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創作內容

3 GP

開箱心得(圖多):ATH CKR70TW、聲海 CX400BT、QCY T9、Redmi AirDot3、Realme buds air 2 neo

作者:方│2021-04-10 20:09:57│巴幣:54│人氣:820
這篇寫不完,因為天天加班到晚上九點多才到家....我先放出現有的心得,慢慢補齊,希望能幫助到想買的人

最近看藍牙技術在5.0之後的傳輸與可靠度已經到一定程度,
決定買一些我感覺喜歡的東西來嘗試並且分享一下,
預定會買Airpod pro 3或SONY WF-1000 XM4 ,
因為目前我大致上藍牙都聽過一遍,現有的Airpod pro 或 SONY WF-1000 XM3,
兩者明顯聲音上我很喜歡,而其中抗噪確實也是許多耳機無法比較的,
因為下一代不定期推出,所以現在買上一代除非要便宜這項好處,
不過我開始研究算是四月初,所以...
那個月幾天先連續買了 ATH CKR70TW、QCY T9、Realme buds air 2 neo、Readmi AirDot3、FiiO BTA30與BTR5等等來玩玩,
做簡單開箱與小小使用心得...

簡短總結:
我後來寫文章都會把簡短總結寫在最前面,
  1. 連線品質
    跟價格有相對關聯但非絕對關聯,
    正向相關若以比例而論,重點優先順序是
    晶片 > 天線長度 > 藍芽版本協議
    晶片盡可能找高通、SONY或蘋果真的就這三家比較可靠
    天線部分,通常 耳罩 > 繞頸 > 耳塞
  2. 音質
    通常便宜真的就沒有音質可言,
    但是對比有線耳機,藍芽這邊真的比較好聽的至少要是耳罩,
    另外繞頸通常推力也比起耳塞好不少。
    整體而言:
    耳罩 > 繞頸 >= 耳塞
  3. 個人推薦序
    以我買的藍芽來看
    入耳耳塞
    SONY WF-1000MX4 > ATH CKR70TW >
    Airpod pro  > CX400BT > Redmi AirDot3 >> Realme buds air 2 neo >>>> QTY
    QTY的耳機因為很快就壞掉,而且送回去又寄過來好幾次,我自己是不會再嘗試,音質也不好,可能是特定賣家有在網路宣傳。

一、配合測試的設備如下:
0.基本知識
算是基本資料,需要有點認知後面講得比較不難理解
  • 藍芽發射源比耳機接收端更重要
    藍芽耳機的藍芽,全程主要是做接收的工作,
    所以實際上手機或電腦的發射狀況更重要,
    我目前一路用下來的經驗是...
    晶片 > 天線

    晶片而言,
    高通主力款式,尤其手機晶片,除了比高通併購的一些晶片(如CSR)好,通常遠勝過其他牌子,其中INTEL的藍芽...通常是很糟糕...
    我的電腦都主要是INTEL的晶片,我發現即便天線很長,沒有一臺可以在聆聽上穩定穿牆,手機跟平板反而都做得到,尤其高通手機的晶片。

  • 藍牙耳機於第五代 ( > 5.0)的主要差異
    以耳機最新一代藍芽帶來的優點,同樣還是看晶片跟天線,撇開低於一千不確定的商品,5.0以上確實會比較有保障一點。
    相對於前一代v4.0,主要差異在於傳輸距離與傳輸資料量,比起前代理論上算是有大幅度提升,然而因為頻段還是2.4,所以即便5.0依舊會有干擾問題,下雨時傳輸表現也不難發現會降低品質,一般AptX HD傳輸量僅需576Kbps,LDAC最大也只需990Kbps,但v5.0能提供48Mbps的傳輸範圍就比起v4.0的24Mbps更有餘裕,但是更寬的流量代表音樂傳輸時,是更有彈性。
    電也有提升,不過在4.2之後,省電的表現已經做到非常優秀了。
    然而即便藍牙有驗證的協會,但是有兩個點你無法確認的點,第一就是硬體設計如天線或晶振,第二就是韌體更新。

  • AAC、AptX與LDAC
    無腦概念是:LDAC能接近Hi-Res最入門 > AptX HD 最高CD水平 > AAC 是mp3最高水平
    但非精準概念。
    前面有說到AptX HD傳輸量需576Kbps,LDAC則需990Kbps,而AAC通常是256Kbps,
    上述三個技術士藍牙傳輸中,作為聲音封包傳遞的編碼壓縮方式,藍牙的聲音、音像跟影音都不會用原本最原始的資料進行傳輸,而是會進行壓縮跟解碼,傳遞中的資料量大小並不見得代表享受品質,例如大家常見的圖形檔案,bmp是接近圖片最原始的檔案,而jpg是壓縮過的,bmp雖然理論上比jpg會品質更好,但同樣大小如bmp 24bit 512 x 512要花費1MB的容量大小,同樣容量但可能jpg經過最佳的處理,能24bit 2.3K x 2.3K 而且近乎完美還原原圖,你肉眼無法辨識出這張jpg的缺陷,但是2.3K的畫面肯定能比512更多展示,對於現在電腦容量與內部傳輸速度而言,你可能還是會認為拿個100MB的BMP檔案看圖片不是更好麼? 但這對於有頻寬與時效性的播放,如Youtube影片而言,他肯定不會拿BMP作為構成影片的傳輸基礎,同上面那句話,因為環境因素,傳輸的資料大小不一定等於享受品質,而藍牙目前的傳輸品質來看,建議也是要從有限制的傳輸作為角度來思考。
    比較各家傳輸,最單純的就是回頭看取樣bit/kHz,如果能知道錄製方式會是更進階的技術知識問題。
    錄製到播放是一系列的問題,以前嘗試去理解而寫一篇,不過更簡單來說就是
    "錄製與播放的設備越好,並且聲音數據轉變越少,則聆聽通常越近似原音"
    例如Apple Music 用自家的AAC格式僅有 256 kbps,雖然單純看帳面,他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如果你願意了解,會肅然起敬。
    首先一般音樂串流公司(諸如Apple Music 或Sportify等),背後音源庫都有第三方接收創作者的音源檔,通常只接收通過驗證的WAV檔案,不過,最貼近原音的無壓縮WAV也會在採樣時發生折衷(*WAV等同BMP的概念),類比轉數位的損失是計算機概論的最基礎部分,這部分基本上沒什麼好討論,但再把數位資料進行壓縮而失真是更值得理解的,AAC與MP3都是壓縮WAV的技術,處理資料的方案還是有差異的,詳細可看一些技術文件,簡單來說,都會假定人類聽力有極限,對人類聽不到的聲音進行刪減,MP3格式限制是很單調的,很適合運算緩慢的裝置使用,雙聲道、取樣頻率較固定等等,而AAC最大優勢是能作的變化遠大於MP3,這意味著,假設整個音樂中有一段幾乎同樣頻率的聲音,那AAC可以在壓縮聲音時可用最小的採樣存聲音,但MP3卻要浪費很大採樣去存聲音,這還沒討論AAC擁有多資料演算上的優點可以使用,總之,這能簡單解釋為什麼大多數會說,AAC在更小的kbps能比MP3聲音更好,而且一個設備要從A傳遞聲音給B時,AAC就相對MP3能更有彈性的傳遞。
    假設錄音間跟你的耳機設備都是極度完美,剩下的都是軟體層面的問題,
    目前藍牙耳機普遍都有AAC傳遞技術,那你就能發現MP3多了一道...
    錄音轉WAV => MP3儲存 => 藍芽傳輸再轉AAC => 藍牙耳機接收AAC => 播放出聲音
    錄音轉WAV => AAC儲存並能最低損失的轉換傳輸 =>  藍牙耳機接收AAC => 播放出聲音
    其中應該不難發現 "MP3儲存 => 藍芽傳輸再轉AAC " 這段很蠢,
    這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你要用藍牙耳機聽音樂,
    你用藍牙耳機聽音樂Apple Music採用AAC就能相對Sportify的MP3擁有比較大的優勢,
    KKBOX算是很先推無損音源,這顯然是聰明選擇,
    未來AAC也會漸漸被無損取代,
    不過前提就是網路速度,我用KKBOX無損不難發現他對網路需求量並不小,
    有時播一首新歌,在捷運缺少網路速度的時候,會需要等待,
    回頭來說,
    Apple根本算好整個生態,
    他從Apple Music到強迫拔掉耳機,最後做出Airpod,都是算好的,
    當你用到Airpod與整套服務時,確實能擁有非常好的聲音享受,
    但在數據帳面上看來又是各種技術落後,
    我想Apple在做事的方針上,
    應該是優先走簡單明瞭又精準之路,再考慮高超技術,
    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滿難的,AAC能到現在沒消失實屬不易。
    當然這裡面還是有太多不太容易解釋更完整的資料轉換問題,
    我們知道,
    LDAC取樣頻率可以做到24bit/96kHz
    而 AptX HD則能做到24bit/96kHz
    但他們背後能發揮的方式會是如何?
    簡單來說LDAC跟AptX HD也都是壓縮技術
    而他們所謂的 "採樣頻率的數字" 都只是表示他傳輸後理想上還原的音質程度,
    實際上壓縮轉換過程你還要考量軟體播放器跟音樂檔案格式的編碼轉譯問題,
    如果你只是MP3,那可能音執會不如Apple Music直接聽AAC來得好,
    要完全發揮LDAC或AptX HD,應該還是要找WAV這類無損檔較合適。

