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董卓這個舉動就是在測試朝中大臣誰是站在他這邊,誰不是站在那邊,這時朝中勢力最大就是袁紹,董卓就故意找袁紹過來著說:「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
袁紹聽了非常生氣著說:「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麼!」
說完之後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轉身而去。
回去之後袁紹立刻收拾行李,少見果斷逃到冀州,袁紹跑的太快了,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的命令太慢了,於是幕僚建議董卓,反正人都跑了,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不要把袁紹逼到無路可走選擇造反,袁紹一族的勢力可是不容小看,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讓袁紹感恩董卓。
董卓覺得有道理於是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
西元189年,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他自署相國。
另外何太后和少帝也在這段時間早被殺掉了,董卓可以說是東漢朝廷掌握實權的地下皇帝。
雖然董卓在歷史上因為恐怖統治被稱為大魔王,但其實董卓一開始是很有政治頭腦的,也想要以仁德治國,比如協助遭黨錮之禍事件受到委屈的志士陳蕃、竇武還有李膺等人申冤與平反,還有權力拉攏豪傑賢士,曹操也曾經是董卓極力想拉攏的對象之一,不過董卓很快就發現,這群滿嘴仁義的儒官,大部分都只靠一張嘴,實際能力幾乎都沒有,然後整天內鬥,最讓董卓心寒就是,董卓對他們這麼好,這群儒官卻始終瞧不起他,甚至偷偷密謀要幹掉他,
於是董卓怒了,敬酒不吃那就吃罰酒吧。
不聽話就殺,開始縱容士兵奸淫擄掠,連皇族、公主、宮人也不能倖免。
當然這種舉動引起官僚士大夫階級的憤恨,之前董卓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開始公開反對董卓。
很快進行聯合討伐董卓軍的行動,西元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紹能當上盟主除了家世背景,還有兩點,就是誅滅宦官之功,敢第一時間董卓翻臉的勇氣。
討伐董卓軍主要地方群雄有盟主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
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每位群雄都帶數萬多的兵力來討伐董卓軍。
氣勢非常驚人,導致董卓一怒先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
接著又派人威脅利誘討伐董卓軍的群雄,不過幾乎沒人答應,另外董卓殺了叔父袁隗和袁氏宗族之後後遺癥非常大,導致更多群雄打著幫袁氏復仇的旗號出來幫忙,董卓知道目前這種情勢是打不贏了,必須跑了,所以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
有意思的是當情勢對討伐董卓軍即有優勢的時候,討伐董卓軍大部分群雄包含盟主袁紹都開始有別的想法了,那就是取代漢室成為新的皇帝,所以誰也不願消耗力量去追擊董卓,認真在打從史書記載來看應該只有曹操跟孫堅。
看到這裡,再度嘆氣一下,又是一個大好的機會被袁紹給錯過了,要是袁紹沒有私心,靠盟主的威望群雄是很難拒絕袁紹的命令,而且其實只要袁紹認真做好後勤補給,光靠曹操跟孫堅其實就可以順利討伐董卓了。
這時袁紹的聲望天下無人可以比,接下來是要當霍光,或者改朝換代都是很輕易的事情,不過袁紹的短視又再度浪費了這個好機會。
最終討伐董卓聯軍因為要保存實力,眾將領整天大擺酒宴吃吃喝喝,除了曹操和孫堅誰也不肯去和董卓軍對戰。
最後糧食耗盡,討伐董卓聯軍也宣告解散,開始進行軍閥的行為,東漢走到這裡,已經是完全沒機會再爬起來了。
其實討伐董卓聯軍時期,袁紹就曾經問過好友曹操一個問題,「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
曹操露出很有深意的微笑反問﹕「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
袁紹說﹕「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
袁紹所謂的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
其實曹操當時應該也是這個想法,所以當曹操擊敗袁紹之後,立刻將據點北遷到冀州鄴城,政令軍隊之後都在這裡出去,而漢獻帝則是留在許縣派官吏監視。
討伐董卓聯軍一解散,袁紹雖然很想要冀州,不過這時袁紹的實力不足,所以自封車騎將軍先採取跟冀州牧合作的態度。
當時冀州牧是韓馥,韓馥當然也很歡迎袁紹的提議,兩人合作之後提出改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的計畫。
這個計畫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己變成東漢朝廷官方合法的代言人。
雖然東漢皇帝這時候已經是空殼,已經沒有任何軍閥會聽他的命令,但對一般士大夫,百姓影響力還是很大,若想得到天下,現階段還是利用東漢皇帝代表合法朝廷下達命令是最棒的方法。
兩人於是派使者將即位的奏章給劉虞,劉虞收到之後當然知道這兩人的用意拒絕答應,不過兩人不死心於是改成代理皇帝封爵任官,劉虞還是不答應,並且說要逃往匈奴處將自己隔絕起來,兩人於是就停止這個計畫了。
之後韓馥發現袁紹越來越不安份,一直不斷拉攏他身邊的人才,一直對外累積個人威望,讓韓馥感到越來越不安心,開始懷疑袁紹是不是想幹掉他,兩人蜜月期因此結束,於是韓馥開始減少支援給袁紹軍隊的軍糧,打算讓袁紹軍心動搖,自動毀滅,這時剛好韓馥部將麴義叛變,韓馥討伐,反為麴義所敗。
袁紹這時也不演了,立刻去跟麴義結交。
