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前一陣子駁二某個展覽的標題已經成功引起大家注意了,雖然當時覺得還沒去看過不太應該說話,不過某個主辦方人員的霸氣群嘲讓我忍不住下去酸了一下,因為終歸還是應該要現場了解一下,加上剛好隔週的講座有黃大旺老師與會,於是決定在11/28當天大夜班工作結束之後,直接搭高鐵下去走走,並且在活動結束之後再回來繼續上班,超極限的耶嘿~
這邊就先簡單介紹一下講座的內容。一些個人認為比較不重要(或是沒聽到)的細節就省略掉了。
講座一開始是由主辦人講解自己的策展脈絡與動機,主辦表示這次的展覽主要是由駁二邀請,希望配合同人活動舉辦一個學術性質較重的展覽,所以主辦希望利用這次機會處理「臺灣當代動漫現況」問題,除了常見的「宅男、腐女、繭居」之類名詞的誤用之外,也希望聚焦在「偶像文化破滅」的現象這點。
因為目前臺灣主流的動漫展,其實多是中時集團(EX.時藝多媒體)以高度消費的內容策劃,但其實對圈內人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友善,也不像集英社自己辦的展覽內容那樣重視原作精神的體現。另外臺灣的當代藝術圈在ACG領域上的操作比較接近村上隆那樣的模式(EX.陸蓉之),以村上隆的「超扁平」概念為基底,認為動漫迷對ACG的喜愛只是源自於「對青春的崇拜」,這次展覽有點像是在對這些活動做出反動,也就是說主辦一開始就不打算放入像一般IP特展一樣的印刷品或展品。
另外,臺灣的動漫迷其實在性質上,接近「科學怪人」,屬於被日本文化畜養卻又不被承認的一個族群,有些畫家進軍日本是以「外國繪師」的名義宣傳,還得配一個日本的原作,所以這次主辦方對於展覽的取件標準是以臺灣的動漫學術為標準,同時具備臺灣特色的表演團體,主辦也希望趁這個機會呼籲大家多關注臺灣動漫作者與表演者,因為對於大陸市場來說,這種本土認同問題其實是相當少的。
接下來就是輪到未來十三世(ジュリリジュリラン未來ゴロゴロコロニー13世)發言了,她稍微分享了一下自己的發展經驗,例如她在開始當女僕之前對偶像的概念完全不清楚,僅僅只是一個喜歡聽樂團的人,在進入月讀之後,在老闆娘建議下開始轉型,以偶像為主要的目標操作方向,並逐步加入設定(且會自相矛盾),還自爆年齡其實已經20+了。在種種際遇之下,到目前為止也發行過五張單曲、表演超過100場,她認為次文化以及IDOL這個主題發源自日本,所以希望在這一連串的活動中,找到些什麼足以發展自己元素的東西,雖然是唱日文歌曲為主,但日後也想嘗試中文。接下來因為要趕場,所以未來十三世就先行離場了,還順便帶走場內的一票粉絲。
然後是漫畫家宗成,主辦先在旁補充林默娘為虛擬偶像的一個範例,場內的展品有蒐集宗成粉絲製作的、魔法少女林默娘的致敬物,接著宗成表示自己大概是現場唯一非表演性質的主講人,他先大概說明了一下漫畫家的領域分類,同時也說明了臺日漫畫界的差異,相較於一些以日本為投稿目標的漫畫家,宗成強調自己以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的在地元素為創作主力,也順便揭露自己之後的企劃,除了有之前與宮川武合作的模型之外,也會有新的總統本,動畫化雖然不一定,但會希望可以交給臺灣的公司製作。
然後是個人覺得本次的亮點,大旺老師。
大旺老師本身雖然屬性偏向indie,但其對於Vocaloid與電子音樂也相當精通,更在今年參與了紀錄片「臺北抽搐」的演出。大旺老師坦言他這次提供展出的東西跟初音並沒有這麼嚴密的關係,唯一的交集是NICONICO動畫、聯集則是「愛」。
大旺老師提到了オタ蕓的大致脈絡,其發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的初代偶像歌星,發展到現在成為偶像文化其中的一部份,這種自發性的行為成為オタ蕓的原型,其中有兩種路線,一種是跟隨早安少女組之類的大型團體、另外一種則是跟隨如秋葉原的地下偶像。並提起2005年於秋葉原崛起的女僕偶像團體「完全女僕宣言」,大旺老師當年在東京接觸到戰鬥舞的時候深受感動於是開始浸淫其中。
完全女僕宣言:
大旺老師繼續提到,在2005年後,早安少女組式微、戰鬥舞的發展主力漸漸轉向萬惡的AKB48,然後在2007年進入nico時代之後,隨著初音未來這個網路文化的大事件一起興盛,更讓nico與youtube的流量大爆發,與90年代的伊達杏子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伊達杏子:
初音未來是一種消費者生成文本與偶像文化的聯集,並且可以發展出與其他產業的異業合作,各種圍繞在虛擬偶像的創作行為,如試跳、試唱、作畫、甚至拉花等衍生的消費者生成媒體,以至於場內的展覽物,都是一種動機為「愛」的表現,不過大旺老師也自爆自己目前並沒有這麼關注NICO動態,當年主辦曾經讓初音唱流浪到淡水,不過並不被重視,而現在初音跟知名歌手合作,甚至連歌手都得替初音和音,這是一種網路社群以虛擬偶像達成的世代勝利。
然後,是Candy Star的回合。
2009年就開始活動,因為一群宅女孩看到涼宮春日覺得很有趣,所以就聚在一起練起舞,並剛好獲得FF的一次表演機會,於是持續到現在,雖然一開始並不受重視且飽受抨擊,但現在臺灣已經開始有更多類似Candy Star操作模式的團體出現,表示這種表演形式開始漸漸受到肯定。
跟未來13世不太一樣的部分是,未來13世比較接近商業操作,而Candy Star比較偏向自主活動,活動的收入大多都用在服裝上,一直到近年才開始發行自主專輯,團長認為偶像並不是因為大家需要才誕生的產物,但是因為眾人凝聚起來的共識與動力反而讓自身推向更高的層次,而被稱作偶像其實壓力滿大的,因為CS本身無論在顏值或者技能都不如專業偶像,是受到多數單位關照才撐到現在,偶像並不一定要是非常崇高的存在,可以是純粹因為凝聚力而聚在一起的象徵。
目前,Candy Star沒有公司性質如合約的強制性,所以成員的組成並不固定,但優點是成員並沒有太大的資格限制,目前已經有10多位新人加入,Candy Star的名號本身已經不太像是偶像,反而是一個團體、甚至進階至一種「文化」,並且形成自己的傳統傳承下去,並非單純模仿其他國家的行為。
最後則是提問時間了,大概重點節錄底下:
1.有人問宗成默娘的故事是否會有其他宗教元素,宗成答會有,但不會有神而是傳教士的戰爭。
2.Candy Star覺得高雄動漫發展程度超過其他縣市,如月讀就是高雄在地發展起來的,另外高捷少女也是一個成功的範例,日後Candy Star會代表臺灣去熊本做觀光交流,之後也會有更多與高雄捷運的合作活動,因為並非正式團體,加上成員歧異的關係,所以目前對於未來發展還未有明確定論,但希望能夠擴展知名度並走出ACG圈。
3.主辦認為臺灣特展已經氾濫化,以海賊王特展來說,只有一次是由集英社主辦,其他都是臺灣商業團體主辦,而只有集英社那場才有真的原作精神,這次展覽談的是一個學術性的問題,對話的對象並不只動漫迷、也有當代藝術界的成員,這次是以駁二官方的角度試圖建立起動漫文化的學術脈絡,因為當代藝術界有所謂的話語權,對動漫美學其實相當不屑,認為只是單純對青春的崇拜。臺灣動漫學界分為兩派,一種是所謂的學術宅,另一種則是哲學美學派出身,試圖將此話題轉化成學界的語言與學界溝通。
主辦認為目前商業ACG作品有很多是直接從NICO上的素人團體找來,象徵一種素人創作的反撲
,目前臺灣動漫視聽者基本上對自己的認同有斷層,停留在「動畫中配去死」的時代,希望大家可以多去關注Candy Star以及臺灣優秀創作者,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脈絡,另外,主辦也認為臺灣同人文化已經非常健康,作品價值不是由出版社、而是由讀者決定。
最後就是大旺老師與Candy Star合跳的メグメグ☆ファイアーエンドレスナイト了,後來大旺老師在自己臉書上傳這段影片的時候,也同時對這位英年早逝的作曲者samfree致意。
然後底下就來談談我個人的想法…
主辦想要討論的東西,在於「偶像神聖化的破滅」這點,而在學術領域中要探討這種問題,通常會需要目標具備一定程度的「質變性」,或者可以說對於環境所造成的關鍵影響,所以在挑選展品跟與會的創作者與藝術家的時候,會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領域代表性,而臺灣的音樂創作者雖多,但在Vocaloid這塊領域其實大多還是在重現或試圖進入日系的脈絡之中,所以並不能代表臺灣這邊的現況。
也就是說,他們在這次展覽對於MIKU的態度近似於將MIKU「去形象化」,也就是說只是個當作斷代史標題的存在,除此之外就什麼都不是,然後將後續引發的效應略過,聚焦在臺灣這邊,將那個現象孤立出來討論。
事實上在講座會後,我這邊也有另外找主辦談過,關於雖然提到「初音」卻決定將「音樂」這個元素從展覽主題中捨去的原因,主辦的回應是因為他覺得在「偶像破滅」的這點上,音樂所佔的重要性其實很低,另外則是臺灣這邊的Vocaloid音樂創作者,其實少有真正「音樂視覺化」的相關作品出現,而且音樂的「聲音」這個元素,也很難影像化放在展覽之中。