1. 設備
使用類型
  • 電腦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Intel Wireless-AC 9260:藍牙5.1,理論支持aptX
    Apple Macbook Air - 藍牙 5.0
  • 額外藍芽發射器:
    Fiio BTA30 :藍牙5.0,支援aptX LL跟HD,也支援LDAC(光纖IN)
    eSENSE d704:藍牙4.0,CSR晶片,頂多AAC
  • 手機:
    Samsung Note 10:藍牙5.0,支援aptX
    iPhone 7 +:藍牙4.2,不支援aptX
    Asus Zenfone 5Z:藍牙5.0,支援aptX
  • DAP:
    FiiO X7 II:藍牙4.1,支援到aptX 沒HD
    iPod touch 6th:藍牙4.1,大概支援AAC
    SONY NW-WM1Z:藍牙4.2,支援到aptX HD,也支援LDAC
    SONY NW-A105:藍牙5.0,支援到aptX HD,也支援LDAC
    SONY NW-A35:藍牙4.2,支援到LDAC
  • 其他已有藍芽耳機:
    SONY WH-1000XM3:
    SONY WH-CH700N:藍牙4.1,支援到aptX HD
    KZ 藍牙線(AptX 款 CSR8645)+KZ ZST:藍牙4.1,支援到aptX,當時選擇ZST是因為歐母數很低容易推,後來發現搭歐姆數較高的ES3確實相對之下ZST發揮較好
    KZ 藍牙線(AptX HD款 CSR8675 )+KZ ZST Pro X:藍牙5.0,支援到aptX HD

硬體評論
  • 藍牙V5.0與V4.0
    第一關鍵還是在於耳機這端使用的藍牙晶片水平如何
    像是小米 airdots 3使用高通QCC 3040,就明顯遠比QCY的V5.0好上非常多,甚至KZ藍牙使用的高通較低階的CSR8645走V4.1都明顯比起QCY好,而CKR70TW跟聲海CX400bt在我使用經驗裡,通訊表現又相對airdot 3明顯更可靠。
    第二是在晶片沒太差的情況下,V5.0確實比起V4.0傳輸距離更長一點,但顯然沒有晶片重要
  • 藍牙發射裝置的差異
    電腦部分,實際上最大問題在於windows的藍牙控管軟體並不好,此外電腦的藍牙表現不見得通訊距離比較長,即便配備了巨大天線,但一般電腦用的INTEL或晶片的技術似乎並不好,理論上都能支援AptX,實際上你需要外掛軟體才能用,而且不一定是真的。
    手機部分,手機是目前最合適作為藍牙播放的裝置,尤其SONY手機在2015年的Z3+時代就已經擁有LDAC的傳輸能力,如果是音樂需求高的使用者,可以考慮SONY手機,而且Xperia 1 II終於把耳機孔加回去,至少不是強迫選擇只能藍牙。
    DAP的部分,說真的很微妙,整體來說除了EQ之外,萬元跟千元實在沒有太多區別,看得都是有沒有完整支援LDAC而已,所以這時候 NW-A35的CP質直接擊敗NW-WM1Z跟X7 II,老實說我原本想試試A&K跟iBasso,不過看看數據就直接不測試XD。
    額外發射裝置,是常見的CSR晶片為基底的藍芽發射器,通常聽起來沒什麼太大差別,不過這款幾乎不可能藏什麼天線,品質可想而知。不過若想玩玩看FiiO BTA30這類,這個玩下去是一筆費用,首先你希望他以LDAC傳輸,就必須有光纖,光纖你接一般電腦主機板還要看怎麼接,如果從常見集成式晶片輸出,例如Realtek,雖然他家有高階的,但是平常妳主機板看得到的都是低階的,就會有雜訊,你必須找個好的音效卡輸出,這時候你就會說,FiiO BTA30為什麼不能直接用USB傳輸呢? 網路上表示後,原因可能出在於供電,他雖然走type-c,實質上他並不能叫type-c,所底你知道的,是燒錢的味道。
各家藍牙晶片的表單資料