撕破臉之後,門客逢紀提議袁紹直接攻取冀州,不過袁紹很明白,韓馥冀州兵很強,自己又有糧食危機,正面打輸的機會很高,聽了袁紹擔憂的點之後,逢紀微笑著說放心主公我早有計策可對付,袁紹立刻請逢紀快說。
逢紀說:「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剛好韓馥部將麴義選在這時刻叛變,韓馥帶軍討伐,但是被麴義所敗。」
公孫瓚收到袁紹的密信之後立刻發兵,南襲冀州。
公孫瓚很快打敗韓馥駐軍在安平軍隊,率軍進入冀州,
而袁紹也剛好領兵到了延津,意圖不明。
這時韓馥因為接連失敗打擊,對於死亡開始感到恐懼,已經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了。
事實上這時韓馥糧多兵強,身邊的智者,猛將一堆,有些甚至都已經達到a級和s級水準了,文代表性人物就有s級軍師田豐,武的代表性人物就有a級的張郃。
可惜正如逢紀所說,韓馥就是庸才,放著這些人才資源不去用。
這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在這個完美的時機來鄴城見韓馥了。
於是高幹、荀諶靠著威脅利誘,順利說服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了。
其實韓馥的部下比如,長史耿武、別駕閔純就曾經好心跟韓馥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麼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
韓馥卻傻傻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為何還要一味加以責備呢!」
這時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立刻從孟津馳兵東下,船數百艘,眾萬餘人,請求出兵抗拒袁紹,不過韓馥不同意。
最後韓馥辭去冀州牧,遷離官府到中常侍趙忠故宅居住,派兒子將冀州印綬送給袁紹。
袁紹領冀州牧後,韓馥被任命為奮威將軍。
雖然韓馥該讓都讓了,但袁紹還是不滿足,因為只要韓馥不死,他那些忠心的部下可能不會死心來效忠他,於是接下來就發生一件很詭異得事情,韓馥以前的部下朱漢為了迎合袁紹,發兵包圍韓馥的住處,韓馥及時逃上樓,但朱漢還是捉到韓馥的長子,用鐵鎚敲斷他的兩腳,袁紹知情之後立刻派兵逮捕處死朱漢,韓馥猜測這可能是袁紹主導的陰謀,於是請辭離開。
投靠張邈後,袁紹立刻派使者過去,使者故意在張邈耳邊說悄悄話,這時韓馥正好在座,韓馥認為袁紹終究還是放不過他,於是起身去廁所,用書刀自殺。
說來可笑,韓馥也是見過世面,身經百戰的將軍,竟然會因為稍微失敗幾場就表現如何怯懦,一點都沒有反抗就把地盤讓給袁紹,只能說這就是個性決定命運,不管你擁有的機會有多少你都不去爭取,這些機會都不會是你的。
袁紹得到冀州,接受冀州的人才和資源之後,腦海的雄心壯志都開始變的非常清楚,於是很有誠心問著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復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麼妙策?」
沮授原本是韓馥的別駕,謀略很強,三國志遊戲裡屬於a級的軍師,袁紹使居原職重用。
沮授回答著說:「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
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
袁紹聽了,非常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心願啊!」隨即加封沮授為奮威將軍。
另外袁紹很快又發現田豐、審配這兩位人才,因為兩人都不是屬於巴結個性的人,所以當時在韓馥當部下的時候受不到重用。
接著袁紹又發現到許攸、逢紀、荀諶這些人見識都不凡,立刻通通拉過來成為自己專用的謀士。
這時期袁紹最主要的敵人就是冀州北面的公孫瓚和南面的袁術。
袁術雖然跟自己是親兄弟但其實早不和很久了。
前面有提過,這裡再簡單說一下,主要原因就是袁紹是庶出,並且被老爹袁逢過繼給了叔叔袁成。
這就代表袁紹的身分一輩子都輸袁術這種嫡子身分的人。
在那個注重權貴身分的時代,袁術打從心裡看不起袁紹,甚至還公開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意思就是說他只是把袁紹當家奴而已,當時袁紹知道之後,也不敢公開跟袁術弄翻,只能默默加強自己的實力,等待有一天機會到來再好好教訓這個狗眼看人低的弟弟。
不過還是要提一下,袁紹雖然是庶出,但畢竟還是四世三公得身分,對一般人來說身分還是很高貴的,除了袁術這種白目等級的人,一般人是不敢得罪的。
袁紹、袁術兄弟不和的事情公孫瓚當然也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很快袁術就跟公孫瓚結盟一起對抗袁紹了。
最後袁紹打贏了,兩大梟雄對打過程,公孫瓚篇已經有說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不過在簡單提一下,袁紹跟公孫瓚廝殺的那幾年發生幾件影響天下的大事。
第一個就是,董卓被呂布幹掉,不過呂布爽沒多久,後來又被董卓部下打跑,董卓部下又內鬨,漢獻帝趁機逃跑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之前沮授就有跟袁紹說這件事情,看到這樣天賜的好機會,又帶度提醒袁紹漢獻帝有多重要,沮授說﹕「將軍生於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
不過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于瓊的反對,兩人表達的意思就是:「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麼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
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
這時沮授看到袁紹猶豫的表情,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