írán (TNH)
伊朗陸軍根據軍事委員會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參訪經驗,決定購買不同類型的坦克。1935年1月在?KD與?koda購買了輕型坦克,同時也要求捷克陸軍訓練伊朗的人員。
(原文重複了?koda做的事情,前面幾篇可以清楚知道)
?KD與?koda很快的放棄爭鬥,因為伊朗的軍事委員會開始討論英國坦克的性能與引進的可能性。由於?KD致力於生產捷克軍方的訂單,包含LT vz. 35以及只有輕機槍的超輕坦克。
專為伊朗生產的THN原型車在1935年9月完成,但實際上並沒有安裝上一些設備並不算完成。不過,在伊朗的審查人員前的成功示範移動使的他們決定增加20輛的訂單。這段時間內因為義大利入侵(原文寫作阿比西尼亞,實際上是衣索比亞的舊稱)得經驗,進行了履帶的砂礫地形試驗,而為伊朗生產的THN完全沒有問題,終於在1937年5月從德黑蘭出口自伊朗,在1937年11月完成。
伊朗的TNH-P
組員4名。
主武裝為3.7cm ?koda A4 "測試"反坦克砲(實驗中)。
副武裝為兩挺7.92mm ZB vz. 35機槍。
引擎為布拉格(Praga)TN100液冷四汽缸引擎,出力為100 ks (73,9 kW),最大時速為38km/h,滿油可續行200km,面積為 7940 cm立方。
------------
Peru (LTP; Tanque ligero 38/39)
祕魯與巴拉圭在一次大戰結束之後的分析裡決定向歐洲購買坦克,本來目標是安裝一挺砲與兩挺機槍的輕型坦克,但坦克又必須能夠在4000公尺的海拔中運作(基於當地高原與山陵地形)。
祕魯陸軍聯絡了幾個比較有經驗的公司(維克斯和雷諾以及等等),但後來又與?KD與?koda聯絡。?koda拒絕了這個提議,因為其正忙於LT vz. 35、R-2和提供?KD的AH-IV與TNH的產能。這時祕魯又將要求修改成:必須裝備3.7cm的主砲與重量不得大於5.7噸。但捷克的公司並沒有這樣的設計,但這時幸運的事情發生了。
?KD正在對立陶宛的做設計,這張在繪圖板上的草案恰好符合秘魯的需求。1936年1月,祕魯代表團抵達布拉格觀賞這款坦克的原型,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37年4月決定訂購24輛,這批專為祕魯生產的輕坦克型號為LTP。
1938年1月,祕魯主動要求?KD更變設計,並不是?KD後來為瑞士所生產的LTH更好,而是因為為立陶宛的設計已經過時,但是祕魯所要求做的更變又沒有原型可以參考,?KD被要求提供更簡單的結構與裝備更好設備的坦克,透過?KD總工程師Surina的設計,在1938年2月交付24輛。
據信原型車立刻開發完成並送到祕魯進行測試,整個程序應該在1938年的秋季其中一個月完成,?KD提供了履帶牽引車T-6與車間(車廂),Praga AV指揮車與Praga RV卡車也被送往測試。
但是,問題來自同時生產所有訂單只有?koda有能力,但?koda已經與法國的施耐德公司(Schneide)簽訂了施耐德-克羅伊斯特母協議(Schneider-Ccreuzotem,可能是克羅埃西亞的捷克文?),祕魯的訂單就卡在與法國的協議中,使?KD可能無法提供主砲。因此,?KD收購了捷克軍方與?koda倉庫裡的主砲。
為了解決4000公尺高空中油料內的空氣會飄出的情況,?KD採用了一種特殊的化油器-進氣歧管是蝶型閥,他在2000公尺就開始自動運作。
修改後的第一臺原型車在8月初完成,雖然他超過了當初草案中的一噸重,但是他並沒有表現的不能可以接受測試,在祕魯,4500公尺的海拔中的移動試驗都沒有故障,唯一的問題是原型車在5公尺高的懸崖墜落,壞了一些部份,經過一夜搶修,終於使原型車可以繼續測試,最後在沙丘的測試也相當順利。
?KD在捷克的動員收購所做的LTP全被德軍沒收並用於軍事目的-但經過?KD向德國法院上訴事後被歸還給?KD。因此在1938年6月至11月才送完第一批交由祕魯的貨,1938年的第二批生產用來作為1000km的行駛測試,測試地點主要是捷克內部的山區,沒有出現故障(或說嚴重的故障),並測試150km行進間射擊(主砲或機槍),以及主、副武裝的穿透性。
1939年2月也有彈藥、零件、車廂、拖拉機以及兩輛LTP在祕魯作為展示、寄售服務。忠於捷克斯洛伐克與?KD的訓練員在納粹德國佔領後的1939年6月抵達祕魯,也因此德軍錯過肅清這類人士的機會,直到二戰結束之後他們仍沒有機會回到捷克。
另外,有24輛至30輛,抵達美國參加測試,據說在1988年仍有其身影。
送往祕魯測試時的LTP。
