砸了哪些地方。那確實會有點幫助,雖然不太可能說一年內就有什麼成績,但只要方向正確,短時間內的進步幅度確實會比較值得一提,日積月累下來也確實可觀。
以上,在脫離新手階段後就真的該停停。這很重要,因為成為老手的人或許離高手還有段距離,但畢竟已經累積不少疲勞,是該讓自己好好喘口氣了。最離譜的是那種長時間犧牲生活樂趣的,可能好一陣子只喝咖啡和茶,連寵物都忘記照顧,再不然就是幾天下來只吃泡麵。那或許會被一些人充新包裝成為藝術犧牲,但說穿了,就是有誰因為特定目標而進入生命的最後倒數,旁人看了不給點安慰獎在說不過去。
講難聽點:勤於創作和自虐根本不能混為一談。試圖用一堆沒營養到家的行為來證明自己有在努力,這不僅可能導致短命,在許多時候也就只是一種苦肉計罷了。這類人一段時間後除了要浪費健保外,還可能導致創作時的焦點嚴重偏離現實,不因為別的,就沉溺於這些沒格沒調的行為中是不可能有利於創作,連滋養劇情設計的可能性都很低。
我無法保證走享樂主義路線人一定有機會成為創作者,但嚴重犧牲生活品質根本劃不來,只顯示缺乏社交能力、常識低落,還顯然有反社會傾向。
同樣的,我也建議各位往後真的在創作上有不少斬獲時要試著忘記自己曾經多努力,最好盡量少談自己過去多辛苦。這對老手來說很重要,對高手來說更重要。不為什麼,就分享這類資訊發展到後來多半都會帶點勒索性質,而且老是記得自己負出多少的人多半患得患失。
不少人可能只是想被追捧,憧憬的不過就是創作者的那套生活方式,而根本沒打算動手做些什麼,所以才導致他們渴望透過三言兩語就獲得同情或掌聲,連分享稍微有點營養的訊息都要大家非對他們畢恭畢敬不可。
也因為老是把過去的陰影放大再放大,這類創作者的產量通常也不多,甚至不能說是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連創作方面的合理見解可能都相當少。原因不難分析,就對他們來說那幾個階段太痛苦,避都來不及了,怎會還想多次體會呢?
所以我真的勸大家,無論花了多久時間又給多少人嘲弄過都不要太在乎,或至少不要用戲劇手法去強調之中的苦處,那對自己的人格發展一點幫助也沒有,既會給創作體驗帶來持續破壞,更容易令創作成果變得扭曲。
別想著一次完成
此類沒啥營養的執著比較容易出現在新手階段,但就算是高手吧,也很容易進行一些很不正常的挑戰目標。通常是為了證明自己,然後試圖把一些對身心有害的過程給浪漫化,一副就是要製造什麼傳說似的。
在更多時候,什麼瞬間完稿純粹只是顯示有人對創作的過程存在太多誤解,以為那些成功的前輩平時就是這樣表現的。要曉得,任何複雜的文章和構圖都需要分很多個階段,不可能一下就跳過草稿階段,也很難省略初稿,且別說主題越是陌生就越花時間,重來數次更不罕見,最後看似成功但實則搞砸的情形也是有的。
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些人天賦異稟,不僅很少累積壓力、點子一大堆,還很快就能讓草稿接近完稿。可能他們腦中真多了幾根筋,或者當初學習時就很幸運的遇到良師沒有走遠路。但就算是這樣的天才也可能陷入瓶頸,像該怎樣下筆才能避免純粹自HIGH,如何討觀眾喜歡以及怎樣才好表達得更清晰等;即便沒人抱怨,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就是有可能突然開始懷疑一切,陷入無論怎樣琢磨都很難滿意的循環中。
以上顯示要求自己一次就把作品完成其實並不健康,甚至在任何值得一提的創作領域中都是極不合理的。不用說特別看得起創作,該說是有點常識的人都該曉得,多次修改細節,乃至於開會階段就經歷多次提案和否決。注意了,即便是一個人創作,也應該經歷上述過程,主要是為了避免成品粗糙,又或者在錯誤的方向投入太多資源。