舊有藍芽耳機使用經驗

我以前藍芽耳機主要是買很便宜的款式,使用上主要就是通勤跟運動
原本就四臺 SONY SBH50、FiiO RC-BT(原本配SHURE SE215後來換雜牌耳機)、KZ APTX HD(配ES3)、小米藍牙音源接收器、Jabees Beating
後來就花比較多錢的是SONY
SONY WH-1000XM3、SONY WH-CH700N
兩臺一臺放公司、一個是做家事的時候用
尤其吸塵器對上有降噪WH-1000XM3的表現非常好~
WH-CH700N也有不錯表現
實際上我摸過的降噪也不少
大概就是ALTEAM、ATH、BOSE、Beats、SONY跟小米有印象
不過那時候太忙了,就沒寫任何東西。



2. 測試軟體與音源
試聽音源:
  1. Youtube
  2. KKBOX (CD 16bit/44.1kb & 無損 24bit/192kb)
    Apple Music我在等他無損,目前我還有三個月免費 = =+
  3. SONY DSD音樂
音樂類型:
我喜歡的音樂主要是  動漫(人聲與吉他) > 古典樂(喜歡大提琴跟鋼琴) > 歐美(EDM、一般慢歌或50年代老歌) > 臺灣流行

  1. 動漫
  2. 古典樂
  3. 歐美-EDM或低音為主
  4. 歐美-一般慢歌或50年代老歌

藍調類型的女歌手
還滿好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Azkg9y-I4

演唱會ROCK


電音低音炮

這種通常高解析度耳機挺起來反而很糟的音樂
合適Realme buds air 2 neo

====

Fiio BTA30
會買它主要是陰錯陽差,因為原本我想買的發射器沒賣了,
最後改買它有兩個主要價值有二:
  1. LDAC
  2. 藍牙可發射也可接收
我的需求功能
第一就是BT TX功能:當作藍牙發射器連接耳機,因為他有LDAC,搭配另外買的BTR5剛好成對。
第二則是BT RX功能:如果不如預期,還能作為我音響組能有藍牙接收播放音樂的能力

先講二BT RX,我嘗試接音響,我發現他的RCA輸出的推力很弱,所以最好有前級,我是前級搭配光纖out,聲音品質其實還可以,3000元極限就是別在意細節,總之,搭配FiiO Music APP的調整有很多可玩性,整體來說,這邊問題非常少,這臺機器顯然。

回頭說一BT TX,我對於FiiO BTA30的藍牙發射配對是感到很詭異
1. 說明書沒說TX怎麼連
2. USB連線後並非作為藍牙裝置控制這臺機器
3. 複數配對會有很多問題
4. FiiO APP要在RX下先設定好TX,TX無法觀看或控制硬體

實際上最後怎麼連我還是看外國人的教學影片
就是PAIR按著不放五秒後,你的藍牙裝置也按到配對狀態
很原始的配對方案

說真的,作為藍牙接收器,BTA30算是不錯,
但作為發射器,BTA30的操控很糟,
至於值不值花錢呢?
我認為光是軟體層面的品質,真的完全不該買這臺,你會後悔,因為很難用。


ATH CKR70TW


















CKR70TW跟多數較好的藍牙耳機一樣,採用三個針腳做充電,
其中一個是防止過充的針腳,好處就是可以確保你耳機不會過充,
電池壽命正常來說也比較好一點,當然如果你使用次數高,循環次數到極限就照樣會提早結束電池壽命。

配對與連線:
採分開兩耳的藍芽,算是常見的設計,原始設計上是單邊也能使用,但這種設計其實平常使用是很不方便,因為通常配對流程上,必須很注意一個關鍵:
"兩耳配對時,要注意燈光,假設你右耳先拿出,那麼他右耳燈光會閃爍很快,左耳就很慢,則配對時,你電腦要選擇右耳。"
連線品質非常不錯,大致上運動、通勤都幾乎不會斷線,並且也能穿牆,因此從房間走道另一個房間拿東西,也沒斷線,或許我家水泥沒有這麼厚...
音質:
音質是我很乾脆的買下這耳機主因,
他的調性確實就是CKR系列特質,
呈現方式很像暗房的聚焦微光中看到一個鮮豔的物品,
以實體線耳機來說,確實介於CKR70與CKR50之間,但有很多細節還是不同,
他的聲音在中高音呈現的表現來說,是藍牙耳機中短期難以取代的優異,
男性聲音主要優異在於
女性聲音甜美很鐵三角,
在聽弦樂器時,卻又能保有非常優秀的真實感,
"輕柔可彈"
低音走彈性路線,低音並不算少,但也不會讓你難受,
能用低頻讓你感受到實感,同時在電音表現上也多變化而且舒服,
整個聲音輕鬆愉快,
空間表現上,並不刻意擴大,而是房間式的大小,
預設EQ下,他能詮釋大多數的音樂,
此外他的EQ調整也確實能讓這隻耳機有很大的變化。

降噪表現:
原本一直研究他到底降噪了什麼?
後來才發現,他幾乎是針對人聲跟高音在降噪,
我外出運動經過公園時候,才發現他對於遊樂區狂叫的小孩聲音有抵禦能力,
另外最近最近附近在施工,電鋸聲音真的很擾人,
他就很舒服的去掉高音那段,大致上只留下比較舒適的聲音,那些外面過激的噪音都會消除,
感覺上這耳機的降噪不是不行,而是理念跟一般認知有落差,
總而言之,外面噪音影響聆聽音樂的問題有排除不少,這隻耳機算是不錯的。

聲海 Sennheiser CX 400BT

品質:




配對與連線:

音質:

降噪表現:

結論:


QCY T9s/T9
開箱:











品質:
T9s跟T9為何同時接觸呢?
主要原因是我買T9S回來就壞掉,只好拿給老闆換,因為他只剩T9,所以就退個50給我,老實說我還真不知道差異在哪裡,回來研究一陣子,資料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耳機,實際上我聽過T1,T9聲音並沒有變化,主要差別有兩個,電池電量大不少,從原本3小時明顯增加到6小時左右,另外T1容易斷一下,但T9不會這樣。

配對與連線:
配對並不花時間,但連線品質算是非常詭異,
我發現他連線各種5.0的藍牙裝置(ASUS TUF X570 Wifi、FIIO BTA30、ZF5Z與Samsung Note 10)都訊號非常差...
在動作大一點、稍微遠一點就會馬上聲音變質或斷線,品質上算是不如KZ那便宜的藍牙線,但QCY這個藍牙很詭異,我發現只有一個與他連線表現很不錯,那就是iPhone 7+,然而iPhone 7+只有4.2,
所以或許他的藍牙晶片不上不下,可能是4.2改上去的,雖然能做5.0通訊,但實際上不如他自己4.2時候表現...