但我覺得弔詭的部份在於,其實主辦想談的「後偶像時代」是一個很大很模糊的定義,在不同的脈絡下有不同的解釋與發展,例如Idol M@ster引起的後偶像時代、初音引起的後偶像時代、以及原創同人引起的後偶像時代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有些脈絡互相交錯、卻也有平行的存在,初音是一個大事件沒錯,但是否足以寡佔詮釋權還有待商榷。
而在音樂視覺化來說,姑且不論金澤美術館那思路極度跳躍的展覽,光是這首「sleepy dance」其實就有相當大的可看性了。
【初音ミク】sleepy dance【VOCALOIDMV】
而事實上,這首曲子的MV,也是日本一個集結網路新銳影像作品的展覽「FRENZ」的2011年參展作品。(FRENZ:
http://frenz.jp/ 一個營運方多數為志願者的自發性活動,從2009年開催到現在,每年九月或十月會在新宿舉辦放映會,2016年目前也是預定會舉辦了)
又,以素人反撲這點來說,其實就算沒有Vocaloid也很早就有話題性的指標存在,比方說Sound Horizon、KOTOKO、Lia等同人崛起的音樂家,而就算是與未來13世以及Candy Star,舉性質更相近的卡莉怪妞以及其他踴ってみだ的Dancer如馬琴,可能都足以說明以「從初音開始」這點來當作偶像破滅的起點,其實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想法,破題與後續的脈絡與論述,其實很難搭的上。
當然,我個人也同意臺灣這邊的Vocaloid創作者,對於音樂與影像結合的部份,還沒有像日本那樣成熟豐富,至少目前我們是沒有太多如ATOLS這種現代視覺印象強烈的作者群,或者是NICO上的「VOCALOID視覚蕓術展」TAG那樣,比較偏向學界藝術方向的作品。
VOCALOID視覚蕓術展:
不過那也只是單就Vocaloid這塊而言,其實臺灣這邊的Producer很多是同時兼跨其他範疇的,具備一定高度的創作者絕對所在多有,比方說同人專輯「 再生(Regeneration)」的那票繪師,光是VOFAN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指標性了,而樂師部份也有不少人同時在DTM與indie間發展,若以展覽的主題來說這些人肯定更加血統純正啊(笑)
當然,就調性來說,其實再生也是走很日系的路線,不過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這場展覽將脈絡去日本化之後,臺灣ACG或V家到底還剩下什麼?臺灣目前的文化就是「沒有文化」的體現,雖然跟日本是類似的島國體系,也曾經歷過各式海外文化的衝擊與渲染,但在目前無論是政經、娛樂、藝文等體系,我們都還沒歸納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認同。
而在說到臺灣ACG現況的時候,多次提及高捷少女這個成功的行銷範例,不過其實高捷少女主題曲的作者「3R2」就坐在臺下,卻沒有被提及也沒有被認出來,雖然沒有直接問過他本人的想法,不過對我個人來說其實也滿諷刺的。
總之,這次的展覽單就個別的作品而言頗有水準,例如曾鈺娟的「數位肖像」我就相當喜歡,徹底反映出網路世代中「個人」的定義與界線被模糊化,反襯出數位化後人們「自我」的薄弱與悲哀。而陳依純的「小甜甜」也對電子影像時代有很明確的反思,(雖然我個人想吐槽電視的電路板根本不是那樣子,那是電腦的主機板啊)。或者是大旺老師的戰鬥舞、搭配他在講座時提到的整體脈絡,我必須要說,大旺老師隨口就把完全女僕宣言的成員一一列舉出來,實在是有嚇到我,其資深的程度忠實反應在情報的處理與蒐集上,誠然打藝在一般場合其實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過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感覺更跳Tone的「新社員」……因為個人完全沒有接觸所以只能略了。)
最後,雖然我個人認同主辦對於ACG的熱愛,與其企圖將其推入主流的努力,不過就如同網路上掀起的小小波瀾那樣,在破題的手法處理有著瑕疵,所以諸多爭議其實並沒有處理得很完善,裡面很多論述其實即使是圈內人也還有很大的歧異,甚至讓一些粉絲感受到喜愛的題材不被尊重,關於這點主辦也說了,會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處理的更完善,那麼就期待主辦人下次的策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