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教改草稿】思索片段,發現問題一堆,罷了,先作報告。以下為雜感:
以前,看這類文章,我只需要跟著大家罵。但現在把自己放在公共政策制定的的位置思考,突然覺得這問題很複雜:根據張錦弘(2005)《聯合報?李遠哲 為十年教改道歉》:「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昨天首度為教改認錯。他說,本來想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最後不減反增。」既然如此,教改的目標是解決升學壓力,手段是「增加大學招生容量、廣設高中、推動多元入學等方式」。
末,為何升學壓力仍舊,甚至有人認為,不減反增,李遠哲道:「國內已有一百所大學,但升學壓力依舊不減,是因國內好大學太少,大家都想擠進前面那幾所。但教育部這次補助十二所研究型大學五年五百億元,要求他們增招大學部學生,希望未來每年有三萬名學生可以進入這些好大學,有助紓解升學壓力。」
總之,表達上述文字如下表:
我們先假設「升學壓力」有解決的必要性,接著提些不負責任的方案:
整理DC(2014)觀點
這篇文章沒結論。
思索片段,發現問題一堆,罷了,先作報告。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idea/EduReform/TaiwanEducation94A/TaiwanEducation9401.htm#A
以前,看這類文章,我只需要跟著大家罵。但現在把自己放在公共政策制定的的位置思考,突然覺得這問題很複雜:根據張錦弘(2005)《聯合報?李遠哲 為十年教改道歉》:「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昨天首度為教改認錯。他說,本來想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最後不減反增。」既然如此,教改的目標是解決升學壓力,手段是「增加大學招生容量、廣設高中、推動多元入學等方式」。
末,為何升學壓力仍舊,甚至有人認為,不減反增,李遠哲道:「國內已有一百所大學,但升學壓力依舊不減,是因國內好大學太少,大家都想擠進前面那幾所。但教育部這次補助十二所研究型大學五年五百億元,要求他們增招大學部學生,希望未來每年有三萬名學生可以進入這些好大學,有助紓解升學壓力。」
總之,表達上述文字如下表:
項目 |
說明 |
目的 | 紓解學生升學壓力 |
手段 | 一、增加大學招生容量。 二、廣設高中。 三、推動多元入學 |
結果 | 壓力仍舊,甚至不減反增 |
檢討 | 大家仍競爭有限的好大學: 因國內好大學太少,大家都想擠進前面那幾所,所以開放大學招生容量不能紓解學生壓力。 |
後續措施 | 增加好大學: 教育部補助十二所研究型大學五年五百億元,要求增招大學部學生。若每年有三萬名學生可以進入,則有助紓解升學壓力。 |
我們先假設「升學壓力」有解決的必要性,接著提些不負責任的方案:
觀點分類 |
概要 |
說明 |
【供需觀點】 | 治標:大家既然想上臺大,那就開放臺大 | 既然迫使考生挑燈夜戰的壓力,來自於大家想搶前面的大學,也就是增加大家不想搶的大學,供不應需。只要讓前幾志願的大學擴招「二十倍或以上」,問題不就解決了? (按:但我們得繼續問:為何考生要搶前幾志願?這是否說明,"競爭"才是壓力來源?那麼,我們可以"消滅競爭"嗎?而且讓前幾志願擴大招生,是否意味著前幾志願的"優勢"不在?而導致出其他形式的競爭?譬如大學內各系的資優組,那麼"競爭"仍沒消滅,是否減緩有待觀測) |
【因果觀點】 | 哲學:升學與壓力的因果為何? | 升學是否能避免壓力?甚麼是升學壓力而且會造成甚麼?若照本文李敖所述,即「(因為教改)他讀小學的女兒每晚十一點才睡,讀國中的兒子要讀到十二點才睡」。 我們得問,基於甚麼理由孩子這麼晚睡?跟教改變動了甚麼,有無因果關係?沒有教改前,他們就不必這麼晚睡了嗎?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更大?這樣說起來,或許不是教改造成的普遍問題,而是存在於某些家庭的特殊問題。 |
【倫理問題】 | 倫理:我們確定了政府的責任,但政府不是不作,而是太弱所以作不到,該怎麼辦? | 升學是否不應避免壓力?如果是競爭造成壓力,那只有不需競爭的地方,才不需要及可能沒壓力。全球化的時代,不可能避免競爭,井水會犯河水,只要有利可圖。那麼,教改之公共政策的目的為何?政府基於增進公共利益的倫理使命,不能為人民消滅之也得減緩。減緩不了,自然是政府的責任。 但我得跳出應然範疇問個實然面問題:「單憑教改,有辦法改善學生的升學壓力?」我們得先認識教育政策的範疇、及其可能的發展為何(按:若國內的教育政策工具等及不足,雖可借用其他國家的教育政策工具,但也是麻煩的,經常水土不服),一一討論其變動,方可回答這問題。簡單的說,若學生的升學壓力並非「教育政策」可以解決或達到大家所認為的「有效減緩」,那得跨領域討論其他配套了。 |
整理DC(2014)觀點
項目 | 說明 |
一、執行不利 | 政策立意雖好,但執行人和被執行者沒有自信,不見得徹底執行,但卻連連唱衰。因此:若教改能徹底執行而且不被唱衰,教改是不是錯誤的還很難說。 |
二、認識論(一) | 問題不在分數計量,而是我們怎麼看待"計量"和"不能計量"的事物:某些家長或老師喜歡比較,分數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證明自己的孩子或學生比他人優越。這樣落入實證主義的一個陷阱:無法被量化的事物都沒有價值,縱使他們本身有價值。 |
三、認識論(二) | 問題不在分學校的明星或不明星,而是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分階層是必須的。不可能讓走路都還不會的人學跑步。既然我們允許一個學校設立資優班,所謂明星學校,就是大一點的資優班。 |
四、資源分配 | 教育資源的畸形分配,導致人才供給的畸形集中 |
這篇文章沒結論。
思索片段,發現問題一堆,罷了,先作報告。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idea/EduReform/TaiwanEducation94A/TaiwanEducation9401.htm#A