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閉上眼睛掩住耳朵,聲音還是有辦法在腦中刻出痕跡。或者,以一個思考時腦中會發出的人來說,聲音構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一切。而開啟某個音樂,就能解開某種當初印在那個時刻的記憶。
我的音樂之旅起於車上的音響。那時家裡只有車上有光碟讀盤機器,一張羅大佑聽了好幾年,直到小學三四年級,才終於開始聽些和我同個年代的歌曲,例如說 SHE 或者周杰倫。國中後開始接觸西洋流行音樂,搭配當時學英文的風氣,從美國聽到英國又繞了一圈回來。
高中時的背景音樂是電音,那時候 youtube 上面有種叫做 nightcore 的曲風很流行,有點類似於變調+加速來改製一些熱門歌曲,配著當年泡在網咖裡面的回憶,突然感覺周遭頓時煙霧迷漫了起來。但也幸好那時候待的城市只有網咖,不然也許人生又會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
在美國的時候聽的樂團是打倒男孩,但一開始和他們接觸的契機其實是中國網站 Bilibili 的各種 AMV,用這些熱血的配樂戳中了當時暴躁的少年心。又因為我是個一首歌可以聽好幾百次的人,這些音樂很自然的就成為了我對某段時刻的時光載體。
和夏星分手前我們一直瘋狂聽的是 Sia 與 21 飛行員,後者的歌我過了好久好久才想起來,而當意識到我們未來的生命未必還可能交疊的時候,也才正式的回到我的循環歌單中。
在往前的幾個時期,我的音樂都是用光碟或者某個播放器收藏(mp4,如果這個時代還有人記得這個東西的話)。當年mp4除了是一種影片檔案格式之外,還是一種影片播放裝置的總稱。他是一臺可以放影片跟圖片的mp3,喔,我是不是又需要解釋mp3了XD
mp3是一種壓縮音樂格式,因為當年網路速度慢、裝置儲存容量不夠大而被廣納使用(如果有誤的話可以跟我說),同時,它也是隨身音樂播放器的某種俗稱。這個名字通常就被用來指稱只能播放這個音樂格式的機器(有些也會支援wav,但那可能比較後面了),而這個機器還有一個特色是通常是用簡單的led面板來顯示(有的甚至沒有顯示面板,你只能用聽的來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首歌上,如 iPod shuffle)。
總之,我大概擁有過三臺mp3,兩臺mp4,兩臺ipod touch,於無數的CD。在不同的媒體與器材上用不同的解析度聽著不同時代的歌曲。也許,如果我能找到一臺磁帶來聽的話,會是很有趣的回憶,但現在想想好像也只能聽周杰倫,其他的不怎麼認識了。
你還聽歌嗎?我曾經和女孩互相推過幾首歌,但音樂這種事情,也許並不容易成為是否能走進彼此心理的衡量。但慶幸的是,我還會聽我和他一起聽過的那些歌,並且毫不畏懼。
這首歌從第一次邀他去舞會,到設計衛星開始走向太空工業,我都沒忘。像歌詞一樣,逐漸成為歌詞中的,反叛者,或者,那個難以接受當下自我的人、那個想要改變周遭環境的人。一步一步,在無數的錯誤中生存下來。
如果我是一首歌,在無數的旋律過去如果依然還響著,那勢必也是經歷過了時代以及觀眾的考驗,或者直接喧囂成了某個時代。至於最後會是如何,我們未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