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井忍
出版:聯經出版
日本人對書店有兩種稱呼,「書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較書面,後者則偏口語,帶著一種親切感,我們通常會在「本屋」後面加上一個「?!?。我小時候,沒事兒就老往離家不遠的小書店跑。母親聽到門口穿鞋的動靜,問我去哪兒,我總回答:「去本屋桑?!?br> 可是長大後,「本屋桑」漸漸變少了。他們在哪兒呢,他們還好嗎?
「本屋」即日語中的「書店」,一般會把常去的書店稱為「本屋?!?,以示親切。實體書店的經營實屬不易,吉井忍花了6年時間對東京地區的書店進行實地觀察和追蹤採訪,並把採訪成果呈現給讀者。和熱播日劇《重版出來》一樣,《東京本屋紀事Tokyo’s Constant Booksellers》是一本很熱血的書,讓讀者感受到日本書店業的勃勃生機。
(以上節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有雷
現在網路跟物流業這麼發達,誰還會去書店買書?同樣問題套用在服裝店多少也是受衝擊者之一,可是他們情況比書店好多,起碼,有些衣服看模特兒穿跟自己實穿在身上還是有落差,所以還是會到實體店面試穿看看。面對開頭問題,在看完《東京本屋紀事》(以下簡稱《東京本屋》)之後,我多少從中窺探到書店未來的可能性,以及被重新建立起的信心。
《東京本屋》由作者吉井忍在經過幾年時間,面對同一張名單上的日本書店所進行的多次採訪最終構成的結晶。最後整理出總共十一間書店,裡面不乏專賣新刊、二手書,或兩者混合的書店,並與店主認為可能的營運模式加以結合(例如:販售雜貨、兼賣咖啡等等),以他們對於書店經營的理念,希望透過文字可以讓讀者對書店生態有更多瞭解。
該作在我就讀的學校圖書館是一本相當熱門的書。上學期打算借來看時,發現已經有人借走。這學期好不容易借到,隔沒多久馬上收到下一位讀者預約,害得我借閱期從三個月被縮短到只剩兩週,得在極短時間內把一本四百多頁的書給看完。事實證明,被逼出的潛能使我用兩天的時間就把它看完了。然而,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我實在太喜歡這本書了。是的,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想法,從中我獲得很多成長,我願意再看完之後特地再買一本收藏。
面臨畢業之際,周圍的人以及我自己,見到同屆的不免都會問一句:「你畢業之後想做什麼?」我知道,從小就喜歡看書的我,一直對書有種特別的情感。即便在就學期間,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沒能好好看書,造就我之後買書習慣還保存著,但看書速度遠不及於買書速度。書櫃的書愈來愈多,是到了這幾年因為系上修課型態,才又慢慢將我帶回與書為伍的日子。基於這份情感,我希望我未來可以繼續從事與書有關的職業。可能是多工低報酬的編輯,也可能是書局人員??不管是哪種,都是我想要努力看看的方向。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正如我文章一開始所言:大家都在網路上買書了,到底實體書局存在的意義在哪?以及網路文章氾濫,短短一篇,加上被強調「效率」的生活,還能有多少人靜下來好好讀完一本兩百頁左右的書?面對這些問題,我只能故作有信心的樣子,即使被人質疑,還是不想把動搖的那一面流露出來。這種心靈不安定感受,在看了《東京本屋》之後,多少獲得補償,我不想太浮誇的敘述這種滿足感,只希望對我的描述感到好奇或有些認同感的人可以找個時間讀讀這本《東京本屋》。
那好,這次開場白意外地長。緊接著我就大致上來分享《東京本屋紀事》這本書,我認為引起我共鳴或值得一看的部分。
試想:你進到一間書店選書與你在網路上買書的差別在哪?