音質:
一般網路評價他是超值,
這是一個需要花三四天Runin的耳機,聲音差不小,
我認為以500元來說是真的可以當成700~900元的有線耳機的價值(先聲明,是搭mp3的視角,就算200有線耳機,掛個好dac會是開外掛),這對藍牙耳機的評價而言算是不錯,因為通常藍牙聲音都會比定價低,
但會在KZ ZST(2017)搭配藍芽模組的表現之下,相比realme Buds Q好一點。
他主要優勢在於空間跟中低音表現,但是高低音算是比較不行,
所以人在唱歌時有點降Key,但是不難聽,
不過如果你想聽到人越拉越高的聲音,這支做不到,
低音方面是人類耳朵辨別實感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過這之耳機單體在低音並無法下探,他似乎採取另一種常見策略就是空氣傳遞的特性,
讓聲音傳遞中產生泛音,人耳就會有一定程度音色誤判,
它的空間塑造應該是在音管這段,
因此如果佩戴方式不對就會摧毀這表現,就會變成非常平白的耳機,
整隻耳機聲音具備空間而明亮,但毫毛之音沒有,
換個說法就是單體性能不好沒有什麼解析度,
但在慢歌能表現出不錯的空間感,所以相信大多數人會覺得不差。

他跟SOUNDPEATS  TrueFree2長得有點像,單體也都6mm,但SOUNDPEATS  防水IPX7,並沒有實際比較過不知道如何,不過相對於小米 Earbuds 超值版的7.2mm單體就真的有差,雖然QCY應該是代工廠,但QCY整體硬體品質還是比較差,即便軟體多了很多設計,聲音表現上即便調調很像,但QCY聲音表現顯得比較薄一點,Earbuds超值版低音就比較厚一點,而且Earbuds比較好帶。
而對上小米 AirDots 3,已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產品,
小米 AirDots 3 整體聲音圓潤且清晰不少,此外中音在人聲的層次感遠比QCY T9好太多了,
說已說下來算是天差地別,
更不用說對上ATH CKR70TW、聲海 cx400bt或者SONY WF-1000XM3這類耳機表現,完全是不能比。

以CP值而言,這隻耳機在500左右會很劃算,但是到700就建議別買,因為小米AirDots 3花個不到一千元,但是會遠遠超越這支,此外如果能接受繞頸,KZ ZST(2017)搭配她們家AptX-HD版本的藍牙線也是不錯的搭配。

降噪表現:
對於抗噪的表現是不怎麼高,能聽得到外面各種聲音並沒有太明顯的抗噪功能。

結論:

Redmi AirDot 3
品質:

配對與連線:

音質:

降噪表現:

結論:


Realme buds air 2 neo

品質:
硬體品質表現我覺得做得還不錯,雖然材料與點綴不多,但整體來說無論細節的設計、機殼或者耳機基本材質,都算是不錯的,耳塞也不會過軟。
軟體,
整體來說,Realme的軟體是遠比ATH好多了,也比sennheiser好多了,但是還是有不少問題,而且有些權限與要求滿有侵犯隱私的感覺,例如強迫你註冊或者開放資料夾之類的奇怪要求,但比起QCY跟ATH強制開放位置偵測好多了,尤其QCY完全沒意義,耳機這麼便宜,掉了我幹嘛要找,重買就行了...整體軟體表現距離SONY的軟體水平則是天地之別,但是還是能不難用。
韌體更新時建議要放置於充電艙裡面
我第一次更新,是拿出來配對後才做更新,卡在50%然後就失敗了,並且耳機出現一直斷線的狀況,我確認過更新軟體的建議跟說明書,它只是要求你別斷線,則說明書隻字未提。
後來我嘗試把耳機放入充電艙連線,我發現她系統只有耳機放在裡面時才會識別到充電艙,所以我懷疑根本問題是沒更新到充電艙,所以我就放在充電艙更新,就順利完成了,這對於使用者感受應該算是BUG吧! XD



配對與連線:

音質:

降噪表現:

結論:




配對與連線:

音質:

降噪表現:

結論:

CKR70TW、AirDot3與QCY T9 等比較
1. 藍牙品質
我的測試很簡單,就是把手機放在客廳,然後自己走到曬衣服的地方再走回來,
然後透過錄影你可以看到收訊品質的差異。
我家是30坪公寓,從客廳到曬衣服的地方呈現L型,約十公尺但有藍牙畏懼的水泥牆,
這是我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就是曬衣服~
手機通常就丟在客廳,我會希望曬衣服時後至少希望能聽到音樂。

ATH CKR70TW
AirDot 3
T9

藍芽晶片 最低訊號 評論
ATH CKR70TW 沒註明,只知道高通的晶片 40% 走到陽臺最底時候有頓一下就繼續正常撥放
AirDot 3 高通 QCC 3040 37% 快要到底時候開始斷斷續續,並不能正常聆聽但有聲音
T9 看過去拆解可能是PixArt或realtek,至少不可能是第一代紫光的 25% 只是到轉角處的時候就斷訊無音,但我回來看影片,竟然還有signal

T9其實斷訊之後,恢復就花很多時間,可能這原因,他再出門時的聆聽品質是遠不如AirDot3或者CKR70TW

不過對上耳罩耳機你就會發現不對稱的性能差距,即便對方只是v4.1,但是卻優異很多,所以並不能單純以版本代號看待一切,而是要考慮天線跟其他因素。

KZ 藍牙線(AptX款)
他是一款繞頸的藍牙耳機擴充線,他整條線雖然礙事,但整個都是他的天線...
因為我走向陽臺的時候背對手機,
如果天線繞在身體前面,背身體阻隔就會降到最低40%
不過如果放在背後,因為沒有阻礙,就能維持在47%
而且恢復90%以上通訊品質的速度非常快
資料看得出來天線的重要性,但是他代價就是大大的電線跟元件掛在身上,
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什麼現在不流行繞頸式耳機,因為5.0的藍牙看不到天線的情況下,
也能有40%通訊品質。


綜合手中所有藍牙裝置連線Samsung Note 10而論
O - 可以聆聽
△ - 不穩定
X - 近乎無法聆聽
機型 藍牙/
晶片
家中 運動 捷運 其他
SONY SBH-50 3.0
不明
O X 連手機比較穩
小米藍牙接收器 4.2
BES2000
O O X

FIIO RC-BT

4.1
CSR8645
O O
KZ AptX 4.1
CSR8645
O O
KZ AptX HD 5.0
CSR8675
O O O
QCY T9 5.0
不明
O X X 容易受環境影響
慢跑近乎斷線
小米 Airdots 3 5.2
QCC3040
O O 捷運偶而不穩
Realme buds air 2 neo 5.2 O O O 大多數都很穩
ATH CKR70TW 5.0
已知是高通
O O O
SONY WH-CH700N 4.2
不明
O O O 通常愛用CSR晶片
SONY WH-1000XM3 5.0
CSR8675
O O O

抗噪表現

機型 被動抗噪 主動抗噪 交通 人聲 施工 其他
KZ AptX 極差 KZ耳機聲音在戶外穿透力意外不錯,雖然沒有任何抗噪能力
KZ AptX HD 極差
QCY T9 大致上沒有抗噪能力
小米 Airdots 3 普通 尚可 尚可 尚可 被動抗噪表現算不差,但是密合度對小耳朵會不太好
Realme buds air 2 neo 低音優秀 優秀 主要針對低頻的引擎或者轟轟的聲音,但是完全沒辦法應付中高頻
ATH CKR70TW 優異 尚可 尚可 優秀 不會難受 整體來說低音抗噪很普通,中高頻尖銳聲音能減弱
SONY WH-CH700N 優異 優秀 優秀 不會難受 不會難受
SONY WH-1000XM3 優秀 非常優秀 優秀 優秀 優秀