2012年9月27日,從祕魯懸吊LTP準備運回捷克的?i?kov軍事博物館,祕魯此舉是為了紀念秘魯與捷克建交90周年,?KD當年生產的LTP只剩下祕魯還有。
組員3名。
主武裝為3.7cm ?koda A3反坦克砲。
副武裝為一挺7.92mm ZB vz. 35機槍、一挺7.92mm ZB vz.30機槍。
引擎為Scania-Vabis 1664液冷六汽缸引擎,出力為 125 ks (92,4 kW),最大時速為40km/h,滿油可續行187km,面積為 7750 cm立方。
---------
?vycarsko (LTH; Pzw.39)
?KD收到一筆來自瑞士的訂單,1936年4月,瑞士陸軍要求為他們生產24輛LTH,這是款將祕魯坦克的裝甲加厚,並安裝另一種柴油引擎來和捷克軍方的12輛坦克做性能比較,他們認為這款柴油引擎比較實用,,所以建議捷克軍方全面更換。並在瑞士測試時安裝了4cm的奧瑞岡KBA機炮(Oerlikon KBA)與瑞士國產的1894年系統馬克沁機槍(使用7.5X55mm的GP11)
原型車在1938年3月完成,並且在半個月內行駛超過470km的測試。同年6月,他被送到瑞士並安裝Sauer-Arbon diesel CT1直立六汽缸水冷柴油引擎進行測試,7月下旬,?KD已經把所有需要測試以及拆除的原型車都交由瑞士,瑞士已經購買了生產許可。
?KD在1938年8月到11月首次交付六輛,但是在1939年1月,他們只生產了兩輛,最主要的原因是瑞士與納粹德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這部分可以開個專題討論,在此不贅述)。1939年4月,德國要求以Panzerwagen.39(LHT的改良版)的型號加入服役,但直到1950年初?KD才完成大部分的設計-拉長底盤與兩款坦克殲擊車、自走火砲。所有的試製僅限於原型車的階段。
LTH。
組員3名。
主武裝為2或4cm的奧瑞岡KBA機炮(Oerlikon KBA)。
副武裝為兩挺7.5mm M38馬克沁機槍、一挺7.92mm ZB vz. 35機槍。
引擎為Scania-Vabis 1664液冷六汽缸引擎或Sauer-Arbon液冷柴油六汽缸引擎,前者出力為125 ks (92,4 kW),後者出力為120 ks (88,7 kW),最大時速為45km/h,滿油可續行200km,前者面積為 7750 cm立方,後者面積為 7980 cm立方。
---------
Litva (LTL)
立陶宛這是?KD唯一出口過輕坦克的東歐國家。1936年,立陶宛基於要汰換老舊的雷諾FT坦克,?KD與?koda當時所有的輕坦克與超輕坦克也不符合立陶宛的需求,由於立陶宛希望能獲得比較便宜的價格,?KD向其推薦了TNH-L(為立陶宛設計的TNH出口版),其草案中提到較高的速度以及可安裝2~3.7cm的機砲。只是他太重了,立陶宛大多數的橋樑無法負擔。?KD則重新提出了全新建構的LTL-安裝新型的F-4氣冷引擎,還沒有重多少。
武裝包含了厄利孔20毫米機炮(Oerlikon 20 mm cannon,原文作2cm,瑞士也只有這款機砲正好符合)與兩挺機槍。為了使立陶宛人相信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KD必須與瑞典的AB Landsverk競爭,即便先前瑞典向?KD購買過坦克。
最終立陶宛軍代表在捷克與?KD簽訂合約,合約表明?KD必須在1937年5月底前交付21輛坦克與其備用零件。測試用坦克在簽約7個月內交付,而武器則是由立陶宛自行購買後由?KD安裝,?KD並沒有按時交貨,這是因為引擎出了問題。
1938年2月才安裝上機砲,並在5月開始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引擎馬力不足和懸吊對於地形起伏的反應對於操作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立陶宛與?KD開會後決定以減速為代價來更換齒輪,另外還決定完成三分之一的測試之後,立刻將LTL送交立陶宛。
1938年6月,LTL送往工廠修改變速箱齒輪與引擎,在測試中證明驅動輪(通常位於坦克前方)輪齒必須要能夠抓住履帶不鬆脫。因此?KD也建議LTH前往瑞士和祕魯推銷,因為LTH證明了他比LTL可靠,而且機械結構更簡單,而且推銷成功還能降低生產成本。
LTL與LTH這兩款坦克在1939年1月被送往立陶宛並進行測試,立陶宛的軍事委員會在比較之後,出於"對F-4引擎的不信任",他們決定購買LLT。LTH在這之後被送回?KD的工廠,這期間向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銷售LTH是不成功的。