接受採訪的店家們多數回應都是源於一股「希望能與在地結合,透過有溫度的交流,讓書的文化可以更深層地影響到每一位讀者」。這是我總結起來,認為他們的期望是如此。為求快,很多人買書會買他需要的,在這無形過程中,你會逐漸把你可以獲得的知識範圍鎖定在某一區塊。為此錯失掉很多充實自己的機會豈不是一件很可惜的是嗎?但倘若你願意踏出門戶,實際走進書店裡晃晃。有些店可以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邂逅。
在這裡,我們先把這想法暫時縮小範圍至一個書櫃就好。書櫃,你能想過光從這一個堆滿書的架子中,可以獲得一連串不同領域,卻又可以被結合在一起的知識,只要從這當中一口氣就能獲得所有嗎?「BACH」這間公司的負責人幅允孝就徹底落實了上述想法。他以選書師這份職業為每一個地方的讀者量身打造屬於他們的書架。
以書中的醫院為例,當幅允孝接受委託要到老人病患居多的醫院為他們的書架擺上屬於這群讀者會想看的書有什麼時,不免我們得思考:是怎樣的讀者會想讀怎樣的書?在醫院,通常我們第一印象會認為放上一些養生、保健的書會挺適合的,可是書中的病患甚至是家人,他們正因為生病這件事夠心煩意亂的了,現在又用這些追求健康的書刺激,豈不是讓他們累積更多壓力無處宣洩嗎?因此,幅允孝訪問了在這邊工作的醫療人員、時常得照顧在這住院的病患家屬,以及病患本人,發現依照他們所需,想要看的書類型遠超出一開始想像。由於病患們多已經上了年紀,他們對於以前年輕時代的文化、汽車圖鑑會相當感興趣,至少會有種「似乎回到過去」的感覺,能有更多話題與其他同齡夥伴討論;而家屬們因為照顧病患壓力很大,放置一些風景照集冊反而可以使他們有足夠空間稍喘口氣。
幅允孝逐漸發現,選書師的工作成敗關鍵就在於理解讀者需要怎樣的書,並把這些可以滿足他們的內容集結在一起。讀者在看了第一本,可能不是他最初踏入書店會感興趣的內容,翻閱之後發現感受意外不錯時,就有可能會再繼續翻其他本。而這是網路書店觸及不了的效果,至少,你不能透過紙張的觸感,還有身旁的店員與你經驗分享,去獲得一種交流上的滿足。這便是書店存在最基本的理由:試圖透過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閱讀不會是一件孤單、被侷限的體驗。
書店能夠被視為成功的其中一項指標是有人願意特地進到你這間店挑書。必須把書店存在的意義強調出來,但宗旨基本上都脫離不了它本身是散播知識、為一個自媒體的事實。經營一間書店,除了盈利是最重要的目的之外,每個營運者就像園丁,正在這個社區散播種子,等待閱讀的好習慣被養成,發芽綻放。如此目標不可能一蹴可及,但慢慢等待的情況下,遲早這些發芽的花朵會有機會再回到記憶中的書店,拿起書架上一本書,再繼續讓這些文字充實自我,發展得更加茁壯。
此外,書中還有探討日本的書並不會打折一事(只不過沒有很大篇幅去做討論)。然而這在臺灣與中國非常普遍,人家都說買書等於浪費錢,畢竟你轉手以二手賣出去的錢其利潤會大大打折。之前在聽於臺北營業二手書店的負責人提到此事時的態度並沒有很樂觀,即便他們致力於要求政府制定相關保護圖書產業的法條,讓書的定價不該輕易被以打折形式販售,目前據說還沒有看出官方有什麼積極明顯的態度想要改變。
這整本書裡面有意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一一介紹會花太篇幅反而造成大家閱讀疲憊。我想,精彩的部分還是得交給大家去體會比較準確。我認為一本好的書是你會翻到忘我,當你回神過來時,發現它已經被你看到只剩幾頁就快看完。當你遇到這種情況的話,那就廢話不多說,該馬上用新臺幣將它下架,帶回自家書櫃好好保存。
最後分享一段我認為充滿正向力量的內容:每間書店裡面的藏書包羅萬象,不僅僅只有出版社提供的暢銷書,有些竭盡心力製作出的小冊、小報,也會帶給你你未曾想過的反思。透過一間幾坪大的書店,你可以發現世界有多麼大。
套用一句本屋B&B負責人內沼晉太郎的話:「好的書店,就是能夠讓毫無目的地進來的人買書的店?!?/div>
?。ㄒ驗檫@本書,我對聯經出版的品質有更上一層的肯定)
(至於標題的金典書局是我小時候最常去的一間實體書店,它店面是倉庫型態,裡面的書很多,是我最愛去的地方。)
引用網址:http://www.jamesdambrosio.com/TrackBack.php?sn=393692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