插曲:FiiO BTR3K VS FiiO BTR5的考量
在買ATH CKR70TW之前...
曾經想過用原有的CKR100搭配一個藍牙接受器,雖然在運動時是製造自己麻煩,
但是室內聆聽應該會帶來不少方便。
晶片:
兩臺都是使用高通CSR8675的SoC處理器
這顆處理器其實能達到24bit/192kHz的DAC工作表現,不過他最大的價值還是藍芽能做到aptX HD的傳輸表現,但前面描述,aptX HD,也就知道一般藍芽就是吃DAC音染,
不過FiiO這兩臺最大價值在於,他能直接接USB當隨身DAC用,
換句話說就算藍牙沒用到這麼好,但是還是有USB能發揮全力,
FiiO BTR3跟BTR3K的差異在多了2.5mm,其餘重要的部分沒有什麼變化。
FiiO BTR3K是雙AK4377A,是一個24bit/192kHz,SNR 125dB的晶片,是不差。
FiiO BTR5則是雙ES9218p,非常優秀,
但從電路圖看,只有2.5mm平衡輸出的時候才用到,3.5mm僅用單顆,不過單顆就非常恐怖,
以DAC的角度而論,解析度跟音質會遠勝FiiO自家的X5 II,
X5 II使用的PCM1792A僅能24bit/192kHz,SNR只能做到117dB,
但ES9218p可以做到32bit/384kHz,SNR也有130dB,
況且我一路聽下來,ESS還是首選,實在沒辦法比擬,
至於Cirrus Logic(如CS43XXX)、Wolfson(WM8XXX)、AKM跟(如AK44XX)Burr Brown(如PCM 17XX),Cirrus Logic後來2014併購Wolfson後,他們技術融合得還不錯,
單以數據看,技術水平CS >= AKM > PCM,
CS431xx已經有數個32bit/384kHz並且是8通道的產品,SNR很不錯,CS的產品通常遍布超地價市場,因為非常中性自然而且無雜音,也保有音質彈性,不用太多調整,很多手機轉接線或DAP很喜歡用,他的產品是ESS之外我另一個喜歡的,當然也不是沒踩雷過,例如AMP沒調好,還是會有爆炸性的悲劇。
AKM的AK4458VN跟AK4493EQ都算不差的產品,都能做到32bit/768kHz,也有8通道,可是SNR有點普通,不過他的產品主要走向都是ATH偏好,這個DAC幾乎就是人的聲音為主,其他方面都很普通,稱不上難聽,但是你從耳機聽到的聲音就是沒有ESS或CS(WM)的那種清楚感,唯獨人的聲音有種難以形容的親近、真實與好服用,我不知道要怎麼說他,總之喜歡人聲音可以買。
PCM你在市面上看到的多半還是24bit/192kHz的產品,SNR也不高,不過很神奇的是在高級音響很常聽到,他如果沒有合適的搭配,聲音會很扁很乾,尤其DAP我還真沒聽過私心喜歡的,我對X5 II聲音找不到喜歡的點,但是同樣用到DENON的一些音響綜合擴大機,透過音響播出來時,聽起來卻很不錯,那種乾燥聲音搭上音響的低沉緩慢的音波,意外的耐聽。
雖然我不喜歡FiiO X5 II聲音表現,但她擁有獨立AMP,這點有個優勢,就是接耳罩時肯定會比起上述兩款藍牙有聲音上的推力表現,因此這兩款藍芽建議用在入耳耳機。
實際聽感:
搭配ATH CKR70、CKR100、SONY XBA-N3,3.5mm,藍牙輸出SONY NW-A35,走LDAC
聽的音樂是: 古典樂、日本動漫(FGO跟刀劍)、EDM、歐美流行樂、JAZZ
FiiO BTR3K
確實如同AKM傳統音染,在人聲的部分真的非常不錯,搭配ATH耳機能發揮最佳表現,如果你的聽力是高音判別力優秀的人,會有很大的享受,但如果你聽力在低音比較敏感,那會是非常痛苦,FiiO BTR3K在低音的表現上猶如一坨東西一直撞擊你耳膜,解析度是不差,但是沒有分離,如果非常急促的音樂,會很混亂,需要EQ跟濾波模式來調整符合你聽覺感受。
FiiO BTR5
FiiO似乎沒有走傳統ESS精準音色的路線,而是改成鬆散有彈性、樂器為主調的音樂,整體來說聆聽感受很輕鬆,分離跟空間感都很好,雜食性非常好,解析度也可以,唯獨人聲偏弱,我個人認為是有點可惜,我認為沒有發揮ESS最佳表現,不過我猜測他需要2.5mm與USB的連線下才能發揮最大功力,畢竟從電路圖來看,3.5mm只有單顆ES9218p在運作。
如果要我兩個做選擇的話,我會選擇FiiO BTR5,因為他給我感受到聲音的舒服與節奏,BTR3K比較偏食,BTR5顯得完善。
不過如果加入ATH CKR70TW考量的話,
不能忽視FiiO BTR3k BTR5這類產品的可玩性...他能搭配各種耳機與更完善的APP調整,毫毛之音的解析度也是相對CKR70TW有先天優勢。
但我會毫不猶豫的選ATH CKR70TW,
原因很簡單,ATH有將CKR70TW單體的表現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調性也可預期,整體來說,因為她沒有了線材跟各種環境變數,控制都在高通跟你的APP,所以其實聽覺感受容易在多數藍牙外接耳機的水準之上。




藍牙使用經驗:


藍牙耳機研究心得:
  1. 連線品質:藍牙5.0以上穩定好用很多
    3.5以前,幾乎有事沒事就斷線,明明接收器都貼在發射器上,有些爛的產品照樣斷線。
    4.2之後算是好很多,但是侷限在某些設計上,這種這麼小顆的耳機,通常比v3.5還糟糕,4.0~4.2的這時代產品 "水平落差極大",但4.2以上確實能滿足大多數聲音使用 ,然而通常繞頸運動時會不定期斷線一下,距離也不能太長,除了耳罩耳機確實可以好幾公尺...
    不過5.0之後,斷線還真的相對少很多,主要是連線距離常非常多,而且是在這麼小的耳機上面,技術好非常多。
  2. 音質:aptX vs LDAC
    音質相對於三年前,這音質表現真的大幅度提升,不可思議,
    但是無論如何,他的設計還是侷限於體積跟傳輸技術,
    也因此不可能有什麼大爆發,但已經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欣賞音樂已經進入可以的水平。
    音質表現受到傳輸技術影響很大,
    藍芽最早騎士兩種規範SBC、AAC
    SBC是單聲道不多說,AAC其實說穿了就是Apple Music 二十多年前的技術,據說比MP3好一點但是就是能聽而已。
    目前受到重視的兩大陣營,高通的aptX與Sony的LDAC
    aptX HD是目前大多數人最容易接觸到的技術,因為大多數人手機都是高通晶片,大致上在室內應該能做到比CD更好一點的水平,24bit/48kHz,外出會受到各種干擾應該就沒這種品質。
    SONY的LDAC確實還是比較好,它可以做到24bit/96kHz 。
    然而,目前已經很多有線能做到Hi Res,Hi Res的要求是起碼24bit/96kHz,所以目前如果你要聽到被定義為Hi Res的藍牙耳機,還是選SONY系列。
  3. 電池:還是有可換性高的品牌
    藍牙耳機最怕就是電池壽命結束的那一天,因為大多數藍牙耳機都很難找電池,所以通常電池壞掉也就是這種耳機丟掉的時候,而最糟糕的事情是電池通常壽命兩年,除非你都沒什麼用,可能可以放三四年,所以藍牙耳機通常又被譏諷為製造垃圾,我個人是覺得,如大家所認知的,大多數藍芽耳機就是萬惡產品,但也非全部都那麼糟糕,有那麼一成的耳機還是電池很好換。
    有篇是對岸很厲害的一篇文章,值得一看。
    https://www.52audio.com/archives/51294.html
    我看完的結論是,自己喜歡產品中,SONY是少數電池使用上非常有可換性的一家公司,除了設計上幾乎不是單純使用膠水,而是能拆解的設計外,他幾乎所有真藍牙入耳式耳機產品都採用同一款鈕扣電池,VARTA CP1254 A3,這電池好找到,所以有電池疑慮的人,可以最後大陸人做的這製表,然後自己查查看拆機,以及反查電池型號與維修。
  4. 降噪(ANC)成為標配是趨勢
    這主要還是跟大環境的趨勢有關,
    降噪越來越不是獨門科技,雖然,SONY跟BOSE等品牌,確實還是在資料訓練上可能有獨到的優勢,不過因為目前越來越多晶片加入降噪的行列,所以這項技術變得平易近人,當然品質會是如何待確認。

降噪的經驗談
  1. 降噪分被動與主動降噪
    降噪也稱抗噪,
    如名詞,對抗外部噪音,
    聽音樂最討厭聽到外面噪音~
    所以人類用盡各種方式阻隔,目前老實說,耳罩這塊還是最優異的,
    降噪分為兩中方式,
    被動式 => 利用海棉或者耳塞設計,讓聲音被阻隔在外。
    主動式 => 利用AI與各類技術的融合,主動對聲音音波被抵銷。
    被動降噪其實已經到極限,加上近年主動降噪的軟硬體越來越發達,所以目前耳機都朝向主動降噪,不過因為降噪本身涉及軟硬體技術,雖然現在很多耳機公司幾乎都靠直接購買晶片來處理。
  2. 主動降噪的基本常識
    主動降噪英文縮寫ANC
    建議google看一下影片,其實概念講起來很簡單
    ANC無論哪家,都需要一個麥克風並驅動對應的耳機去做音頻抵銷,也因此這兩個硬體是最基本的元素,也不過幾年前,大約2010年的麥克風跟耳機都不好,聲音表現都還很偏頗的時代,ANC的耳機非常不討好,因為一但開啟降噪,聲音會出現極大的變化,效果也有限,大概在2016年後,幾乎連百元耳機都能在20-20000Hz之間做到Hi-Res的水平之後,這樣的背景環境下,抗噪才漸漸變得有意義,雖然耳機震膜無論再怎麼厲害,想必還是有人聽得出來抗噪不足處,但足以面對大部分噪音,而目前比降噪就是在比麥克風與晶片運算表現無誤。

  3. 降噪各種混淆的名詞ANC、NC、ENC、 cVc、DSP、類比數位降噪
    因為近幾年,手機發展下,讓ARM跟SoC都蓬勃發展,
    這類技術的瘋狂提升讓我們在各種電子產品上都有很大的受益,
    其中就包含單一運算晶片就能做大量的工作處理,
    這讓藍牙耳機超過2015年之前想像的表現與設計,
    到處都有降噪,也因此各種名詞會出現。

    實際上原理幾乎同根生,就是針對不需要聽到的環境聲音做反向聲波做抵銷
    方法上各取巧思
    畢竟現在演算法這麼多樣
    https://www.techteller.com/sci/anc-true-wireless/#ANCActive_noise_cancellation_shen_du_jie_xi

    不過實際上還會有很多英文用詞,例如cVc或者DSP 有時候是被誤用
    DSP其實是如英文字面的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將數位訊號做處理的運算單元,他是一個通用的概念,並不是單一用在降噪上,只是降噪中,有個選項是能使用DSP來解決,一切看設計理念,目前大多數技術已經是能將公直接整合到同一個晶片裡面去運算,例如近期很紅的中低價高通QCC 3040晶片就包含了DSP,而且QCC晶片厲害在於他還包括了各種運作功能,也因此同時具備ANC處理的能力,所以是個強大的晶片。
    https://www.qualcomm.com/products/qcc3040