上下兩張是比較版,差別在於銳利與清晰度。
組員3名。
主武裝為2cm的奧瑞岡KBA機炮(Oerlikon KBA)。
副武裝為兩挺7.5mm M38馬克沁機槍。
引擎為布拉格(Praga)F-4氣冷四汽缸引擎,出力為125 ks (92,4 kW),最大時速為54km/h,滿油可續行200km,面積為7180cm立方。
---------
Litva (LLT); Slovensko (LT-40)
接上文,立陶宛已經決定購買LLT後,認為他只需裝備兩挺馬克沁機槍(這邊指的應該是瑞士國產的1894年系統),並且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後開始生產,預定於1940年初開始。
?KD根據這個要求,找到一個可以安裝 ZB vz.37機槍的砲塔,並安裝於LLT上,但是這之間的修改,使得整個系列在1940年8月才完成,只不過蘇聯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小國,使?KD失去了他們的客戶。
因為斯洛伐克在1939年時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獨立建國(實際上仍然是傀儡國),?KD也就找到了他的新客戶,在1940年8月,斯洛伐克就買下所有可以安裝Skoda 37 mm A7反坦克砲的LLT,這批車輛沒有主砲、機槍、無線電甚至是光學望遠鏡。
斯洛伐克軍將這批LLT稱為LT-40(輕型坦克40)這具有反蘇聯意義的名子,在巴巴羅薩的行動中依然只裝備機槍,在Lipove(斯洛伐克的一個城市)裡被催毀一小部分,其餘的坦克則安裝上了先前提到的機槍,並參加了藍色方案,但是在撤退時全部遺棄了。
隨即德國將斯洛伐克軍解散時,斯洛伐克軍則響應蘇聯解放的口號起義,德軍摧毀了斯洛伐克軍所有的反坦克炮,並沒收了一些LLT。
斯洛伐克軍的LT-40。
組員4名。
主武裝為3.7cm ?koda A7反坦克砲。
副武裝為兩挺7.92mm ZB vz. 37機槍。
引擎為布拉格(Praga)TNH液冷六汽缸引擎,出力為126 ks (93,1 kW),最大時速為47km/h,滿油可續行200km,面積為 7750cm立方。
------------
?védsko (TNH-Sv; Stvr m/41)
?KD成功將AH-IV-Sv銷售給瑞典之後,還依據瑞典的要求將輕坦克TNH修改成瑞典能接受的TNH-Sv。隨著瑞典在二戰開打之後快速擴張裝甲部隊,AB Landsverk還向?KD增訂了90輛TNH-Sv,正當?KD正為生產準備,1940年德軍卻要求?KD必須優先生產PzKpfw 38 (t) Ausf. S以供應德軍。
但由於瑞典與納粹德國並不處於戰爭狀態且關係良好,德國也因此允許繼續生產瑞典訂單,瑞典向?KD訂購了一輛不含無線電以及武器的原型車(以低碳鋼製成)。1941年6月由Scania-Vabis公司進行測試,並安裝出力更強的引擎,Scania-Vabis公司所改裝的116輛坦克稱為Strv m/41,並且所有的武裝都是瑞典製。
接下來的一年,瑞典陸軍訂購了122輛升級過的Strv m/41 S-II,它安裝了馬力更強的引擎。Scania-Vabis公司利用波佛斯反坦克砲,加上先前生產的104輛Strv m/41 S-II,共生產140輛Strv m/43交付給瑞典軍方,直到1957年被修改成Sav m/43突擊砲之後繼續服役到1970年代。
1950年的戰爭中,Strv m/43嘗試安裝各種不同尺寸的主砲與懸吊(15cm、5.7cm反坦克砲、7.5cm高射砲)這些類型僅建構原型車,而他們是非常成功的,Strv m/43從坦克車轉換成Sav m/43突擊砲後,他們將PVB 301柴油發動機放在車體前方,組員也從7名轉而只剩下兩名,採用的是自動填裝裝置與相同的底盤,他們最終服役到1972年。
TNH-Sv。
Stvr m/41。
Sav m/43。
組員4名。
主武裝為3.7cm 波佛斯(Bofors) Stvr-K m/38反坦克砲。
副武裝為兩挺8mm Ksp M/39重機槍。
引擎為Scania-Vabis 1664-13或Scania-Vabis 603-2液冷六汽缸引擎,前者出力為145 ks (107,2 kW) ,後者出力為160 ks,最大時速為43km/h,滿油前者可續行180km、後者為200km,面積前者為7750cm立方,後者為8470cm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