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今的時代只要動動手指,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利用搜尋引擎搜尋到想要的資料。知識的獲得太過容易,但經常只是略過我們的眼前,形成多個腦中的片段。以致現在的人看似懂得很多,卻多淪為表面且未經統整,往往難以形成有深度的論述。
時代的優點也是缺點,巨量的影音資訊時刻奪取我們的注意力,閱讀好像成了一種稀有的技能──其實並沒有。雖然在數年前國人閱讀習慣的確有下降,但今年因為疫情與電子書普及化,閱讀人數的成長事實上更勝以往。
但你我應該很清楚,有閱讀不代表有讀懂。自主學習需要閱讀,但卻沒有個清楚的脈絡教我們該怎麼「讀懂一本書」──這就是這次要分享的書名由來。本書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的創辦人,網路上已累積三千萬會員及二十二億次收聽率。他從讀書的好處、選書方法到有效率的閱讀學習提供實用的經驗分享,是部難得的佳作。
本人簡單提煉了書中精華摘要分享給大家,馬上開始吧。
一、為何讀書總是無效?
你是否時常有這種狀況:讀書過目即忘,成效不彰,甚至不了解自己為何而讀?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學校的在學生,讀不好導致成績不好,考試成績往往又決定了老師家長對學生的態度,以致於對於讀書這件事成了痛苦的根源。當讀書很痛苦時便會使人逃避,而逃避又讓成績繼續不好,如此往復的惡性循環加上根深蒂固的升學主義觀念,成績變成讀書的目的,幾乎讓我們忘了讀書的本質是什麼,甚至常常讓我們質疑自己是不是笨?
為何學校的教學如此沒有效率呢?
想像以下兩種情境:假設你出國旅遊,第一個方案是聽從旅行社的安排,乘坐遊覽車繞行各大景點,吃飯住宿全在約定的地點;第二個方案則是你經過事先調查,自主出國旅行,借住當地的朋友家,一個人在異國四處漫遊。請問哪種行程對於當地文化的體驗更為深刻?
不用說,答案當然是第二個方案。
然而,我們在學校的學習卻經常淪為第一個方案的情形,被稱作「觀光式學習」。它是一種非常被動的學習方式,由教師提供學習內容,定期檢驗成果,考完就忘。就像觀光團一樣上車睡覺下車打卡,照著行程表旅行,結果就是印象薄弱,這樣的旅行團通常不會讓你真正體會異國的文化內涵。
真正有效率的學習法是「沉浸式學習」,也就是帶著某種目的而閱讀。例如你想要學習如何料理美味的宮保雞丁,你自然而然就會認真地研讀挑選食材、選用鍋具、處理食材,控制火侯及調味。如同你打遊戲,為破解難關而鍛鍊操作技巧,尋找攻略,這也是很多人會說有效率的學習是透過遊戲而來的原因。當某個領域經長時間沉浸式的學習後,「專業」便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沉浸式學習代表著主動帶著問題與興趣進行學習,而「書籍」則是知識的傳統載體,每本書籍都承載著作者的智慧結晶,所以讀書向來便是獲得知識最快手段。養成長期良好的閱讀習慣,至少可以培養下列強大且無可取代的技能:
1. 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你是任職於大公司,或是從事的工作內容較為單調且例行公事,那一旦面對未來的巨大改變時,安穩的日常立刻會變成巨大無比的生存風險。而平時的閱讀學習,可以讓你有足夠的能力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或培養新時代的生存新技能,維持良好的應對能力。
2. 培養自學力:傳統教育系統的知識往往過於侷限,無法應付時刻變化的環境,閱讀習慣培養出的自學力就是生存的關鍵。
3. 提升多向度思維:透過廣泛的閱讀,可以增進我們思考力。思考力主要包含以下三大支柱:
──事實思維:對事實與實驗數據分析決策的能力。
──邏輯思維:理解每項事實的因果、邏輯關係。
──批判性思維:對所有立場、事實、現象、結論等保持中立態度,具有問清事實及結論真實性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覺得,如果光是死讀書而不懂得活用,那還不如不讀書?這問題非常正確,讀書也只是提供幫助的手段,真正解問題的還是「人」。
其實要理解的是,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學習」,但學習不見得只有讀書這個手段(卻是獲得知識的高效手段)。讓自己持續不斷地學習、維持競爭力才是關鍵。試想如果你以後要和誰合作什麼事業,結果夥伴都是群不學習成長的人,總等著別人給予指示,那你們又如何能夠產出創新的成果呢?
至於該讀什麼樣的書?如何解析一本書?甚至怎麼讀才能讀進心坎裡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該讀什麼書?