    Qualcomm cVc也能查到對應的文件,實際效益是在於通話的過程中進行環境噪音的抵消,不過這技術不是針對音樂欣賞,他是針對你的麥克風聲音做處理,所以她並不能說是ANC。
    https://www.qualcomm.com/products/features/cvc-noise-cancellation-technology
  4. 降噪後,聲音百分之百會有變化
    這很合乎物理原則,畢竟他是逆向融合掉環境音,那勢必耳機就必須發出對應的音頻,所佔用的頻段難免有聽覺上的變異,只是有沒有被你聽出來而已。
  5. 降噪帶來的缺點
    (1) 耳壓
    目前我用過的降噪耳機就ATH、Beats、BOSE、SONY與小米,只有ATH沒有感受到耳壓,SONY輕微到幾乎無感,Beats沒印象,BOSE是有耳壓的,小米則是有強烈耳壓,但這些體驗還是要自己去感覺,有些人會在意有些人則無感。
  6. 降噪深度(db單位)
    比這個數據是不太有意義的,因為目前這種數據並沒有真正統一的驗證標準,所以僅供參考,而且有些降噪耳機會有嚴重的耳壓,也會有針對性,所以模糊地帶很多,理論上普遍都能做到20-30db的消減,較優秀的能到40db。
  7. 降噪各項調整
    有些耳機搭配app下,會有降噪的調整選項,這部分是非常加分的功能,因為你可能現場試聽,降噪的不適或者聲音變質沒感覺,回家後才發現,這時候有這功能就有不錯的選擇,不過我發現長期研究下來,還是只有SONY搭配高階款耳機才比較有這種功能。
  8. 低中高音的抗噪差異
    抗噪原理就是,利用反向聲波抵銷,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抗噪耳機還是會因為軟體、抗噪硬體設計的的差異而有不同音段落差
    我必須說這部分還滿難定位的,但是買的時候建議要自己注意,例如你的聽力是對低音靈敏的人,建議就找低音抗噪優異的耳機,但是耳機就是...很難有完善數據,所以踩雷是難免的。
  9. Run in的耳機有時對抗噪有差
    run in在科學上有人認為是玄學,也就是使用者心理作用或者耳朵習慣耳機的音頻,不過實際上我認為接觸過耳機越久的人不難發現,其實你就買來時候聽一下,記住那聲音,之後讓耳機自己在角落做run in後,重新拿起來聽就會發現確實是有差,而且變化還不小,如果再買一個新耳機來盲測,應該也不難聽出差異,除非耳機本身沒太大變化或你沒RUN開
  10. 主動降噪的品牌
    (1) 早期 (199X~200X就開始做)
    BOSE:算是很早開始做抗噪的公司,早期主要對抗航空噪音,其降噪根本方式是靠公式運算下,推導出可能造成音樂欣賞困擾的音頻做抵消排除,並最早慢慢實踐的一家公司,在軍事跟民用上受到信賴的產品,因此會是很多人的抗噪首選,個人覺得抗噪是很優異,但是確實也會在聽覺上感受到耳壓。
    SONY:家大業大的公司,確實在耳壓跟音質間做出非常優異的處理,並且能對環境音達到,個人是很推薦這家,他確實能從各方面看出整合了晶片設計與軟體AI的一家公司,能針對各種聲音抵銷,而且他不是單純針對抗噪,他在聲音傳輸上確實也是有自己一套,是一個功力無可比擬的公司。
    ATH:鐵三角算是很早進入此行的公司,不過主動降噪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反倒是他的被動降噪做得越來越好。
    (2) 近年 (201X以後)
    APPLE:不虧是一個軟硬體都有著墨的公司,在數據處理上有明顯的優勢,Airpods pro算是遠遠超出多數人想像的一個產品,其抗噪表現算是橫空出世的優異。
    Qualcomm的QCC晶片:
    Realtek(螃蟹卡)晶片:
    Pixart晶片:原相
    AMS晶片:該家公司的抗噪能力非常優秀,但是他必須整合在其他晶片下,換個說法,優異但很浪費電
  11. ANC遲早會變成百元耳機的標準配備
    通常能被晶片化的東西,只要克服品質後,大量生產就會變得超級便宜的東西,未來很可能在百元就能擁有抗噪(*不是現在那種虛標的抗噪)

---


其他試聽的藍芽耳機

低價位
  • Earfun Free Pro
    $2100~2399
    配對:
    遇到一點問題,但解決了,應該沒有APP。
    配戴:
    目前少數輕鬆而且小臺的,感覺很不錯,女生會合適的款式。
    音質:
    走乾淨明亮路線,但是大概機身太小又是防水設計,所以並沒有什麼空間跟空氣感。
    額外功能:
    本身被動抗噪並不強,會聽到各種外部聲音,主動抗噪主要針對風切聲音,至於其他雜訊是無法過濾的。
  • QCY T2s
    配對:
    快速簡單,但應該沒有APP。
    配戴:
    算是輕巧簡單
    音質:
    據說跟小米AirDots是同根生,聲音上還是有點不一樣,實際上小米AirDots的單體就跟QCY T2s不同大小,QCY T2s在低音的反應上更快更短,低音走向是採用泛音呈現,會有點空間感,空間感不是靠單體或耳機機體腔內設計,而是導管跟耳塞,所以有些戴法就會沒有空間表現,不過中高音我認為是相對弱化不少,整體來說也比較混濁一點。
    結論:
  • realme  buds q
    $499~799
    配對:
    快速簡單,但應該沒有APP。
    配戴:
    聽說這個設計者是參考鵝卵石去做設計的,其實並不差,只是你也明顯感受到耳朵上有個鵝卵石的形狀...
    音質:
    老實說不太行,低音太多太糊,中高音還不差,但是會被低音吃掉,這種技術大概十年前的耳機表現,可能沒有RUN開,但是藍芽耳機並沒有太多時間RUN。
  • 小米 AirDots 超值版
    $545~599
    配對:
    快速簡單,但應該沒有APP too。
    配戴:
    並不差,簡單來說很傳統,幾乎所有藍芽耳機都這個樣子。
    音質:
    我覺得小米近年有改善他的音質,以前聽久了還滿痛苦的,這款的聲音很像新版活塞耳機但推力偏弱一點點的手機播放,雖然推力弱一點,但低音品質很不錯,整體來說中高音也都算乾淨明亮耐聽,而且還有空間感,這個空間感不會有太多亂跑位的狀況,所以如果你不是極度苛求的人,可以買。
    結論:
    便宜之中的難得有一定水平的產品,低價苦無選擇可以買這臺。
中高價位
  • ATH-SPORT5TW
    配對:
    他在藍芽配對上沒有ATH CKR70TW的問題,快速而精準,
    不過當下我嘗試用ATH的APP抓他,都抓不到...或許不支援。
    配戴:
    配戴支架設計上有明顯讓他更輕盈可靠的感覺,
    確實很合適運動者使用。
    音質:
    這款耳機偏向乾淨與低音精準的感覺,缺點是安靜的地方你聽久了會疲憊,
    但這是運動耳機,如果在運動時,這種調音會非常合適搭配節奏音樂運動。
    額外功能:
    這臺並沒有主動抗噪,完全依賴被動抗噪,但品質上還可以,
    結論:
    偏貴,如果賣3500元會是不錯選擇,很合適運動的人使用。
  • Apple Airpod Pro
    配對:
    搭配我的iPhone 7+ 真的非常好用,快速而且完善,而且那APP程式,可能只有SONY可以對抗,軟體品質就已經完全佔據優勢。
    配戴:
    配戴感覺不錯,耳塞矽膠柔軟,長時間配戴沒有問題。
    音質:
    我必須說這臺音質非常的讓人舒服,甚至比CKR70TW舒服,自然而輕鬆,彈性又有空氣感,不過很微妙的是你說解析度他好像又沒有。
    額外功能:
    抗噪功能上有Hybrid,但軟體的抗噪可調性並不如SONY WF-1000XM3完善,就是無腦幫你降低風聲跟馬路雜聲等等,而且會是有明顯降低。
    結論:
    沒Pro因為不是密閉式耳塞,所以我直接跳過,
    而Pro這代的目前售價6000元,但是沒有完善細節參數,只知道續行不太行,所以我一開始還滿懷疑品質的,不過實際使用,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值得入手,除了電量真的很不行,我當時算了一下,大概快推出下一代,出來一陣子後我會買。
  • Marley Liberate Air
    音質:
    聲音上,
  • Sennheiser CX400bt
    配對:
    配對上並不好配對,軟體上面好像也沒有很好,我APPLE很快接上,但SAMSUNG在APP中抓不到耳機。
    音質:
    聲音是有聲海的實感追求,無論在頻率均衡、解析、空間感、空氣感跟調性,都達到無線耳塞耳機中的最優異表現,不過聲海耳機耐聽是沒有,但是外出聽音樂的清晰感是毋庸質疑的不差。
    名字上,因為使用Momentum 跟CX400,我以為她跟2015年推出的有線耳機有什麼關聯性,不過實際上除了調性很聲海之外,其實還是不同的耳機,而且聲音品質沒有因為藍牙而變差,甚至有比較好一點,這是我覺得他比較值得一提的地方。
  • SONY WF-1000XM3
    配對:
    可以用NFC配對,配對上,SONY也真的是裡面非常好用的款式,軟體搭配也很可靠穩定,不虧是配合藍芽發展中,非常有歷史的一家公司。
    音質:
    SONY從以前就有種聲音的調性,就是有沉沉又略帶彈性的低音,而中高會拉高,同時帶有輕鬆感。
    不過在HiRes出來之後,推出的h.ear多數風格有很明顯的不同,高中低音都變得很緊緻明亮,目的大概就是讓你聽的時候能聽到解析度,
    這之1000XM3,我原本以為WF會跟WH類似,不過實際上有點走不同路線,WH比較偏向傳統SONY風格,而WF比較偏向h.ear系列。
    額外功能:
    降造表現來說,非常優異,尤其中高音的部分,不過低音就相對我聽過的抗噪耳機中較弱的,如果是
  • Sony WF-XB700
    音質:
    SONY這款耳機的音質,一定能滿足大多數低音愛好者的需求,
    他的水平至少有XB90EX之上,人聲與低音不會互搶,

