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球形的地球變成平面的地圖是高中地理的內容之一,然而這對許多人來講十分的抽象,學生大多只是照著講義強記背誦:「麥卡托投影法-方位角正確,越高緯度面積越被放大失真......」
然而若有位學生A從幼稚園開始玩過摺紙、吹過汽球、做過將氣球皮割下來套在廣口瓶上的實驗,在小吃攤拉伸免洗筷的塑膠包裝看上面的印刷字體變形,參加活動玩影子戲、玩跑馬燈、玩花燈、玩手電筒......經歷這麼多經歷以後,在課堂教到地圖投影法時學生A一點就通,馬上能理解什麼被壓扁什麼拉長了,考試題目怎麼變化也都不怕。然後老師告訴我們學習就要向學生A看齊,讀書要靠理解而非死背,但一般同學仍然摸不著頭緒,於是對於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人,就稱之為天賦的有無。
我想很多時候不是天賦,而是經歷。就像沙威瑪的"肉質增生組織"即便是虛構也能讓人一聽就懂,因為"肉質-增生-組織"這三個詞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然而物理中的"重力加速度"就會因為多數人不熟悉"加速度"這個專有名詞而被錯誤解讀。在這些情境中所謂的"理解",究竟是邏輯能力強,還是能類比的經歷多?
2023.2.23更 改善文字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