至於內容是否會起爭議我真的建議大家少擔心了。若是沒有名氣的,那尤其不用怕,但就算是有點名氣的,大概除了特別沒品的去嘲弄重大歷史事件和大型天災受災戶之外,其餘的大概也就一些莫名其妙的SJW在燒,而這些無論到哪都被排擠的瘋狗不僅越來越不受到歡迎,還常常因為鬧分裂而元氣大傷。總之,一個尚未脫離新手階段的人就別想太多了,去擔心任何與自己無緣的問題十分多餘。
事實上,《新漫畫狂戰記》的尾聲甚至有一段是編輯直接建議新人漫畫家在考量什麼對小朋友好、寓教於樂之類的瑣碎問題前,該先試著做出對讀者有害的東西,把新人漫畫家給嚇到冷汗直流。聽來是有些反社會,可對我來說,這或許是最有用的創作心得之一。畢竟再怎麼說,市場要求娛樂性,所以不難想像,任何選擇犧牲娛樂性只為了滿足衛道人士的考量不僅過分天真,也會害自己給市場淘汰。
當然,主流需求很重視道德勝利,特別沒形象的角色也很難累積人氣。但我們從未聽說過有哪個高人氣的作品會專注於安撫衛道人士,又或者一開始就是為了讓各位的爸媽和老師也看得開心而設計的,特別是現在少子化已經變成全球現象,專注於兒童但犧牲娛樂性的東西別說有沒有競爭力,我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
夠叛逆才會想從事創作,就算平常不會過分強調,但這類口號還是會自動浮現在許多創作者的腦海中,可說是一種天性,所以即便還在計畫階段,我們也會想在文章和圖畫中加入更多離經叛道的成分,故意踩某些人的底線,讓諷刺成為一種合理的生活選項。
說得更清楚些,與其擔心自己惹誰不高興,搞到自己連練習都很困難,不如在一開始就假設他們都雞巴人,視氣死他們為主要目標。當然現實中我們很少聽說有誰真的因為讀了幾頁書就中風,但比起處處侷限甚至自我閹割,一開始就讓努力目標不帶有太多文明氣息只為了確保藝術高度,這在基礎層面上不僅行得通,還是可取的。
以剛才說到的SJW為例,這些人迴避壓力甚至逃避現實都很有一套,所以我們只要稍微去搜尋相關資料便會發現,這群人實際上比小孩子還沒有反省能力,甚至比真正的瘋狗還缺乏理智。
要搞純素主義的左膠意識到他們擋客人買肉不正確,這說不定遠比要希特勒認清自己其實缺乏藝術天分還要困難。最近連搞環保的那一票都可以把靠著破壞別人的休旅車和故意製造交通堵塞,目的居然是想告訴大家石化燃料不好。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就他媽的敗類中的敗類才會允許自己成為社運爛咖!
不少有意為之的已經十足邪惡,事後強調自己是不知不覺中變成這樣的則十分不老實。比較各派系之間的格調差異其實沒啥營養,頂多養出一套護短技術。這些人就算智商正常,也會逼使自己在一些小範圍內跳針,好堅持用最基礎的那套劇本來協助鬥爭,想討好這些人,就只會被他們汙染,少有例外。
非玩票性質的創作總是會帶來不少壓力,但在多數時,我是真的建議新手要把整篇文章重打給看成是一件小事。遇到這種情形會很讓人感到遺憾,一定的,但至少經驗是可貴的。在譴責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該理解到,沒犯某些錯誤,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意識到自己錯在哪,比選擇忽略這一切要好上太多了。
所以談起才能,我們平常更傾向於誇獎那些有耐心又願意面對問題的人,因為有些事光靠腦袋多幾根筋還真的不足以處理。
事實上,我相信所謂的才能當然也包含熱情、毅力與自省能力。講得更複雜點,才能就像列島,有些人很早就掌握最核心的那幾塊,也成功連接,但對自己過分有自信導致日後出了點差錯就應付不來,甚至會因為前後創作體驗差太多就選擇放棄。
