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的小說教學書大概有二十來本,這本書我不能說它一定是最好的,但我認為它是最符合我想法的。這本書講的東西既重要又基礎,並且明確的指出大多數小說新手最容易疏忽的事情。
如果小說界有分成「角色派」以及「情節派」的話,這本書無庸置疑是屬於情節派的那一邊。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內容可謂字字珠璣,短短一篇心得文無法徹底展示它的全貌。
寫小說的前置心態
一、激勵自己:既然決定開始寫了,就認真寫吧。
二、勇於嘗試:別急著定位自己的風格,可以什麼都寫一點。
三、別緊張:像便祕一樣的產文,寫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有趣。抱著輕鬆自在的心態才能寫出有趣的文章。
四、先寫,再寫好:文字量變能產生文字質變,與其思考該怎麼寫得更好,不如實際寫得更多。
五、定下工作量:給自己定下一個工作表,持之以恆地進行創作。
六、不要放棄:卡關都是正常現象,遭遇瓶頸也是寫作的一部份。
劇情的基本模式(LOCK架構)
一、L(Lead):主角。
主角是貫穿全局的角色,有一個受到讀者認同的主角,讀者才會有興致繼續看這位主角的故事。就我目前所知,主角也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能夠和觀眾產生共鳴的主角」,也就是「平凡人主角」。這樣的主角目的在於和讀者產生共鳴,讓讀者能夠更加理解角色的情感與行動。
另一種主角就是「讀者想要成為的理想對象」,也就是「超人主角」。這樣的主角必須滿足讀者心中的慾望,讓讀者想像自己是超人主角並且從中產生快感,開後宮和開外掛的主角均屬此類。
過去流行平凡人主角,最近流行超人主角,而實際上我認為這兩者間並無高下之分,純粹看「作者的創作目的以及故事內容」而選擇哪一種主角。而無論是哪一種主角,作者都必須要讓主角承受某種程度的苦難,或者讓主角有個事情或是目標去做,這樣才能夠順利的推動故事發展。
二、O(Objective):目標。
目標就是主角想要做的事情。而且通常是在基於遭受苦難下,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比方說魔戒講哈比人要「燒掉戒指」、暗殺教室要「殺死章魚」、紫羅蘭永恆花園是「寫信和送信」……等等。目標就像繩子一樣綁在主角身上,拉著主角往故事結局前進。
有要創作有趣的故事,必須要讓主角有個有趣的目標。
三、C(Confrontation):衝突。
衝突就是阻礙主角完成目標的存在,或許也可以說是反派角色,又或者是各式各樣的突發事件。這個衝突並非只是純粹的阻饒主角,而是要藉由這衝突來顯示主角的決心、毅力、手段等等。就像勇者打怪練等那樣,反派要一個比一個強,勇者也會從中得到成長。
換句話說,反派也非常的重要。越是強大、越是精心設計的反派,才越能凸顯出主角的光芒。
一部長篇小說的結構基本上就是「主角想要完成目標,於是他踏上旅程。然後他遇到a衝突,奮戰後並解決a衝突,接著得到a成長。遇到b衝突,奮戰後並解決b衝突,接著得到b成長。遇到c衝突,奮戰後並解決c衝突,接著得到c成長……」以此類推。衝突要一個比一個強,困境要一個比一個難,一直到主角打敗最大最難的那個衝突,就可以迎來結局。
四、K(Knockout):衝擊結尾。
結局可以有快樂結局、悲劇結局、開放結局……但是沒有人會喜歡爛尾結局。一個優秀的結局無關悲喜,而是應該要把前面故事中所有的伏筆做一個收束,解釋完所有的前因後果,讓所有事件告一段落。最好還是出乎讀者的預料展開,並且爆發出最大的情感共鳴。
這是一種大結構,就像俗話中的「三幕劇」、「起承轉合」一樣,有多少小說教學書就會提出多少劇情結構。但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擔心故事會不會變得太過於制式化,倒不如說正是因為大家都喜歡的劇情結構,所以才能夠一直被廣大創作者所使用。
其實三幕劇跟起承轉合是一樣的東西。
第一幕就是起:讓讀者認識主角、世界觀,以及主角的目標。認同這個主角和目標的讀者,才會想要繼續看這個主角接下來的冒險。
第二幕就是承和轉:主角為了目標付出行動,但是卻遇到衝突(轉)。有一個比喻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主角前往目的地的道路前方出現一座山,他必須想辦法解決。而這座山可能不只一座,可能還會有第二座還是第三座,而且還越來越高、越來越大。
第三幕,合:當主角解決所有的困境後,會故事就會來到尾聲,也就是合。在這個合裡面,主角的旅行告一段落,並且要把之前故事裡所留下的伏筆清掃乾淨。