不錯但沒機會聽到的
PaMu Quiet : 使用QCC5124晶片,算是高階款,

Monster Clarity 6.0:



對於各品牌藍芽耳機的看法
  • ATH
    優:
    1.聲音擁有獨特調性與一定品質 2.配戴感佳 3.被動抗噪優異

    缺:
    1.軟體很爛 2.價格偏高 3.主動抗噪表現太普通

    ATH在耳機的聲音與造型設計上,都有非常不錯的造詣,尤其他的調性真的是一聽就能感覺出來,雖然設計抗噪上,已經有非常優異的被動表現,另外雖然主動抗噪對付風聲並不差,不過應對其他聲音就不行,在我目前用過的也稱不上前幾大,但是應付飛機是不錯,至於軟體方面是不完善,有點隨便,藍芽連線上,也稱不上好,大概就聲音能捕獲我的選擇。
  • Apple
    優:
    1.抗噪表現異軍突起 2.可靠穩定(搭iPhone時) 3.擁有巧思

    缺:
    1.聲音表現不該此價位 2.建議擁有iPhone再買

    Apple耳機長年以來就是走中庸之道,他不會過份渲染聲音,但品質卻還行,無論低音的動態或者高音表現,都不差,就是偏貴。
  • Sennheiser
    優:
    1.聲音解析、音場與感受可謂名列前茅

    缺:
    1.藍牙耳機的設計很不成熟 2.抗噪表現差甚至沒有 3.重量跟體積都很可觀

    Sennheiser的聲音確實是有明顯的優勢,雖然調性可能不是每個人喜歡,但是他的聲音品質客觀來說確實也無人能敵,尤其CX400BT降到3900之後,基本上就是把大多5000以下的真藍牙壓在地上磨,但是他除了聲音之外,還真沒有其他優勢,很多2000元耳機就有降噪,但是CX400BT沒有就算了,甚至Momentum還被輾過去...
  • SONY
    優:
    1.聲音優秀 2.保固兩年 3.電池可換性高 4.軟體完善 5.抗噪有強大優勢
    缺:
    1.定價偏高 2.重量比大多耳機多2g

    SONY的聲音表現長
    早期SN750這類降噪耳機,搭配SONY手機或者隨身聽,能做到各種類型的降噪,不過這次我使用上,WF-1000XM3確實也有類似的功能,降噪部分,確實SONY是明顯獨霸一方的存在。
    另外就是買SONY藍牙耳機有一個特色,幾乎九成的使用者都不知道,他的大多的藍芽耳機都能換電池,而且可拆也採用公版電池,所以你可以在SONY以外的地方找到他們的電池,例如WF-1000XM3、WF-1000X、WF-XB700、WF-SP700跟WF-SP900都使用VARTA CP1254 A3,而WF-H800則是使用ZeniPower Z55,其中VARTA CP1254 A3這個電池非常好找,也非常多人維修,換句話說,買SONY真藍牙耳機,稍微查一下大多大可放心電池問題,反正有得換。
  • 小米
    優點:
    1.雜牌價格大品牌 2.聲音表現不俗 3.質感不差
    缺點:
    1.設計感非常沒創意,看得到各種影子 2.品質容易因為代工廠而有差,品牌中的定價並不能代表對應階級

    便宜是小米


對於藍牙耳機最終心得:
  1. 未來入耳藍芽大概會以微型單體為趨勢
    藍牙耳機明顯推力有限,雖然省去線材的電力損耗,但是單體能推動的上限,目前看起來普遍都是選擇用5~7mm,理論上單體大小不是絕對依據,但科技上,目前有線你看得到的都還是以10~16mm為主,自然細膩度也就會有差。
  2. 中高單價藍牙耳機,若在意音質建議買耳罩
    如果在乎音值,實質上還是有線比較好,
    不過耳罩通常攻打是非常高階市場,所以一萬元以下,沒有好的播放設備搭配,是比較難直接比較出來,但入耳式因為近年手機進化,甚至內建不差的DAC,實際上讓入耳藍牙耳機有音質上能聽得出差異。
    以入耳式而言
    你藍牙與有線各買同八千元耳機,
    除了目前5.0還沒到Hi-Res表現之外,三年後換手機時,
    你會發現藍牙雖然能確保一開始音質調整的優勢,但因為不能換電池就報銷,
    而有線耳機在你任何時間點願意入坑買個外接個DAC,就直接超越大多入耳藍芽耳機。
    除了耳罩之外,如果會因為聽得出音質而無法接受的人,
    建議還是優先考慮耳罩。





====
額外參考:
https://www.52audio.com/archives/51294.html

引用網址:http://www.jamesdambrosio.com/TrackBack.php?sn=511885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AirDot 3|ATH CKR70TW|CX400BT|QCY|Realme buds air 2|FiiO BTA30|藍芽耳機

留言共 1 篇留言

Hikari
SONY是XM4不是MX4喔
因為自己也買了一個剛好就看到了XDDD
第一次買藍芽耳機,主動降躁用起來會上癮

07-12 00:28


謝謝~沒注意到
SONY XM4 不錯用,降噪我認為就SONY、BOSE跟APPLE好
不過品質跟音質還是SONY比較好,APPLE有點貴07-20 18:58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喜歡★fanlongtice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購買Oculus VR的... 後一篇:夏日買電腦-ASUS 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