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召喚的不正常—小丑(Joker)
Directed by Todd Phillips
綜觀《蝙蝠俠4:急凍人》之後的《蝙蝠俠:開戰(zhàn)時刻》;以及《正義聯(lián)盟》後的《水行俠》和《小丑》……華納總是能在摧毀觀眾對DC電影的信心時,出奇不意的蹦出一盤好菜,讓觀眾大吃一驚。猶記當時宣布要推出一部不屬於DC電影宇宙的「小丑」獨立電影時,招來了多少質疑與嘲諷,這樣的聲浪在華納找來《醉後大丈夫》的陶德菲利普斯這個喜劇人執(zhí)導時又更加猛烈,且在謠言傳出瓦昆菲尼克斯可能接演小丑時,也讓許多人直指他不可能會接演「這種」電影。
結果呢?不就是大家看到的這樣嗎。
《小丑》由陶德菲利普斯執(zhí)導,瓦昆菲尼克斯、勞勃狄尼洛、薩琪畢茲等人主演。改編自DC漫畫中,蝙蝠俠一生的宿敵-犯罪王子小丑的個人故事。雖說是改編,但導演在訪談時提到,自己並無特別針對特定的故事篇章進行改編,僅用了蝙蝠俠故事的基本設定和固有素材作為基底,儘管小丑的起源某些程度會讓人聯(lián)想到《致命玩笑》,可是兩者的故事仍有極大的差異性,所以本片基本上就是個獨立且獨特的篇章。也因為這樣的獨立性,以及不必被DCEU的性質所框限,讓本片有了極大的發(fā)揮空間。
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電影的色調、構圖、配樂和鏡頭語言都深得我心;另一方面,又對亞瑟的遭遇感到無比同情。讚嘆這部片質感之高的同時,心裡也感到相當不適和沉重,因為這部電影帶領著觀眾一覽那資源分配傾斜的、頹靡的高壇市,以及生活於其中、在斷裂的人際紐帶之下,一位夢想成為單口相聲演員的職業(yè)小丑—亞瑟佛列克是如何「被」墮入瘋狂,或者說超脫世俗。
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傅柯在《不正常的人》中提出,每個時代、社會都有其權力機制,塑造出該時期不正常的類型,例如痲瘋病、精神病、同性戀等,意即「不正常」是被社會召喚出來的。然後依循這樣的類型揪出人們所認為的「危險個體」,再對這些個體進行分類、劃異和排除。將正常人轉變?yōu)椴徽5娜耍菣嗔Φ臉嬜骷由蠈I(yè)知識生產(chǎn)所產(chǎn)生的結果。
電影一開頭,就藉由新聞畫面點出民眾對於資源分配不均、長期壓抑下引發(fā)的罷工行動,高壇市堆滿垃圾、市容骯髒不堪,這是一種對於底層對於上層階級的反動;另一頭則是湯瑪斯韋恩參選市長時,向大眾擘劃榮景的自信,但是他眼中的繁榮之下,並不包含這些抗爭者,他甚至在一次訪問中以極度優(yōu)越、輕蔑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視他們?yōu)槎玖觥?/font>
亞瑟佛列克,一名因腦部受傷而無法控制自己大笑的精神疾病患者,電影前段在公車上扮鬼臉逗前方的小孩笑,被家長制止後開始不自主地發(fā)笑,於是他遞了一張關於他自身狀況的紙條給這位家長,換來的是直接被無視;中段在地鐵上目睹女子被三名男子騷擾,這時難忍緊張的他也開始大笑,卻被三名男子視為挑釁、指稱他是怪胎後對他拳打腳踢。亞瑟在職場、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被視為不正常的人,政府公費的心理諮商服務遭到裁撤,連社福體系也棄他不顧。
像亞瑟這樣被主流社會視為異類的個體比比皆是,卻沒有一張能接住他們的網(wǎng),使他們繼續(xù)往黑暗身處墜落,不僅如此,他們還時常被主流社會指責「自己不努力要怪誰」、「憑什麼要納稅人養(yǎng)這些廢物」,並被扣上各種汙名的帽子,完全抹除他們存在的價值,同時要他們保持微笑,繼續(xù)裝沒事。但很多人沒有思考到的,是怎麼樣的結構下才會造就這些人,而社會又是如何塑造出「不正常」的,以及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是曾經(jīng)被挹注了多少資源、有多少文化和經(jīng)濟資本積累在他們身上所致。
而這些眾人眼中的怪胎,被壓迫到極限之後,會怎麼樣?或許自我了結、或許繼續(xù)茍活,又或者,拋開一切道德規(guī)範的枷鎖,真正的超脫一切。
亞瑟進化了。他穿上畫上小丑的妝容,染上招牌的綠髮,身穿鮮紅的西裝,踏著快樂的舞步下樓,準備大玩一場。在這時候,我竟然是替亞瑟─應該說,小丑─感到開心,卻又帶著憂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