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2日,泰皇巴差提樸(Prajadhipok)被鑾披汶·頌堪(Plaek Phibunsongkhram)逼退,由年幼的阿南塔瑪希敦(Ananthamahidon)上臺作為傀儡。鑾披汶是一位砲兵出身的泰國中尉,曾經到法國留學,回國後加入泰國人民黨(Khana Ratsadon),並且在1932年6月24日發動一場成功的政變,拉瑪七世(也就是前述的巴差提樸)被迫將政治權力交出,泰國轉變為君主立憲的政體。
雖然君王將統治的權力交到民眾手中,但是泰國在19世紀後半將他們部份的領土輸給了殖民緬甸的英國和越南的法國。這也導致了所謂的布衣階級(平民)拒絕和皇室妥協,最後在1938年由擔任將軍的鑾披汶·頌堪解決了1933年的鮑沃拉德叛亂(Boworadet rebellion,其中一位泰國王室成員)而獲得了絕對的政治權力。
1930年代後期,泰國皇家陸軍開始訂購日本武器,這些武器的價格相當便宜且容易使用,而且日本是距離泰國最近的坦克生產國。泰國如果從英國或其他國家購買坦克,則因為距離遙遠,不得不等待將近半年才能到港。而且與當時最具侵略性的國家保持政治友好是一個好主意。
這是一張泰國官方的照片,泰軍將九五式輕戰車重新命名為八三式坦克(是數字或漢字?)。這個迷彩方案是日本陸軍的前期三色迷彩以及黃色閃電。
1941年12月,舊日本帝國展現了流氓一般的行為,他們穿越泰國領土,入侵馬來亞和緬甸。但親日的鑾披汶將軍,認為這是一個和日本帝國合作的機會,泰國軍隊對日軍的抵抗只是短暫的。在幾次和日軍的衝突之後,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逼迫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鑾披汶政權正式向大英帝國以及美國宣戰。
1940年11月,泰國皇家陸軍從44個營擴大到75個,1941年將陸軍劃成六個地區司令部。曼谷第一司令部下轄7個步兵營、1個騎兵營和砲兵營、一個坦克部隊。其他每個司令部(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半島)都是4個步兵營和1個砲兵營為基礎。東南、東北和半島司令部各有兩倍的火炮數量,東北司令部另有2個騎兵營。
第二次泰法戰爭發生在1940年1月 到 5月。對抗法國維琪政權,泰國投入了30,000名士兵,但在這場衝突之後進行了有限的復員。自1941年4月30日開始,泰國陸軍縮減為71個營共40,000人,不少師被縮編成團。裝備了混和自1930年代購買的舊型英國、瑞典和丹麥的武器,以及1941年後購入的新式日本武器。泰國軍隊主要使用的瑞典火砲,包含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波佛斯1940年型10.5公分野戰砲(10,5 cm Haubits m/40)、波佛斯1931年型150公厘榴彈砲(Bofors 150 mm Howitzer Model 1931)。
高射砲是波佛斯1929年80公厘高射炮(Bofors 80 mm Model 1929)、維克斯40mm高射炮,另外還有26輛維克斯馬克E型坦克(Vickers Mark E)安裝兩磅自動機砲砰砰( 2 pdr "pom-pom")。整個泰國裝甲部隊包含18輛維克斯六噸戰車(Vickers 6-Ton)、8輛維克斯-考登勞爾特水陸兩棲輕戰車(Vickers-Carden-Loyd Light Amphibious Tank)、30輛卡登·洛伊德M1929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 Model 1929)、8輛卡登·洛伊德M1931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 Model 1931)。
雖然中國、印度都有進口維克斯馬克E型坦克(Vickers Mark E),但是只有泰國購買這種自走高射炮(SPAAG)
在泰國服役的維克斯E型防空自走砲,圖片位於曼谷玉佛寺,泰軍稱為76式自走防空砲(也有可能被稱為坦克)。這些坦克在鮑沃拉德叛亂(Boworadet rebellion)有決定性的功能。
英國維克斯馬克E型坦克(Vickers Mark E)的泰國坦克成員,在泰國服役時被稱為 73 式坦克。
1941年以後,泰國人收到了至少38輛九五式輕戰車,但因為維護不當,這個數字在戰爭期間有所下降。
第二次泰法戰爭的1941年1月6日,泰國人對基本上沒設防的柬埔寨西部發動了地面攻勢。1月13日,法軍以5個步兵營和2個砲兵營反擊,很快地就陷入僵局。1月17日,大象島海戰中法軍僅以輕巡洋艦拉蒙皮蓋特號(Lamotte-Picquet)、砲艦杜蒙德維爾號(Dumont d'Urville)和夏納元帥號(Amiral Charner),舊式護航砲艦塔湖號(Tahure)及馬恩號(Marne)。擊沉了泰國海軍的吞武里號(HTMS Thonburi)以及其他五艘船隻(泰國只承認有三艘船艦損失)。但因為日本人不希望其傀儡鑾披汶政權被推翻,於是向維琪法國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簽訂一項單方面的和平條約。
在 1940-41 年與柬埔寨維希法國人的短暫戰役中,一支手持 8 mm 46 式 (M1903) 毛瑟步槍和 8 mm 66 式 (M1924) 麥德森輕機槍 (Madsen machine gun) 的泰國步兵班在叢林戰壕中出現。
日本透過向泰國政府提供他們在19世紀後期失去的馬來亞、緬甸領土以龔固盟約。1942年5月10日,泰國西北軍入侵緬甸東南部的撣州高原(Shan State),這支單位由3個步兵師以及1個騎兵師組成,並搭配九五式輕戰車以及空軍。在邊境協防的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被擊退。泰軍攻勢持續了整個夏天,到了1942年11月,整個撣州都在泰國人手中。1943年8月,日本人將泰國的前領土,馬來亞的吉蘭丹(Kelantan)州、登嘉樓(Terengganu)州、吉打(Kedah)州割讓給泰國。
泰國總理兼虛擬獨裁者 鑾披汶·頌堪(Plaek Phibunsongkhram)在與維希法國人的邊境戰爭後檢查他的士兵。 鑾披汶 戴著軍官的尖頂帽,而他的手下和隨行的軍官則戴著替代的側帽。 最初的邊境滲透、對村莊的襲擊和伏擊很快被法國的反應制止,但日本人向維希當局施加壓力,要求其割讓領土並做出其他讓步。
在 1941 年的“勝利”之後,乘坐日本九五式輕戰車的泰國陸軍人員在曼谷遊行,指揮官們自豪地交叉雙臂敬禮。 戰前的泰國軍隊擁有 60 多輛輕型坦克、坦克和裝甲車,在與日本結盟後,泰國人購買了 38 輛這些 7.7 噸重的“Ha-Go”坦克,用米和樹膠纖維換取。
然而,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利,泰國反日的情緒被加強,1944年7月,寬·阿派旺(Khuang Aphaiwong)推翻了鑾披汶政權,取而代之並且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雙方的關係回到混沌不明的狀態,但即使雙方關係緊張,也沒有觸發日本陸軍接管國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