客觀分析,不少人實際上是很受老天爺照顧,但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熱情,也沒可能再努力幾下好讓自己所擁有的能夠光芒加倍,所以就從這幾點來看,他們算有才能,也等於沒有才能
我也不是想故意安慰那些還在苦練且短時間之內也不曉得該怎樣突破瓶頸的人,因為實際上我們都很清楚,悲哀中的悲哀是已經少了幾根筋,也沒有受過像樣訓練,單純閉門造車也果然努力錯方向的例子。這一型的就算加倍付出,最理想的結局就晚熟,但可能一不小心就錯過最適合創作的年齡。大概除非家裡有錢,平常也特別閒,否則實在不可能在這過程中獲得多少樂趣,其他方面更不應該期待。
至於是否存在腦袋真的特別好也又充滿熱情還時常獲得多方支援的存在,當然有,那種人人稱羨的例子其實不算少,包括日本漫畫之神在內,在還小的時候就已經讓人看出他很不簡單,之後讀醫大的同時又兼顧漫畫創作,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家人支持,童年階段還有良師鼓勵。
他的熱情始終存在,才能也未受到限制。他時常過勞且中途搞動畫搞到破產,這是事實,但他活到戰後,有膽面對當時的保守派,在相對貧窮的年代也沒有放棄夢想,還一次又一次的讓業界見識到他的堅持有機會帶來龐大收益,這也是事實。
當然,他十分努力,締造的業界傳說太多,但要是連吃飽穿暖都很困難,又或者包括母親在內的人又極力反對,那日本昭和後期大概就出個醫生手塚,而非漫畫之神手塚。如果條件再差一點,他應該是連醫大都得放棄。這很現實。
多少需要犧牲理性
老迴避感性需求是不應該的,合理的社會制度設計往往會先考量到最離譜的人類行徑,然後再對任何可能產生示範效應的行為制定出一套合理應對機制,既存在理想主義成分,也絕不忽略現實中的種種不幸,等於是有系統的去面對一團混亂;用經驗法則去避免吹噓和空轉,並要求任何實驗都存在停損點,寧可走回頭路也不容忍大量的不可逆傷害出現,特別排斥廣開善門帶來的大量黑洞,
所以假設人類該放膽去擁抱極端思想的SJW通常不僅推行什麼都會在某個階段迎接大量挫敗,還一定惹人厭。
從廢警與跨性別族群衝擊女性賽事議題可以看出,他們的問題其實不是標準特別高,而是任性妄為到拒絕正視自身矛盾,所以在構築烏托邦的時候習慣謊話連篇,還不停壓迫所有的異己。
哪怕是看來最不起眼的覺醒陣營胡謅,在獲得最大生存空間的同時往往也發展出更多勒索技巧,最終這些暴力團式的運作與沒完沒了的邪教現象首先導致這個世代的沉淪,也把扭曲的價值觀傳給下個世代。
回到一開始的焦點,事實上包括車輛設計在內都多少會切至非實用的角度,產品越高級就越是會在細微的地方重視起官能享樂也早就不是新聞,不少研發成本還顯然是為了滿足特定癖好而產生的,像是車體融入海洋哺乳類的曲線,顧懂樂器的專家來協助調整引擎聲浪,以及在內裝上使用靠近樹根的木料等等。
聽來特別奢侈,但絕非沒必要。除非當下只要求湊合,否則在機能與感性衝突時,我建議稍微犧牲機能,選擇感性。
同樣的,寫實也只該在能夠明顯帶來娛樂性時再講究,否則就應該巧妙繞過,或乾脆無視。像《重裝任務》的槍型武術在現實中根本存在意義不大,不僅有一堆多餘動作,也明顯高估人的反應速度,但這套胡扯到家的新感覺槍戰影響力遍及全球,讓許多日本動漫畫爭相模仿,意味著比起能否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重要,酷就好。
比較特殊的情況是《星際大戰首部曲》,當時的電玩產業開始朝向寫實化邁進,可電腦動畫技術又明顯離完全擬真還有段距離,所以不僅電影中的3D船艦給一票觀眾嫌,華麗劍舞等設計也被嘲弄了好一陣子。
如今新三部曲的武打設計明顯是有意讓主要角色看來更狼狽些,不少新的載具也盡量使用低調外型,但這類不夠炫的做法又讓觀眾開始懷念像《西斯大帝的復仇》那樣的華麗、缺乏實用性的劍招。
