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嚮往出版業絕不僅僅是喜歡閱讀這麼簡單的理由。愛看書與做書、理解書沒有絕對關係,有人只是沈醉在劇情中,受到不同立場思維挑戰引發的省思,這種想法上的轉變與出版業的實務面是可以被明確切割開來。
從之前有幸進到版權公司了解IP經營的環境大致為何,現在則轉戰至通路面進行第一線的銷售與服務挑戰,先說總結:上一份工作很吃腦力,這一份工作則很吃體力。但也因為親身嘗試,更是深有感觸那些以往在網路上發表的瑣碎言論實在過於草率,以至於很多事情事實上不如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對我而言,整體來說是有收穫的。
在書店工作,唯一目標就是賣書,為了達成這目的必須做的前置作業即是店鋪整理與顧客洽詢服務,而這兩方向可延伸的工作細節又是不少,本篇文章僅是做個簡單分享,不會深入著墨。
依照我工作的書店營運會分成兩班,早晚班勢必會重疊,以此cover兩班的休息時間,唯一差別在於早班開店晚班打烊。由於我這個月都是早班,因此我分享的會是早班視角:進店舖後,前半小時要將燈、通風設備、掃拖地等清掃前置工作一併搞定。接著如果有出版社送來佈置用的新書海報或小厚板也要趁著這段時間趕緊更新。再來,店員們會開始整理書架或是處理其他單位的訂單,基本上這時候就等於正式上工,只是有沒有客人的差異,而新手前期的工作內容極為乏味,得要將櫃位全數記起。
櫃位根據每家書店擺設不同會有不同排法,像誠品多數書店都是以類型區分,另一種則是以出版社區分。然而後者我認為對店員記憶上是困難的,但是要找書或是上架書卻是相對輕鬆。這是因為,若是按照出版社區分,眾多出版社會有屬於自己體系的經銷商,一家經銷商可能與數家出版社合作,如果送貨來,打開箱子裡面數家出版社在清點完後直接放上書車,就可以運到對應書櫃一併上架,然而若是按照類型分類,對店員來說會相對麻煩,可是對讀者來說則會很好找書(畢竟讀者對經銷商負責哪些出版社又不熟)。這裡我才曉得,眾多出版社中聯合比較特別,自己成立了只運送書籍貨運的物流,其他出版社則會交給經銷商,經銷商再跟物流業合作,聯合則像是一條龍,自己的書自己整理自己送,同時也會與其他出版社合作幫忙一起送。
等櫃位記得後,店員就會分到專門的書區。負責該區域的店員則根據該區哪些書賣得比較好,可以事前下訂補貨以備不時之需,有些書則有時效性,通常出版社要收回會發公告,這時候如果不想自行吸收成本就得留意以利退貨。得到的額外經驗是,除了我們熟知的雜誌有時效性外,考試書、算命書也有時間限制,電腦書則會打標上日期。
實際在書店工作後我不禁開始思考,到底書店存在之必要在哪?
在枯燥乏味的記櫃位過程,我發現自己無意間留意到許多是我僅從網路書店不會找到,卻很有趣的書。並不是排行榜、新書電子報這些資訊自動登場餵養著我,而是我從茫茫書海中,一邊看一邊探索,這種主動卻不刻意的尋找過程唯有在實體店面才能辦到。我的待看書單因此累加了好多書,像是我發現一本以大數據分析為主題,探討要成為經典需要有哪些特徵才能達成,不覺得這切入點十分有趣嗎?
另外我獲得的新想法還有: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兩者差別除了針對議題敏感度不同外,選書上獨立書店又更私人化一點,一來是因為它店舖本身就不大,不追求量,而是質,口味主觀迎合店主,但這樣事實上會篩選掉大多數的民眾,使得閱讀與民眾的距離被拉遠。而就這點,反過來說,連鎖書店的存在便提供給一家在閒來無事的下午或是假日,帶小孩來連鎖書店翻翻書玩玩沙(真的有沙),一本兩本書,或許就這樣被找到了主人。而連鎖書店間在根據主策者的評斷下,選定合作的經銷商也不盡然相同,像是前段提到,每家經銷商同時負責多家出版社,意即有些你壓根沒聽過的出版社有可能因為主策者決定與這家經銷商合作,他們的書就跟著進到這間書店。而這樣的化學作用便讓A連鎖與B連鎖在販售商品上,依然有些微不同,就好比我待的這家書店就沒有引進春天的書,想不到吧~?
回到工作流程,除了開店後陸陸續續散客進入,店員則要開始接貨運大哥送來的書,進入拆書階段,清點完下訂的書目與數量沒錯後,再由另一名同事進行驗貨掃條碼,這些書就可以被送上書架,由負責領域的同事為他的書櫃進行整理。
當客人陸續進店裡,觀察客人也成為實體書店有趣的地方。有些書店坪數夠大,就能提供一個類公共場所舉辦簽書會、分享會、座談會諸如烘抬人氣的活動機會。這類型活動與其說是為書打廣告,我認為它更像提供作者與同溫層敘舊的面對面機會。好比前陣子店裡來了一個算有名的公眾人物,她的新書分享會湧入人潮,現場座無虛席,不過仔細分析觀眾特徵,很明顯地多半與她待過的單位有連帶關係,或本身即是她作品受眾的婆媽們。舉辦這類活動無非是帶動現場銷售量,鼓勵讀者買書與作者拍照簽書,近乎追星活動卻成功達到賣書目的。然而是否能拓展新讀者,或許有機會,但我認為微乎其微,畢竟這種活動講者對談內容基本上也都是書內的前言或是文宣,有時候興致一來,甚至就開始瞎聊起來,不過追星終究只是為了滿足見到本人一夢,到底目的達成,也就代表某種程度上的成功。
除舉辦活動外,實體書店另一特色在於它提供給民眾一個休息空間。店裡有提供閱讀區,為數不少的讀者會在店裡坐一個下午,幾乎就把書快要看完了,也把要賣的商品用力摺出痕跡,但怎麼就是不買回家。沒有任何約束能力去規定讀者們只能翻閱多少量,或是只能使用這位子多久時間,如此自由的環境讓我看到不少看書看到睡著的民眾(XD),也有拿了一堆書來看,看完後還不放回去的讀者,甚至有讀者直接就在店裡寫功課(咦?)。大家都進到這個場所,然而走出去手上抱書的人有幾個,我想大概只佔三成到四成(?)。
不管是被粗魯翻閱產生使用痕跡,或是因為暴露在空氣中過久關係,使得紙張出現泛黃,種種原因導致書的賣相變差,同樣價格,讓人選擇回頭到網路書店消費,這是無可厚非的情況。
然而,我相信等到絕版那天來臨,這些賣相變差的書價值就會頓時彰顯。在偶然的某日,一直渴望買它的讀者偶然出現,偶然發現了它而欣喜若狂。這種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對的另一半的浪漫,也唯有在實體書店才會發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