我自從想要開始學習理財後才突然發現,原來以前那些自認不感興趣的東西,完全都是自己的刻板印象而已。這進而激起我對許多不同領域的好奇心,讀書的題材也越來越五花八門,當腦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知識後,我對我自己也越來越有自信,當我更有自信,我又會去挑戰更難閱讀的書籍,一種正向循環便這麼開始了。
書的功能有很多,娛樂絕對是絕大多數人的目的,市面上也有數不清的文學作品供我們賞析。但我會希望除了這些娛樂性質的書籍外,試著將自己的視野放寬,多看看一些不同領域的書籍,相信絕對會有非常意想不到的收穫。你可以從某些感興趣的主題開始涉獵。
所以我們該讀什麼樣的書呢?答案是什麼都讀。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什麼知識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帶給你幫助。然而知識之海如此廣闊,雖說購置一本書的成本僅要幾百元,但對於學生來說仍是一筆成本負擔,就算是小錢,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追求最高的性價比。本書也提供了一套選書的原則,但個人認為並非絕對。
1. TIPS原則:具備工具性(Tools):內容能提煉出工具內容或方法,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書籍;新理念(Ideas):闡述新發現、新事實、新的想法或成果等;實用性(Practicability):能夠改變你我生活的知識;科學性(Scientificity):經過科學性驗證過程的內容。這並不是說一本書一定非得具備以上內容,只要符合其中幾項就是值得閱讀的書。
2. 科學性:科學代表的不是絕對的知識,而是其具有「可證偽性」。例如「隕石」的科學來說,以前的人認為天上不可能會有東西掉下來,意即隕石這種東西是假的。但事實證明真有此事,所以大家願意重新接受新的結果,這就是可證偽性。相對「造物主」的學說,我們無論發現任何新證據,永遠都能夠以造物主的存在自圓其說,所以造物主的說法便不具備「科學性」。只要一本書具有「科學性」,那就非常值得閱讀。
3. 建設性:不是所有的書都具備嚴謹的科學性,這樣我們能夠選的書也太過狹隘了。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心理勵志、傳記或成功學等等的書籍,即使沒有所謂的嚴謹知識,也能為人帶來成長。只要一本書具有下列三者之一:給生活帶來新意義、使我們產生動力、讓我們做出改變。便是一本具有「建設性」的好書。
除此之外,要讀懂一本書,與每個讀者本身的理解力也很大關聯,本書作者也提供了各個建議學習領域以增加理解力,如經濟學、心理學、國學、管理學與人際關係、邏輯學、哲學、人生經驗。若想增加閱讀廣度而沒方向,不妨參考看看。
三、解構一本書
當書本的內容經過編修成為產品後,每本書的存在都有它的使命,我們閱讀的過程就是在理解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現在,我們終於買下了一本好書,並打算開始閱讀它。閱讀之前,掌握一些解構書籍的技巧,將讓我們更能深刻理解書中內容,而不僅是單純走馬看花。
現在,就讓我們好好解構一本書吧。
1. 別分心:這真的太重要了,在我們認真開始閱讀前,請把手機放旁邊,電腦螢幕暫且關掉,遇到讀不懂的暫時先略過去,等到了解內容的全貌後再回頭思考解決會更有成效。如果你大部分內容都看不太懂,代表這本書目前對你來說太難了。請換一本謝謝。
2. 帶著追求答案與好奇的心:如果你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讀,那恭喜你,你取得答案的過程將會深刻無比。但除了解決某個問題外,過程你也可以採取自由閱讀的心態,而非僅僅為了解惑而看。試著把自己放在一片未知的領域,探索這本書可能會帶給你什麼樣的新視野,以探險的心態閱讀,相信你將會發現許多的意外之喜。
3. 問自己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讀完一本書,請一定要試著理解這本書嘗試解決什麼問題,一旦你釐清了它的脈絡,那麼當你回顧書中內容時,每個字句都將變得極有意義。例如本次分享的《讀懂一本書》的脈絡就非常清楚,就是如何把書讀懂。但有些書籍例如《股票作手回憶錄》講述傳奇操盤手傑西.李佛摩的個人經驗故事,但如果要講述它真正的脈絡,便是在啟發投資者面對市場的心態。
4. 理解書籍寫作背景:不要忽略每本書的寫作背景,它其實非常有價值。它能夠開闊讀者眼界,了解本每書創作時的背景知識,進而了解一本書的價值。
5. 歸納書中提供了那些解決方案:一本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在於書中針對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例如《刻意練習》就是在提供想要成就專業的高效率學習方法。當然很大一部份的書籍並非這樣的內容,像是「傳記」類書籍,它是在描述一段故事的發生與變化的過程,這些故事各階段中主人公的經驗也都是非常精華的內容。
6. 一句話總結書中精華:闔上書後,試著將書中的整體脈絡以一句簡單的話表達出來。有時一本書的內容同時會囊括多面向的論述,如《論語》,但看似零散的章節中,其實都圍繞了一個最大的主題:「治天下」。當我們在最後將一本書的意義總結出來後,有助於在心中昇華一本書的最大價值,往後回顧時更能掌握其精義。
四、重組再輸出
