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先介紹一下什麼是暫態響應(Transient response)和紋波(ripple),以便於理解影片內容
如下圖分析,當負載從 0A 瞬變到 11A 時(稱之為"負載瞬變),由於電源(主機板中就是 VRM)響應速度有限,實際的電壓會存在一個過衝——回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電壓的變化幅度通常要高過 Sensor 所顯示的電壓變動幅度,而暫態響應就是測量 vpk1 和 vpk2 兩個上下衝(Over/Undershoot)電壓幅值。至於紋波是電壓本身存在像水波紋一樣的波動,兩者都是越小越好
圖片來源 Intel FPGA 官方頻道以下分別以 Z390 Master 和 M11H 當範例,可以觀察到 M11H 紋波幅度大,但比較沒有過衝問題;Z390 Master 紋波小,雖然可以觀察到過衝效應但幅值並不高
Z390 Master
![]()
M11H
圖片來源 overclock回到正題,這次要分享的是 Buildzoid 測量技嘉和華碩 X570 暫態響應和紋波所得到的資料,平臺如下:
Transient response and ripple testing using 16-Core ES
ASUS Crosshair VIII Formula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 [LLC: Ultra Xtreme, Turbo
GIGABYTE X570 AORUS PRO
X570 I AORUS PRO [mini-ITX]
個人觀察重點:
1.左半部 192k 是測暫態響應;右邊 VIN SFFT 是紋波的數據
2.LLC 等級越高,電壓擺盪率越大
3.Xtreme Ultra,C8F Level5 反而掉最小電壓,Buildzoid 建議開 Turbo/Level3 會是比較平衡的選項
4.將 Xtreme 電感換成較高的 300nh,並與 150nh 互相比較(市售版為 150nh),發現降低電感可以獲得更好的暫態響應,但紋波更大,反之亦然
5.C8F 雖然電感值較高,但因為採用並聯方案,所以實際電感值是 choke 值的 1/2
6.理論上相數越多紋波越小,但華碩"很聰明地"在 C8F 的輸入端多加了兩顆電容,除了 LLC Low/Level1 明顯 C8F 比較差之外,與 Xtreme 兩者在各項數據中差別不大,顯然華碩的 VRM 設計比技嘉更劃算(節省成本下達到近似效果)
7.因為 Layout 較緊密以及使用 SMD 電容等原因,如果只考慮延遲和紋波表現,X570 I AORUS PRO 無疑是200~300美元最佳主機板(擁有較好的暫態響應,紋波只輸12相的 X570 AORUS PRO 一點點)
8.眾所周知華碩這代是採用 Power Stage 並聯架構,在講 TUF 前先解釋 4×3 並聯的優缺點,關於這點可以參考 Buildzoid 對於 X570-F 的分析影片,這邊簡單列舉:
a.因為三顆 MOS 並聯的關係,代表每個時間單位內最少也有三路同時運行,空載時能耗較差
b.相數越多,代表每相得到的休息時間越長,熱效率越高(最大供電能力不變,但 4×3 會比 12 相還熱),當然這可以透過許多方式改善,例如用更厚實的散熱片,降低開關頻率(FSW)等等
c.同樣的 Layout 下,相數越多紋波越小,但 TUF 用 4×3 本身就已經處於劣勢了,好像還為了溫度表現降低開關頻率(沒記錯的話預設是 300KHz,SIC639 最高能到 1.5mhz)。提高開關頻率除了能降低紋波(不過從 C8F 的數據中,似乎幫助有限)還能讓超頻穩定性更好(有時候 CPU 某個頻率無法穩住,燒機時藍屏,提高 FSW 或許能解決)
於是能看到,TUF 的暫態響應似乎沒太大優勢,但紋波表現卻相當糟糕,許多人只看板層和溫度來判斷主機板的好壞,只能說魔鬼藏在細節中。當然 C8F 在架構上也有同樣缺點,然而因為其為 7×2 加上輸入端有更多的電容,所以能跟 Xtreme 打得平分秋色
9.如果主機板高達十六相,則因為高相位的紋波優勢可以使用更低的每相電感和 FSW,讓效率提高;反之低相位的主機板也可以透過外部的電容和電感來優化,沒有誰比較好
但似乎不適用華碩低階主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