在一篇故事裡面,最重要的地方絕對是開頭和結尾。開頭決定讀者要不要繼續看下去,結尾則是決定這部作品是不是一部好作品。開頭必須讓主角產生戲劇性的人生轉變,讓他有個目標去做。而結尾則是驗證主角心靈層次上的轉變,最好是用最大的高潮來爆發出最強大的情感。
但一部小說故事裡面,最無聊也最容易讓作者棄坑的,絕對是中間過程。換句話說,決定這部作品有沒有完成的那一天,在於作者怎麼去安排中間過程。為了讓作者有興致寫下去,也讓讀者有興致看下去,作者必須要在那漫長的旅行裡置入足夠多的阻礙,以讓主角去進行克服與成長。
通常有幾種手段:
一、加入新的事件、角色或反派。
二、提高主角失敗時所必須支付的代價。
三、作者自己休息一下,等待大宇宙意志的指引。
角色弧線:開頭時的主角必須與結局時的主角,有心靈層面上的轉變。
小說與其他故事媒介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讀者可以直接接觸角色的內心世界。在這本書裡面,角色的內心世界可以區分為「看法」、「主導態度」、「價值觀」、「核心理念」、「自我形象」。而這些東西隨著角色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他們會因為這樣的經歷而往上成長,或往下墮落,但總之絕不會毫無改變,這樣才能讓角色看起來像活生生的人物。
就我個人而言,我把角色分成三種層次。
第一種:圓形角色。(主角群)
圓形角色的資訊必須非常完整,從內在到外在,從過去到未來,該角色的目標與理想,個性、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必須把他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設計。而在整部故事裡面,這個角色必須完成他的目標,並且從中產生內在層次以上的重大改變。
第二種:半圓形角色。(配角群)
半圓形角色與圓形角色的差異在於,在整部故事結束後,他們不必做到心境上的轉變。因為這篇故事是屬於主角群的故事,配角群是從旁幫助主角或者是阻礙主角,他們並不在事件的中心,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了讓他們看起來像活生生的人,讓整部故事閱讀起來更加生動,因此這些半圓形角色也必須有詳細的背景設定。必須要注意的是,有背景設定也不一定要寫出來。畢竟他只是個配角,做詳細的設定只是為了讓他更加生動,而不是讓他搶走主角的戲。
第三種:扁形角色。(NPC群)
比方說「武器店老闆」、「便利商店店員」。像這樣的角色就叫做扁形角色,他們具有功能性,幫助主角或配角取得他們所需要的資源。不會有人在意這些扁形角色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爸爸媽媽是誰,有什麼目標與抱負。所以像這樣子的角色最多給他們一個名字,剩下的都是多的。
寫小說的方法裡面,也有分成兩派。一種是「先擬定大綱設定再寫」派,另一種是「靠著感覺去寫」派。而實際上,有多少文字創作者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創作方法。剛開始還是新手的時候,可以多方嘗試,什麼方法都試試看,到最後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作模式。
至於我自己,是屬於「大綱和本文同時進行」的類型。我會先寫一個大方向的劇情大綱,然後在沒有很詳細設定的情況下直接寫本文。本文寫出來後,會自然而然出現該角色的設定,再把這設定紀錄在大綱設定本上。
就我個人的經驗,最好的情節發展大多是跳脫大綱設定的超展開,劇中角色會自己演起來,自己做出行動和選擇。而身為作者的我就只是一個跨次元的紀錄者,負責將我所見到的一切用文字給記錄下來。如果無法理解的話,也可以認為是天賦之類的玩意兒。
如果遇到瓶頸的話,不妨停下筆,靜下心來思考以下的問題。
一、你的故事自然地以三幕呈現嗎?
二、主角的世界有遭到擾亂或破壞嗎?
三、故事節奏符合作者的打算嗎?
四、角色有強烈的行動動機嗎?
五、時間線合理嗎?
六、劇情是否太過容易預測?
七、主角有令人印象深刻嗎?
八、主角的目標夠重要嗎?
九、隨著故事發展,主角如何成長?
十、主角如何展現內在力量?
十一、反派有趣嗎?
十二、反派的行動合理嗎?
十三、主角與反派的衝突對彼此而言都很重要嗎?
書裡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說到底寫作這回事跟學習其他技能都差不多,大致上也都分成三大步驟:「學習」、「執行」和「反省」。學習怎麼寫作之後,就是實際動手去寫,寫完之後覺得自己的作品哪裡有問題,來得及的話就修正,回不去的話就讓下一部作品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