想想看,當你學了一個數學的定理,就能代表你懂得運用它了嗎?或者,你看了一部藍球運球教學的影片,你就可以在場上發揮這些技巧了嗎?答案當然是否。閱讀一本書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將學到的東西重組再輸出,那麼學習的效果也將大大減弱。
讀完一本書後,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沉澱的時間建議間隔一天以上,然後試著挑戰大腦,回想全書的概略內容,這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檢視並加深自己的學習成果。再來便是關鍵的一步:開始分享給別人。
「分享」的動作將能使你把一本書數萬字的內容,重組轉換成他人可以理解的資訊。想像你即將上臺報告,或是交出一份讀書心得,這個過程將迫使你真正地開始統整你所學到的知識。當然,這不會是容易的過程,但對學習非常有效。只要經過練習並習慣它,必然提升你的學習效率。而你現在看到的本文就是我自己重組再輸出過程。
不論你分享的形式是口述還是文字,你都必須注意幾個重點。首先,千萬不要離題。有些人在分享時,會過於夾帶個人主觀經驗,導致書中內容偏離主題,使得他人誤解。而心理學告訴我們,偏離主題的講述,同時也會打亂自己所學的印象,不知不覺中也誤導了自己。
分享的過程其實也是「再創作」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不改變書中觀點的情況下,試著用不同的故事包裝。你就像是位老師,使盡渾身解數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或趣味化。但如果書中內容真的寫太好難以重組,也不妨將那些名言佳句直接引用。
最後,有個很棒的歸納統整方法,就是為書中內容畫一份「心智圖」。什麼是心智圖?這邊直接引述維基百科的內容:「心智圖(英語:Mind Map),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盪圖、思維導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來表達思維的工具。」本文事實上也是先建構心智圖後才撰寫的,它的模樣大概長這樣:
我本人讀了這本書才開始了解心智圖是什麼,繪製一份心智圖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幫我隨時回想重點,我基本上就是看著這份圖打出了本文內容。關於心智圖,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市面上也有很多書籍教學,還能載到各種免費軟體,不論你是否決定為這份技巧花錢,強力推薦一定要學習使用。在使用時,也請記住不要全數抄寫書籍目錄,而是用自己的話語歸納重點出來。
後記:所有的問題,書中都有答案
在升學為主的教學環境下,很多人讀書非常痛苦,甚至認為這只是社會環境束縛一個人枷鎖。你學國文,讀那出師表,讀那些教育部選出的教學文章,你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要唸書嗎?你為什麼讀書?因為考試要考,因為你需要學歷,需要某個文憑,所以你不得不做。
然後出了社會,多少人就此不再看書了。
有時候想到這裡,我的內心都充滿了感慨。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其實都藏在書裡。一本書的價格基本上取決於出版成本,但書中的價值卻遠超於此。只要花個幾百元和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輕易得到某個大人物一生的智慧,那投資報酬率簡直高到無限大。然而閱讀求知這件事,如今卻成了相當稀奇的行為,多少人一年根本看不到一本書,卻迷茫著人生該如何找方向。
那些疑問,書裡都有解答啊!
死刑在吵什麼?看書啊。如何賺錢?看書啊。為何大家都討厭我?看書學啊。我要如何把妹?一堆書籍搶著要教你呢!連怎麼讀書都有有人寫書教你了。
我真正開始有閱讀習慣,其實也不過一年而已。當時我討厭我的行業,我想要支配自己的生活,我想要學習賺錢,將信將疑地翻閱了一本網路推薦、有著庸俗書名的書「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那時我才了解到,原來我很多的困境,都是自己給自己思維上的限制而來。我突然領悟了,原來我的目光竟如此短淺,才會把自己困在一個窠臼裡。
一本僅僅兩百餘頁的書,竟給我的思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發現自己如此渺小,世界根本不是自己想得那樣理所當然。所以我開始渴求不一樣的知識,開始大量閱讀。當無數知識互相堆疊映照,赫然發現自己充滿了自信與沉穩,我願意幹些從前不敢想的事情,網路新聞的狗屁爛資訊幾乎不太能影響我。
讀書改變了我。
我很難言表讀書給我帶來的喜悅。這本書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不只是單純地提供些許的學習技巧,更希望大家能拾起一本書好好閱讀。一旦養成了閱讀習慣,你更會驚訝自學力是可以培養的,你的成長速度會遠遠超乎原本的想像。
天才並不是天身神力,而是強大的學習力。
你愛我嗎?買本書學習怎麼把我吧<3
--
相關連結:
同步刊載:
-WP的廢人茶居,你人生旅途的心靈休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