有不少人相信這類抗議主要是為諷刺迪士尼為強推新角色犧牲太多劇情深度和廣度,我個人覺得純粹是過招唬爛一點比較具有反覆欣賞價值,也存在更多腦補空間;無論影集或電影,迪士尼哪裡搞砸一票人往往直接幹譙,像黑武士試圖用火燒歐比王卻失敗的段落,又或者歐比王守護莉亞公主時犯的低級錯誤。許多問題看來更像是編劇管理出了問題,而非單純的服務方向有誤。
之中有個特殊到家但也不得不提的例子是《我的老爸是阿宅》這部曾經小紅過一陣子的漫畫,作者創造出一個人氣十足的萌角,也在初始設定中告訴大家阿宅主角的家庭狀況留白處很多,所以早期的路線就是單純講阿宅玩電玩多厲害,也順便把次文化的種種除罪化。這段期間就算出現特別危險的犯罪者,也盡可能用喜劇風格淡化恐怖感,基本上就是用幾套日式鬧劇告訴大家啥事都不嚴重,許多尷尬也終將化解,樂在生活就好。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平成後期對精神休閒的追求,是一部當初大家都覺得遲早會被改編成動畫的強作,就算趕搭電車男熱潮的意圖明顯,但很有趣,也很具話題性。
後來可能是為了避免大量的阿宅意淫,劇情走向開始青年化,用大量的篇幅敘述成人世界有多混亂,把本來還帶有一點夢想成分給摧毀不說,也令劇中的許多不可逆傷害變得既沉重又乏味。
我很欣賞作者這樣有種,但這部漫畫一開始就被大家看成是有點蠢的賣萌喜劇,給吸引來的人都想看主角這個阿宅老爸過上比較輕鬆愉快的日子,結果稍微逆向操作還加倍釋放負能量,就算那一段故事完成度不低,最終人氣銳減,讀者人氣投票明顯降溫,最後結局有腰斬味不意外。據說編輯部後來有點排擠他,不少看過他這部作品的讀者也發誓不再支持他。這劃不來,真的。
一個比較不高級但又很常見的分析角度是責怪主要客群怎樣任性,也許再譴責眼前的市場排斥非主流路線,但那比較像是業界邊緣人才會玩的小把戲,可能一些藝大生也很習慣這思路,但這也意味著同樣的一票人無論理解方式還是回應技巧都是有問題的,不值得效仿,也安慰不得。
日記和心得
寫日記有助於創作,平時用手機錄下心得報告之類的也有類似效果,我們偶而會在小說家或網紅的自傳內容中看到相關心得,不少阿宅也會建議大家研究電影和動漫畫的分鏡、構圖等,好深入理解其中的技術層次和藝術高度等等。
最好還把許多相關領域的分析和幕後特輯等都給背到滾瓜爛熟,但這些我建議都要適可而止。太密集要求自己對什麼作品或時事都要有反應,還搞到跟準備考試似的,只會連休息時間也導致腦過勞。就算能夠累積談資好了,也鐵定會在持續超過一週後覺得加倍疲勞,不因為別的,就一般的休閒其實沒必要經歷如此過程。
看了沒感覺就忘記,不那麼喜歡就棄,然後過了好一陣子都沒和任何人聊起。這才是最常見的觀賞體驗,搞到看啥作品都變成是在研究,還要求自己要在一週內交報告出來,我得承認,這確實有助於提升創作能耐,對有心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來說算是不可或缺,但真的,不要糟蹋休閒時光,特別是注意別幾下就弄出職業病來。
日本前陣子就有相關討論是一票動畫師其實根本沒法在休息時間時多看動畫,因為他們會反射性地去分析眼前的作品花了多少成本、作畫好不好,是否存在改進空間等等。簡單的說,就心態切換陷入瓶頸,把工作習慣維持到下班後,徹底搞砸了他們的多數觀賞體驗,不得不在休閒時選擇其他活動,而這其實給他們帶來不少困擾,一定程度上反而還可能妨礙他們進一步成長。
我曉得,局外人假設太多是不好的,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事人很認真的抱怨這一切,並期待以上問題能出現解決辦法。除非自己看開並確保大量休閒時光遠離工作相關產物,否則答案還是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