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02-HT-A 配屬:烏托伊瑞共和聯邦
配備:
120滑膛電磁砲(可供替換普通砲管)可轉換機砲模式(人員殺傷彈)穿甲模式一律單發緩衝3秒
壁壘樣式變行盾
設計:
2155~2160前期:帝國航宇局、特勤部
(2176年中歷發現)2180~2200後期:特爾斯共同電氣-防務部
原以OM-01為基礎進行大幅度修改,原結構過於複雜無法支撐電磁投射進行結構簡化及延伸強化整體結構其結果是體型比原本的OM-1大上5到6倍,不過結構與動力系統道被聯邦挖掘到發表到服役期間20多年間都沒有任何程度修改,僅僅只有武裝設計以及裝甲因為材料學進步大幅度輕量化外和噴射跳躍系統。
機體原型在帝國的黃昏無夜終役後就埋沒於首都廢墟地下,之後在聯邦重建時發現巨型地下水泥建築,開啟厚重復雜的安全門後發現至少5臺原型及80臺量產型號,之後交給特爾斯共同電氣研究及改良,其結構先進令特爾斯研究部門嘆為觀止看似簡單的5顆負責出力兼肌肉蓄電池,極小型核融合動力爐,做為外骨骼的液壓系統,統和各出力源以達到平衡作出各個姿勢平衡,並且可以做出跟人一樣蓄力姿勢並做出爆發動作包括出拳跳躍,助跑式的攻擊,他們無法想像如果帝國先把先行生產的量產機投入戰術運用會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8年後才熟知如何如何量產才開始發表,幾年後才開始投入使用。
日後發現較為長時間激烈的近身戰每一次蓄力都會增強,雖對整個結構有相當損害但不會在持續運作中崩壞,每一次實驗都在刷新紀錄但都在整體關閉才直接性散架,但出力系統都不會突破它的最大值,蓄力出擊僅僅在出力系統為了維持平衡的出力值一點,雖結構的簡單四隻可以進行簡易替換,不過真正的讓研究人緣好奇的昰它的全力到底可以達到哪種程度?
事後案例發現可直接接住倒下的大樓,但一到人員都避難疏散完後就像事以盡樣子倒下,另案例影像中發現機體承現淺青藍光影像嚴重雜訊而這影像並非從指揮中心調度來的,是從隨從過來的人員運兵車上的行車紀錄器取得,當時的指揮中心畫面已經斷訊,可以確定正當機體承受龐大衝擊,動力系統會直接過載並產生反重力磁場緩衝大樓衝擊,而承受的不同產磁場範圍也不同,而這次衝擊直接含蓋整個城市,訊號設備全數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